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区域差距的测度方法定量测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与省际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缩小之势,但目前仍然维持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化水平较大差距的基本格局。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尤为明显,其中东部地区的各省(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文章运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死亡数据建立了时序关系,有规则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正,并编制了新的简易生命表。文章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将年龄结构死亡模式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动的影响做了分解,考察了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动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刘盛和  蒋芳  张擎 《人口研究》2007,31(3):7-19
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极为显著的区域差异。文章根据多元数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省际差异特征,剖析了其形成因素;对我国未来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31个省区的主要数据表明 ,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人口数量的变动特点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特别是人均GDP和投资 ,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 ,统计口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要素、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投资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相关不显著;运用G IS技术,对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划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大部分市县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区内无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并存在较明显的"五区"空间格局,即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和中部区。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发展方向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要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必须提高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 ,而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 ,远不符合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要求。因此 ,必须调整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政策 ,积极发展各种规模的城市 ,加快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变动频繁,根据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计算得到的吉林省统计数据已经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真实水平。我们根据1949-2002年的吉林省人口统计资料合理调整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的有关数据,使其具有可比性,同时以调整后的数据为基础对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随着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在顺应人口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人口结构变动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区域劳动生产率.本文采用中国1993-2014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从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分布以及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所衡量的广义人口结构对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口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带来的正向影响仅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人口城镇化为东部地区带来正向效应,却对西部地区产生抑制作用.高中教育对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则带来了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性别比例在中部地区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倒"U"型的变动过程,而其在西部地区则表现为"U"型的变动过程.由此,隐含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地区差异,有必要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提高女性劳动力占比,均衡男女边际生产率,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江西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富生 《人口研究》2003,27(3):54-60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 ,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特征 ,但纵观江西发展 2 0年 ,已不难看出江西城市发展尚存在主观战略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按照人口经济地域分异规律 ,江西省新世纪初人口城市化的政策应立足实际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口迁移的要求 ,逐步形成以城市密集区 ,大中城市吸收人口为主 ,小城市、农村和小城镇吸收人口为辅的人口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文章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通过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空间格局,探讨了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呈稳步上升态势,不过区域间差异明显。从东西向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对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区域间差异是东西向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分南北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呈“南高北低”且不断分化的态势,区域内差异是南北向区域分化的主要原因。整体来看,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是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此,文章建议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统筹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更高质量、更为协调、更加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5个省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社会认同度为研究视角,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差异性对中西部不同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中西部不同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认同度与其就近城镇化意愿显著正相关,且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作用更明显.东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职业升迁机会、职业技能水平、子女教育状况、工资待遇水平、工作环境、工作时长的满意度.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则更关注其与市民的关系、城市社会关系网络、户籍状况、基本公共服务、城市物价水平及居住条件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舒  程钢 《人口学刊》2001,(1):52-53
90年代中国人口婚姻观念有所改变 ,婚姻关系总的来看是比较稳定的。已婚人口比例高 ,离婚、丧偶人口比例相对较少 ,终身未婚者甚微 ,晚婚已蔚然成风 ,但是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动走向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 ,如独身人口的不断增多、大龄未婚人口难以婚配且性别结构失衡、城镇离婚率持续上升、鳏寡老人的晚年关怀 ,等等。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 ,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石玲  王燕 《人口研究》2002,26(2):29-34
本研究采用Hill-Upchurch标准分析我国 2 0世纪 90年代年代婴幼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 ,90年代我国婴幼儿死亡概率的女 -男性别比均高于Hill-Upchurch标准值 ,其中婴儿死亡概率性别比超出该标准的幅度较显著 ;农村地区的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超出该标准的幅度较城镇大。结论 :90年代中国存在着异常的婴幼儿死亡性别模式 ,主要表现为女婴的死亡率偏高 ;女性婴幼儿的生存劣势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 ,尤其是在三类农村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人口》2010,(1):22-25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increases, urbanization also accelerates.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翟振武  陈卫 《人口研究》2007,31(1):19-32
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究竟是多少,这一直是个谜。本文利用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通过教育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重构2000年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并将2000年0~9岁人口转换为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而估算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从推算和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借助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关程度变化,来判别中国是否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或"人口红利"消失阻滞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差异化演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发现:(1)中国各省区的人口老龄化演变阶段差异很大,但基本没有出现"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妨碍经济发展,这既与经济转型、开放经济等有关,也符合全球人口老龄化演化的一般规律;(2)勾画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可将其划分成四类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类型,其演变历程的地域推移与地域集聚现象十分明显。就目前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相关性,经济发展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龚新蜀  许文倩 《西北人口》2010,31(4):93-96,103
新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三次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的。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基本单元,对新疆城镇化区域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新疆城镇化发展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农业的发展方式和重要地位一定程度阻碍着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已成为北疆和东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在新疆城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199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以老年人口比重作为老龄化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分解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总体上呈现波动缩小趋势;2004年以前,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交替成为总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2004年以后,超变密度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Kernel密度估计显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地区差异呈波动趋势。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荣清 《人口研究》2005,29(5):19-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是从居住地看,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人口分布趋向于均等化;外围区人口迅速增长、地域人口密度差别很大;郊区人口缓慢增长。人口分布向单极集中。从工作地看,从业人口继续向城区,特别是市中心区集中,但城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第三产业人员增加,且比例在提高。由昼夜人口算得,中心区的昼夜人口比提高,外围区的昼夜人口比减少。以上变化说明,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地域扩大的同时,中心区的中心地功能也在加强,各地域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20.
张宝义 《人口研究》2004,28(1):82-87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2 0世纪的最后 1 0年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嬗变 ,青少年犯罪状况也处于历史性的变动过程之中。为了对该期间青少年犯罪状况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趋势把握 ,本文依据天津市 90年代有关青少年犯罪的调查资料 ,对 1 0年中青少年犯罪人口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如下的描述性分析。1 青少年犯罪人口的界定及有关调查的说明犯罪人口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特定的异质型的人口群体 ,它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规范并通过刑事审判程序的确认而产生的特殊人口群体 ,依于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