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辞源·黄鹤楼》条下释“一说蜀费文登仙 ,尝驾黄鹤憩此”。“”(y墿)应为“伟 (w嚙i)之误。按《三国志·蜀书·费传》载 :“费 ,字文伟。”后主时曾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表》称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宋陆游《入蜀记卷五》亦称 :“黄鹤楼 ,旧传费飞升于此……”且《辞源·费》条下释 :“字文伟。与许叔龙、董允齐名。”据此 ,《辞源》称“费文登仙”应为“费文伟登仙”之误 ,当予以匡正 ,以便修订时勘误。为《辞源》匡正一误@陈麟德…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修订本)585页说:“除了避讳之外,其他的忌讳,也可能引起事物名称的改变。古人忌虎,所以称‘虎’为‘大虫’”。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先从“大虫”一词的来源说起:在上古的时候,“虫”字曾经一度扩大到动物的总称。《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虫,兽身蛇首,名曰琴虫。”《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吕氏春秋·本(?)》:“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大戴礼·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鳞;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论衡·自纪篇》:“人亦虫物,生死一时。”人们最初对“虎”的认识并不一致,《战国策·秦策》:“虎者,戾虫”。《论衡·遭虎篇》:“夫虎,毛虫”。可见是从不同的角度定性的。  相似文献   

3.
《贵州方志》总49期载有《尹珍籍贯问题》一文,文中称。“(敝邑)县在六冲河流域,不在遵义播州,(敝邑)县在遵义播州之说,纯属臆测”等语。 按(敝邑)县在遵义之说,有《方舆纪要》、《说文·段注》、《遵义府志》、《华阳国志·刘注》等。《尹珍籍贯问题》的作者,指责诸家所说,“纯属臆测”,但自己又拿不出充分的理论根据,要别人凭空信服,实在很难。 《华阳国志·刘注》称:“延江即乌江,有南北二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冲河。”《水经·延江水》载: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可见古代以发源于今镇雄界的六冲河为乌江正源。 既然六冲河是乌江的正源,那末六冲河就不是(敝邑)水,六冲河既不是(敝邑)水,那末(敝邑)县又怎可能在六冲河流域呢?  相似文献   

4.
近岁缘工作之故,时检《辞源》(新版),有所疑则笔录之,久亦盈囊.今辑出数条,略加董理,以就正于大方,不敢日必是,故名之曰“疑误”云尔。一、释义之误[郢都]春秋楚都.1、楚文王十年自丹阳迁此.至昭王十年,吴师入郢,楚迁都于鄀。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参阅《水经注·沔水》.2、楚文王迁郢,后九世平王立别宫,亦称郢。故址在江陵东北。参阅《资治通鉴·三·周赧王十六年》.案:“郢都”有二义。一义为专名,即《辞源》所云之“春秋楚都”。此郢亦被称为“纪郢”(见《史记·楚世家》)、“南郢”(见《越绝书·吴内传第四》、《新序·卷四》)、“哉郢”(见安徽寿县出土之。“鄂君启节”、湖北  相似文献   

5.
隋唐广东瑶族分布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瑶族居住广东,历史悠久,分布甚广。长期以来,对于瑶族在广东居住的历史状况,人们均认为,是“隋唐之际,由于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才从武陵、五溪迁移到湘、桂、粤三省的边境的(1963年《广东瑶族历史状况》)。”本人于1979年在《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1979年《学术研究》第3期)中提出:“隋唐之际,粤北早已有瑶族居住”,“其先民在秦汉之际已居住岭南粤北”(见拙文《岭南瑶族来源的探索》,1983年《求索》第4期)的看法.经过几年来的讨论,持此看法的同志逐渐多了起来。如《广东少数民族·瑶族》(1982年广东人民出  相似文献   

6.
<正> 《渔父》里的“沧浪水”的地理位置,历代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西汉西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潘冢道济,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司马迁将“苍浪之水”理解为《尚书·禹贡》中所写的“沧浪之水”。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写道:“按汉水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山东南,渔父触景起兴,则此篇为怀王时退居汉北所作可知。”“沧浪之水,初夏涨则浊,秋杪水落则清。”(原文见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七)  相似文献   

7.
战国赵都中牟琐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牟地望四说《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称赵“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关于赵都中牟地望,《水经注》称其“解说纷歧”,而目前所知有四种.(一)《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中牟县条称:“赵献侯自耿徙此.”汉代的河南郡中牟县今属河南省,位于郑州和开封之间.此说认为赵中牟即今河南中牟,《晋书·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记》和《与地广记》等均沿袭此说.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第一大词人。后世论宋词者,每以辛弃疾与北宋第一大词人苏轼并称“苏辛”。并称“苏辛”者,除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的显赫地位外,还因为两人风格相近,都被称为豪放派。而对于辛词的豪放,清代著名词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肯定其气魄雄大、意境深厚后云:“稼轩词着力太重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诗以寄之》、《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不免剑拔弩张。”又云:“稼轩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山寺夜作》、《瑞鹤仙·南涧双溪楼》等类,才气虽雄,不免粗鲁。世人多好读之,无怪稼轩为后世叫嚣者作俑矣。”  相似文献   

9.
风诗新解(十)晏方扬之水(唐风)三家诗与毛诗对《唐风·扬之水》篇的理解完全不同。《易林·否》之《师》云:“场水潜凿,使君洁白。衣素朱表,游戏皋沃,得君所愿,心志娱乐。”《豫》之《大过》、《震》之《屯》与之大同小异。按照《易林》的理解,此诗是写“游戏”...  相似文献   

