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代的尊老尚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社会科学家》2003,(6):142-145
西周时期,为统治需要,在全国推行尊老尚齿的制度,形成了中华尊老尚齿礼制,主要内容有:收养外族长辈;国家设置官吏,专门负责尊老尚齿;免除徭役,生活上给以保障;政治上给以优待;礼仪程序中有尊老尚齿的内容;政治体制上体现出对老者的尊重与重用等六个方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从周代起,尊老尚齿就表现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常说“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关于这一传统的惊人内涵、它对中华文化的本原意义,却历来缺少系统的考察,大部分都被遗忘,今天国人己知之很少了。中国的家族结构独能一脉相传,全靠尊老风尚维系,其机理是把孝道从家庭伦理推广成政治原理和社会伦理。鉴于“孝”限于家族内部,较之社会性“尚齿”的严重片面性,因而用“悌”来加以补充。兴起于西周的儒家天生为政治服务,极力突出孝悌,把尊老的文化本原掩盖了两千年。“先儒家”的尊老风尚恰好是社会性的,从中引出源头活水,可使文化价值从失落变为回归。联系到伦理危机、生态危机,中华尊老传统有更大的世界意义:“尊高年”要求追尊孕育人类的天地(自然)并把子孙万代的福祉视同自己的生命。人性中固有的报恩冲动,当能引向亲祖之恩的回报,成为普世伦理的出发点。这将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浅析中国古代的尊老养老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老养老体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的尊老养老的美德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而被“父权家长制”所强化 ,并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传扬而成为中国核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一套以家庭养老为主线 ,家庭孝亲、社会尊长和国家的尊老养老制度这三种尊老养老形式并行的尊老养老体制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中国尊老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科技不够发达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直接的原因是中国人长期缺乏科学精神,而自古以来的尊老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科学精神的缺乏。作者通过分析尊老文化传统的内容与种种表现,进而考察了其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岩 《社会科学家》2004,(4):150-152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代是我国尊老礼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尊老观主要有名人伦、同禽兽相区别;尊老要尊老、养老、贵老并重;尊老在家庭中的表现是孝悌;而统治阶级则认为,尊老具有安邦定国的政治作用。这一切,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及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并不雄厚,面对迅猛的银色浪潮,既不能照搬他国模式,也无法全盘吸收他国经验,我们只能结合实际,正视本国现状,以求更好地迎接老龄社会以及处理将要面对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彭利芝 《船山学刊》2008,(1):133-136
易代小说大体上经历了“废”——“兴”——“废”——“兴”的主题演变过程。元末明初产生的易代小说,突出大一统王朝的覆亡,体现了一种浓重的历史兴亡感。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易代小说总体上突出新兴王朝之开国,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明清鼎革之际,不论是“历史”小说还是时事小说,都有着浓烈的亡国之音。“康乾盛世”后,仅有的易代小说重新敷演鼎旧革新的开国故事,歌颂新兴王朝的定鼎,易代小说逐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8.
杖·古代尊老制度及相关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明 《东南学术》2002,(4):166-168
杖 ,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表明身份的器物 ;并因此形成的一种尊老制度 ,即“赐杖”制度。由于古代有着尊老的赐杖制度 ,所以杖的文化内涵里有尊贵、甚至是神圣之意。产于四川的筇竹杖尤其受到尊崇。由筇竹杖还曾引发出张骞发现出使西域的新道路的一段文化历史佳话 ,就更赋予它非比寻常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古代的熊崇拜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中国古代的熊崇拜之风葛志毅熊作为一种动物,在古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究竟占有何等地位,它对人们的思想信仰产生过什么影响,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很有意义的论题之一。本文试就此略陈一二浅见。人们对熊的认识,主要是从它的使用价值开始的。由于狩猎在古代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词学体派宗尚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偏于推扬婉约之体的承传,二是偏于推扬豪放之体的承传,三是婉约与豪放不可偏废之论的承传.上述几条线索,从不同维面上展开了古典词学批评时主流词作风格与体派的宗尚,建构出我国古典词学审美风格论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气范畴的意义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丹 《天府新论》2009,(6):139-143
气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范畴,它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它主要有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在绘画表现对象层面,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在画家层面,气是画家的个人风格。它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主要是气质和禀赋,后者主要是学识和才能。而在绘画作品层面,气则是一种偏重于刚性美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画作的笔墨技巧和结构安排上。气使得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中国绘画与众不同的天人合一的空间观念和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临川八股文,始于两宋,盛于明清。由北宋王安石首倡,并鼎力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实为中国封建社会“经世致用”的官方主流文化,对近千年来我国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临川八股文所倡导的“代圣贤立言”,强调立论的思想性和道德性原则;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强调学习考试的实用性原则等对当今的高考与公务员考试仍不乏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揭示和实现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通过中西、古今两个维度来实行这种对话,应该成为我们探究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的一个汇交点,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和价值或许在这种持续而深入的跨越文化时空的对话中不断地得到彰显和关注。在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中西、古今文化二元对立的认识与评价模式,尊重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空的文论话语系统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强调平等性、包容性,对于对话之有效性至关重要。理想之对话,应该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和多种张力的思想过程,而此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并且呈现为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试论中国古代包装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人们对包装目的的认识 ,材料的选取、造型形态与成型工艺的改进、装饰的变化 ,以及人们对于包装作用的认识等方面都存在一个演变过程 ,在此过程中积淀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内容 ,形成了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这些普遍性的内容和规律性的东西 ,实质上就是我国古代包装的特征。准确地把握这些特征 ,对于解决迅速发展的现代包装中所出现的某些问题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征之一 :我国传统包装从选材的扩大 ,到工艺的改进 ,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来看 ,我国…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斌 《阴山学刊》2002,15(1):20-23
先秦时期周朝的宫廷音乐、南方楚国的巫风巫舞、宫廷优人的表演 ,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叙事性、表演性的戏剧美学特征 ,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宾  朱宏斌  党晓虹 《兰州学刊》2006,(6):55-56,108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是古代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的内涵,有“食为政首”之论,经过长期的思想、文化、制度方面的积累,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和特征,对于解决当前粮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流民问题对我国古代社会而言,可说是如影相随、伴于始终.虽时有缓解,但从未被彻底解决过,且经常以极为突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日趋尖锐化,最后常以爆炸性的结局(如农民起义等)而告一段落.由于事关重大,故历来研究者不少.但我认为,一些流行且似已成定论的观点却并不正确,这就阻碍了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也影响到了相关的其他领域.为此,笔者不揣浅陋,特撰此文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古代的反贪立法黄启昌防止及查处国家或集体公职人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是我国历代整饬吏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贪立法的着眼点。纵观历史,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运用法律武器来规范各级官员,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反贪法律史料。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反贪斗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领域,人们的重心大都集中在史学思想和史学编纂方面,而对更具有决定性的史学政策则缺乏充分的认识。一般说,史学政策是指统治集团对历史研究的总策略和总要求。史学政策不同于修史机构或史论制度,后者只是一个作用有限的学术性的官僚实体,而前者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兼具思想规定和权力约束的政治一学术模式。史学政策不仅体现在修史机构的设置和史馆制度的程序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皇帝和历史学家二者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猜忌的微妙关系和复杂心态中,它对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定向和史学文化的品格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