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也体现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杰出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与实践的求索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我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新发展与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响应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号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沉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和“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厚根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用以构建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传统的民本思想、利民富民观、义利双修观、中庸至德观以及和而不同思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支点、价值导向、道德支撑、指导原则和方法论等五个方面明显地体现出新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哲学思想、德治思想、礼治思想和倡导社会公平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孔子的和而不同观、诚信道德观和节约道德观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去汲取智慧,从而去寻找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片金钥匙,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掘促成和谐的积极因子.而儒家优秀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体,其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谐社会是历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是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历史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体现。在今天,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必然根植于包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是构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少数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构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切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党新时期执政的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切度表现在:两者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有全面而丰富的和谐思想。它涵盖了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以及国家之间的和谐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处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优秀文化的发扬和升华。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而坚决贯彻执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命脉和文明成果.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磨砺出独特的民族精神,并且内化为民族心理.中国民族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并指导着中国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心理意愿,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点,它不仅蕴含了中国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知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以人为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合理性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汲取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仁爱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科学地阐释了"爱"的本质,系统地探讨了大爱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大爱传统,践行大爱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大学教育事业中树立大爱育人理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梅山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地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和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承接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们建立共和国遗志,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建,到新民主主义民主共和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建设,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和精神。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和国家思想的新体现的。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系承传华夏古代的礼乐文明,吸收百家之长而成,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国道教作为一种历久不衰的精神文化,不仅对广大信教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的基石之一。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政府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今的世界倡导道教博大宽容的平等精神,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也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从道教和谐社会观的理论基础、道教和谐社会观的实践基础、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贡献三个方面看,道教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观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的思想,它所体现的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加强对其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的领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加快其构建的步伐.主要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与"和谐社会"内在联系的分析,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核心理念,并论证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实践凝结起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育人资源,其中的廉洁思想也尤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以及提高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力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自主学习、文化场域、网络传播而展开。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是在对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在当今农村“孝文化危机”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政府主导、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学术研究、孝德教育、法律监督等方面着手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转化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源泉。井冈山精神不只体现在狭义的精神层面,而具有更广义的文化意蕴,体现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面。在当代中国,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坚定信念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