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基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辅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永芳 《云梦学刊》2010,31(5):144-148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基于文学改编电影的即时性及其声光效果能够加强学生与文本原著的互动,通过对文本和电影的双重"阅读",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应用于现代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在电子媒介主导的今天,文学经典已经进入"后经典时代",其存在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影像存在成为经典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经典改编的核心是文字向影像的转变,文学经典的影像存在过程也是文学经典的世俗化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影像作品与原著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与这一转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在美学中的地位.因而,从身体问题入手既能理解影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能理解媒介和艺术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跨媒体传播环境已成为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生态,据此当代贵州文学要打破"纯文学"的思维定势,以"泛文学"的思维方式来转换当代贵州文学话语系统及其文本的存在样态,即实现当代贵州文学的改编,以便促使其在传播领域中实现参与文化建设的功能。文学改编过程中,要坚持打造"贵州印象"的指导思想,文本二度生产要突出贵州符号的文化象征价值,对经典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作影视化改编,对贵州散文诗作声像化改编。在跨媒体传播时代,实现当代贵州文学的改编对推动当代贵州文学发展、文化繁荣、形塑贵州新形象、凝聚"新贵州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高粱》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再到电视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典化。在两次传播的经典化中,由于叙事媒介的不同,其叙事话语、审美视角、审美方式等均发生了嬗变,呈现出差异化的审美特征。在从小说到影视的文本转换之间,"红高粱"这个"元故事"在不断的改编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改编事实上完成了对文本的一次艺术重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银幕上涌现出一批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在这类影片中,上海往往以怀旧或时尚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适应文化全球化、消费化浪潮而产生的现象.上海怀旧与时尚影像事实上可以作为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而存在,但在当前出现的此类影像文本中,还存在着诸多文化上的悖论.如上海本土力量参与不足而导致影片不能有效地传达出地道的上海文化;底层群体在片中的缺席影响到上海文化的整体呈现;城市外部空间的过多展现对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挤压;影片氛围营造中对光、色等人为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导致作品的肤浅、做作.本文认为,导致以上悖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影像创作者们对城市现代性理解的偏差;第二,上海电影创作力量在近年来的急剧衰退,以及对其有效扶持的不够;第三,国家文化政策宽容度不足致使上海题材电影不能深入干预现实.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的精英化表征,契合了 1978年后内地文化精英化转向的总体趋势.这一时期,众多的电影人热衷于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其中既有对经典文学文本的改编,也有对"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的改编..改编电影中,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群体的银幕展示,标示着精英群体再次走向时代前台;对爱情与青春题材的改编,彰显着这时期人性复归思潮的文化力量;而"文化寻根"和"文化重建"语境下的改编电影,则成为这时期文化精英群体寻找与构建中国新文化体系的重要影像表达.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精英化意识,不仅深远影响了"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还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继续发挥着精神余热.  相似文献   

7.
金鑫 《理论界》2013,(4):132-134
电影《白鹿原》的改编失利引发出关于名著改编的思考,故事、影像、表演、结构是影视构成的四个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点分析《白鹿原》改编失败的原因,其目的在于探究中国电影在艺术表现和商业化看点间达成平衡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媒介对叙事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这一特点在改编作品中尤其明显.文字符号的线性原则、影像符号的空间特点,对叙事活动形成不同的限定性.原著意义的产生方式被新的介质特点所打破.电影媒介的叙事特点,必然改变与语言结构相伴生的原著主题,隐匿在文字符号之后的人类经验及驳杂的生活信息,因影像的空间性和可视性而自然呈现,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电影文本的意义增值.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8,(2):118-126
好莱坞从诞生之初就开始持续、大量地改编经典童话,形成了十分值得分析的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工业的代表,好莱坞经典童话改编电影压抑了存在于经典童话故事中的乌托邦冲动,使得童话中的反抗性和代表希望的"尚未"被电影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对当下的确认所取代。不仅如此,好莱坞的经典童话改编电影还不断将童话中的幻想工具化,使之物质化为一种可以贩卖的商品,通过这一过程,一方面让人们借由电影占有幻想,另一方面又通过电影的虚构性使这种占有落空,从而激发人们的欲望。但好莱坞的童话电影中仍蕴藏着乌托邦精神,这种乌托邦精神既来自电影文本本身,也来自观看电影的受众。寻找文本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裂缝,重审视觉奇观中感官体验的价值,考量新媒体语境下观众的能动接受等方式有利于重审好莱坞童话改编电影的价值,发掘其中的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11):40-47
叙事交流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现象:故事世界中发生过的某些事件在文本中没有通过相应的文本来叙述,但叙事接收者却感觉到了它们的存在。也就是说,叙述者采用了某些特殊方式将这些事件传达出来,这种传达方式可以称为叙事空白的表述。这些表述方式包括:以少总多法、因果互显法和主副相生法。叙事空白的表述机制是叙事交流中缺席了的文本的"在场方式",是一种"不写之写"。叙述者通过三种特定的表述方式来传达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的事件以实现叙事交流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语言天才。他精通多国语言,熟悉东方西方,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厚修养,创作深受古今中外文学影响。同时,他的不朽创作反过来又给时代、给社会以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功能的缺位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造成了教学中的“接受”危机。实现审美教育功能,首先必须明确地将审美教育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之上;文学史和作品选教材的编写编选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同时还有赖于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琐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对多媒体手段在外国文学教学运用中所引起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衔接、世界名著与电教影片等现象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解读简.奥斯汀和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两位女作家经典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爱玛》和《小妇人》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展现两位作家在生活时代背景下赋予作品的社会意义与精神追求,阐述这些伟大作品传承至今的重要作用和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外国文学教学亟待做出改革,须结合我们所处的现代语境进行。  相似文献   

16.
温斌 《阴山学刊》2012,(4):110-114
古代文学教法繁复多样,因人而异。由文学情感性的把握上升到对真理性的探求,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借助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强调语言文字功底的加深,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有效地应对完全学分制改革,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剖析我国高校办学的功利性入手,通过对我国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文学功能的探讨,本文提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思想渗透的建议,并试图以实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文章认为,高校办学不可太过功利性,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学的这种"无用之用",英美文学教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9.
论魏晋南北朝经学与文学之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昔南北朝时期,文学与儒家经学之间不仅仅是对抗,二者还有互动.这种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在批评和创作领域从范畴、理论、题材、表现手法、句式风格以及审美标准等对经学进行借鉴与转换;二是随文学思想的发展,人们对经典又进行着文学的审视与解构.这种互动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的广泛深入传播与文学的巨大发展,以及经学家与文学家身份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