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诞生礼仪式的核心内容.这个特殊的人生礼仪因为清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状貌而形成和发展.打花鼓子源于清江土家人的歌舞传统,土家人对生命的渴求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理清“打喜”仪式存续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土家族人生礼仪和文化系统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礼仪是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上 ,社会制度对他地位和作用的规定及角色的认可。人生礼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人生礼仪的性质与功能 ,对其中的精华部分 ,采取保护措施 ,使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是我们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生的定义,在中国的词典上大多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被表述为:“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一曰“生存”,一曰“表演”,中西不同的文化色彩可见一斑。“人生”的定义@佚名  相似文献   

4.
礼仪之文化     
徐迅雷 《社区》2008,(24):4-4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话。显然,这主要是对“客人”人乡随俗的善意提醒。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而一说奥运礼仪,就是咱们得适应西方的礼仪,久而久之成了一个问题。“奥运礼仪”需要向西方看齐吗?我们应该看到,奥运本来就是展示中国的文化文明,那种礼仪细节的碰撞,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文化气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成型的。在政治上,它以“敬德”和“贵民”思想对统治者产生一种强大的道德约束力量;在伦理上,它把“孝亲”和“尊老”作为强化社会秩序的基点和手段;在礼乐方面,它表现出一种文质彬彬、寓教于乐的文化模式;在宗教方面,则又反映出一种尊天事祖的神秘特征。所有这一切正是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之文化气质的深厚而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中国,礼仪教化是政治教化的重要方式,丰富完备的仪式体系成为开展政治教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政治教化仪式主要包含个体人生仪式、国家军政仪式、社会交往仪式三大类型,具有系统完备、等级分明、道德至上、礼乐结合的特点。在功能上,中国古代政治教化仪式表现出培育理想人格、维护政治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文化传承的价值功用。这种仪式化反映出来的寓教于“时”、寓教于“情”、寓教于“行”、寓教于“境”的教育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代启示性。  相似文献   

7.
人生礼仪是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人生礼仪主要由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构成。文章拟在对壮族人生礼仪的主要内容作简单归纳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人生礼仪中所体现出来的壮族人的生死观念、社会伦理观以及贯穿于各人生礼仪中的人际馈赠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罗布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人生礼仪是罗布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起名仪式、摇篮庆典、割礼、婚礼、葬礼等礼仪。从形式上看,罗布人的人生礼仪与周边地区的其他维吾尔族大致相似,但仪式的内容却有着很多完全不一样的特点。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社会伦理观、渔猎生活以及歌谣对唱习俗,不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而且体现了罗布人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在耶稣会来华传教期向发生了所谓的“名词、礼仪之争”.尽管罗马天主教当局与帝制中国之间因固有的义理和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不发生冲突,但“名词、礼仪之争”毕竟提供了中西思想文化平等对话的一少见的历史机缘.本文对“名词、礼仪之争”的来龙去脉及历史意义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一个人最终脱离人世及人生旅途的终结,丧葬形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藏族对生与死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形成藏民族各种民俗文化内核——乐观天性的根源。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藏族的各种丧葬行为,也导致藏族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各族存在较大差异,独具特...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如何挖掘这一历史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对大学生开展礼仪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构建了基本内容框架,并探讨了培养提高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华夏之辨”与“华夏大防”王文元(北京社会科学院)中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宗法制度需要以礼仪加以规范,礼仪正是华夏之所长。所以,自古华夏民族就因礼仪完备而自豪,也因外族没有礼仪或礼仪薄弱而对其加以鄙视。久而久之,终于导致了所谓“华夏之辨”。“华夏之辨”,华夏不同于他族之谓也。即世界第一民族之辨。华夏之辨对于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之作用,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华夏之辨的主流是文化之辨,不用拳棍刀剑“辨”(这一点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形迥异)。儒家用特殊服饰确认与加强自己的地位乃至自己民族的正统地位,并通过…  相似文献   

14.
狄马 《社区》2008,(8):10-10
中国传统哲学在老庄经典的浸润下,发展出了一套“为而不争”、“节而有度”的礼仪文化。这套礼仪文化,不管是好还是坏,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总之,它已经影响了过去两千多年中国人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基本模式。《道德经》审有这样的嘉言:“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人世间总有一些人和事像恒星一样,固定在自己的轨道上,不管多强的风都吹不走他们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今日南国》2014,(8):43-44
在政坛上,“第一夫人”是对国家元首夫人的尊称,是一种国际礼仪和国家形象的存在.但如果一国的国家领导人为单身或其配偶因各种原因而不能胜任“第一夫人”的外交礼仪角色,则可以由其他女性替代.那么,什么身份的人员可以代理“第一夫人”的职责呢?  相似文献   

16.
“乐”脱胎于远古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歌舞。本从“乐”的字源学开始,在中国以农业立国和巫史传统的社会、化背景下重视音乐对于古代中国人的重大意义,找到“乐”(yue)和“乐”(le)的关系,并通过和西方基督教化之“原罪”意识的比较,了解“乐”(le)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人格的自觉和执着于现世人生的标志。它与西方人“两个世界”的宗教意识相异,却与宗教的功能相同-安顿人的精神,这是中国“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成才与就业》2023,(2):68-68
最近,一条“不懂倒水的礼仪被领导批评了”的帖子挂上热搜,引发诸多网友“炸锅”,当天阅读量达到8115.2万次。有网友称遇到过类似情形,自己的确不太懂职场礼仪;有网友自曝,曾在会场倒水时,由于太过专心地拿桌上的杯子,结果将开水倒在领导身上;有网友不解,职场中只做好本职工作不行吗,为何要在意职场礼仪;当然也有网友正能量“喊话”,基本礼仪是职场必修课,不懂就要学。  相似文献   

18.
许静 《山西老年》2014,(10):54-55
在有些地方的婚俗礼仪中,对穿鞋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有些也成为礼仪的规范。下定送鞋履在中国婚礼中,鞋子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的为乾,女的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下新鞋一双为礼。  相似文献   

19.
王秀春 《市民》2006,(4):7-7
清明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今年清明节许多祭祀典礼上,参与者纷纷身着“汉服”,以复古礼仪拜于祭坛之前。名为“恢复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衣食足,则知礼仪。”当社会大多数成员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为最基本的生存而发愁时,是无暇思考哲学层面的问题的;政府也没有余力重视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文化建设,至少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当思考人生、探讨哲学不再是一种奢侈,而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需要时,这个国家的竞争力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