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1939年8月斯大林为何决定与法西斯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学界历来看法不一。从苏联方面来说,这是斯大林在当时极其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下,从苏联自身的安全利益出发,做出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做出是斯大林对当时国际形势综合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欧洲联合运动中 ,苏联持一种坚决反对的态度 ,并采取了一些可能的措施予以反击。导致苏联这一立场的根本原因在于 ,其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自身安全利益的追求。此外 ,苏联战后在东欧的扩张与干涉 ,反而从事实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根本点就是独立自主。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这一时期,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论政策》和其它一些谈话、讲话中,阐述了我党的外交原则、方针和政策。他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很明显的,应该是抗日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①我们既反对国民党完全依赖于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也反对党内盲目服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做法,主张独立自主,在不丧失领土和主权的前提下,和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同盟及抗日军事互助协定。《解放》  相似文献   

4.
一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中,高瞻远(?),(尸一)示了国际形势的发(尸一),特别提醒人们:“目前西方有些人对苏联采取绥(?)主义的政策,妄图牺牲别人,保全自己,这只能助长侵略者的野心,加速战争的到来。”同时指出,当前各国人民共同的战略任务,就是“巩固和扩大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反对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争取推迟世界战争的外发”。正当苏联加紧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严重地威胁着各国人民的时刻,华主席提出这个论断,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对  相似文献   

5.
二战前夕,苏联面对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对外政策逐渐偏离国际主义的原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保卫其国土安全的扩张。国际主义已经成为苏联的一张“牌”,最初意义上的国际主义原则已经面目全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对苏联的外部压力,斯大林的外交理念及其应对态度,以及国际主义与国家利益的...  相似文献   

6.
作者专门研究了1933—1988年苏美关系的发展。他运用了苏共党代会的资料、苏联外交政策的文件、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资料、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许多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苏联和美国定期的报刊。大量实际资料指出了苏联为争取同美国建立基于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列宁主义原则上的关系的积极斗争。揭示了两个超级大国合作的困难和客观可能性。强调了苏美关系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以及苏联和美国对世界命运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危机迭起。当时主导世界局势的有三种力量,即以社会主义苏联为首的维护和平的力量;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中间力量;以德日意为核心的法西斯战争力量。他们以战争与和平为焦点,在三十年代的国际外交舞台上展开了纵横排阁的斗争,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苏联外交政策的走向对此无疑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三十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评价在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论,焦点是苏联对于战争的爆发应负什么责任。本文拟对此结合史实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观点,供商榷。应该肯…  相似文献   

8.
“一边倒”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对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本文拟重点考察毛泽东在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过程中的国家利益考量,认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外交利益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毛泽东所重点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边倒"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对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本文拟重点考察毛泽东在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过程中的国家利益考量,认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外交利益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毛泽东所重点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三十年代后期国际关系中继慕尼黑事件后的又一重大事件,它给当时本已风云紧急的国际形势增添了更加不安的因素,在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极大震动。本文试图就苏德条约的签订对国际形势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属的秘密议定书,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签订的。法西斯德国之所以要与苏联签订此约,是出于它的战略需要,是为它即将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的。而苏联与法西  相似文献   

11.
一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中,高瞻远瞩,展示了国际形势的发展,特别提醒人们:“目前西方有些人对苏联采取绥靖主义的政策,妄图牺牲别人,保全自己,这只能助长侵略者的野心,加速战争的到来。”同时指出,当前各国人民共同的战略任务,就是“巩固和扩大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反对超级大国特别是苏  相似文献   

12.
由弗·伊·列宁所制定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是我们苏联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反对剥削制度和政治压迫的斗争中所获得的—切胜利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大家都知道,各被压迫阶级反对自己的奴役者的斗争,和阶级社会一样,是由来已久"古已有之"的.但是在进行争取自己解放的斗争时,任何一个被压迫阶级也不曾有  相似文献   

13.
这五本书指导人们了解核子时代旷日持久的外交政策大辩论是很有用的,书中重点全部集中在:与苏联外交谈判、原子战略范围和界限、联盟外交、殖民地问题、解决欧洲问题、冷战战略、改变力量平衡问题。这五本书都谈到同样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在不使人类卷入全面核战争的情况下来对抗共产党的战略。但作者们对苏联战略目标看法很不一致,对我们自己目标的看法就更不一致;但是我们必须设想,在能够作出自己适当的战略之前,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目标。这里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关键性问  相似文献   

14.
1939年4月建立的西班牙佛朗哥政权是德意法西斯大力扶植起来的欧洲又一个法西斯政权,而且早已通过1936年11月与意大利签订协议和1939年3月与德国签署秘密条约把自己的命运同这两个轴心大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五个月之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却宣布“严守中立”,为“非交战国”,始终没有正式加人法西斯战争。这是引人注目的,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其实,中立只是一种外交政策的概念,而非伦理概念;中立也并不意味着在道义上保持中立,对国际事务置身事外,无动于衷,而是体现了国家统治者的意图,维护其统治地位.只要…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年了。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约占世界4/5的人口卷入其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一次大浩劫。希特勒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但是,他能走到这一步,也是国际环境为他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当时的大国外交政策的失误对希特勒的行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德国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失败后,苏联又和德国接近起来。同西方国家一样,苏联也没能逃脱希特勒德国践踏的厄运,而且是这场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各自特殊的情况,苏联同德国在拉巴洛条约的基础上保持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法西斯政权在德国建立以后,德苏关系逐渐疏远,苏联认为德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世界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据此,苏联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并向民主国家提出倡议。遗憾的是,苏联的倡议没有得到回音。 针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法等国虽不乏有识之士,要求政府联合苏联共同对抗德国,1938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采取了绥靖主义政策,企图将苏联首先拖入对德国的战争,苏联被迫实行了民族利己主义的外交政策。在苏德发展关系的过程中,苏联只顾及自身的安全,不顾及欧洲的安全,只攫取领土、资源和人口,不顾及国际正义与责任,大力发展与德国的战略关系。苏联采取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催化剂,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建立的绊脚石,是强权政治的遮羞布,在后果上,它与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有异曲同工之效。  相似文献   

17.
伊拉克战争使阿拉伯国家利比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维护国家的安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美国日益强硬的外交政策 ,一向强硬的利比亚政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 ,然而不间断的流血冲突和大国间的明争暗斗又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但无论如何 ,利比亚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信刚直不阿的利比亚明天会更好。  相似文献   

18.
东北抗日联军后期与苏联远东军建立的相互支援与合作的关系,是当时国际形势下双方反对共同敌人的需要.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远东军在互相合作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联的独立领导,在反攻东北以及解放东北的斗争中做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乔治·坎宁是英国19世纪20年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托利党革新派。坎宁在1822—1827年任外交大臣期间,打着“反干涉”的旗号,支持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及希腊革命,反对神圣同盟,扭转了英国近代外交的路线,恢复了英国在欧洲外交的主导地位。以当时英国的国内情况和国际形势为背景,通过分析坎宁推行“反干涉”外交政策的国际动因及其成效,探究“反干涉”外交政策对英国近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联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在对外政策中,没有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使其土崩瓦解。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独立、自强,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