10.
《清史稿》卷五百十七《土司六》中《脱铁木儿传》云:“脱铁木儿……随大将军徐达招抚十八族铁城、岷山等处,赐姓赵,更名安。”其实,脱铁木儿不是赵安。查《明史·赵安传》,赵安并无“脱铁木儿”一名;《康熙临洮府志》,《道光兰州府志》及  相似文献   

11.
《庄子》第一篇是《逍遥游》。所谓“逍遥游”,从字义上讲,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是庄子的生活理想(应该说幻想)。但是他仅仅做过芝麻大的小官——蒙邑的漆园吏;(《史记·老子转非列传》)以教授弟子为业,(《庄子·山木·列御寇》)“家贫,衣大布而补之,正(当作(?))縻(麻绳)系履;”(《山木》)曾“往贷粟于监河侯”,碰了一个輭钉子。  相似文献   

12.
美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长篇小说《莫比·迪克》(又名《白鲸》)中充分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创造了小说的永久魅力和超时空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在他的幕僚杨守敬大力协助下,访求辑录了二十六种国内久已失传的极为珍贵的古籍,影印复刻了《古逸丛书》。李一氓同志去年在《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中谈到孤本、善本复印时说:“是否可以考虑在黎庶昌《古逸丛书》,商务《续古逸丛书》之后,选印《古逸丛书三编》。把不可多得的宋、元本古籍和明刊善本,都选编进去。”(见《人民日报》,1982年1月20日)因此,认真对《古逸丛书》进行研究,对我们今天整理古籍,复印孤本、善本,搜访校订古书,都有借鉴作用。黎庶昌,字莼斋,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于贵州遵义。〔注〕祖父黎安理、父黎恺,长兄庶焘、仲兄庶蕃都是举人。伯父黎恂藏书宏富,著名硕儒郑珍曾从其受业。莼斋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伯父、长兄督学甚严,他与次兄每日“并案读,属文必尽夜分”(《黎氏家集·黎庶昌仲兄椒园墓志铭》),又得郑珍指导,自幼即博览群书,长于诗文,讲求经世之学,“意气迈往,不可一世”(《续遵义府志·本传》)。有“思以瑰伟奇特之行,震襮乎一时”的非凡抱负(黎庶昌《拙尊园丛稿·答李勉林观察书》)。曾国藩曾赞叹云:“莼斋生长边隅,行文颇得坚强之气。”(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又见《续遵义府志·黎庶昌传》)“笃学耐劳,内怀抗希先哲,补救时艰之志,而外甚朴讷,不事矜饰。”(北京图书馆藏《黎莼斋先生手稿》抄曾国藩上奏)  相似文献   

14.
《文选》旧注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衡《思玄赋》;"彼无合而何伤兮,患众伪之冒真。"李善注:"冒,覆也。"按:冒为嫉妒之义。亦作"。《尚书·泰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礼记·大学》所引"冒"作"字,郑玄注:",妒也。"冒作"嫉妒"为常见义,如《吕氏春秋·明理》:"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高诱注:"冒,嫉。"可参。司马相如《上林赋》:"振溪通各,蹇产淘读。"李善注:"张揖曰:'振,技也。'善日:"言山石收敛溪水而不分泄。"'《文选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拔作收。何云下言收敛溪,当从收。今案,《汉书注》、《史记索隐》引皆作拔。"按:…  相似文献   

15.
一、据《提要》卷一一《书类一》载: 《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 今案:《宋史·史浩传》于浩登科年代不系年。 考《宋会要辑稿·选举》、《文献通考·选举》、《宋史·高宗纪》等书所载,并无绍兴十四年榜,此必误。 考《宋史》卷四○○《汪大猷传》称:“(大猷)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大猷与丞相史浩同里,又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于进。”又《南宋馆阁录》卷七称:“史浩字直翁,四明人,刘章榜进士出身。”案刘章为绍兴十五年状元(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五年四月纪事),是史浩实十五年进士。  相似文献   

16.
古人常谓“龙”生于水而为水物:《管子·水地》说“龙生于水”,《左传·昭二十九年》曰:“龙,水物也”,《易略例》亦谓龙为“水畜”。因此,在古人看来,“水畜”之龙可以招云,可以致雨:《周易·乾卦·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慎子》:“飞龙乘云,腾蛇游雾”;《论衡·乱龙篇》:“龙蹔出水,云雨乃至”;又《龙虚篇》:“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蛟龙见而云雨至”;郭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光武帝纪》:“大司徒邓禹及冯异与赤眉战于回溪,禹、异败绩。”李贤注曰:“溪名也,俗名回坑,在今洛州永宁县东。”余按:《后汉书·冯异传》“异弃马步走上回阪”,注曰:“回,今俗所谓回,在今洛州永宁县东北。”《通鉴》卷四一:“异弃马奔走,上回阪”,注引杜佑《通典》曰:“回在河南永宁县东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汉以前,道皆由此。”检《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开元元年为府。”据此,知本纪注“永宁县东”,当为“永宁县东北”。《后汉书·光武帝纪》:“交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  相似文献   

18.
《卷十一·律历志上》 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阮 之阴,取竹之 谷 生,其窃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 (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206页) 按:“断两节间而吹之”,《晋书·律历志上》作“断两节间长三寸九分而吹之”,《隋书·律历志上》亦云:“传称黄帝命伶伦断竹,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愚谓竹之长短异,吹而成之音亦异,此既为黄钟之宫,则不能任意而断竹,即此“断两节间”后恐佚“长三寸九分”五字。 《卷二十三·天文一》 故国志书于吴而不书于魏也。(同上书,第688 页) 按:“…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六储光羲诗《泛茅山东溪》与《酬綦毋校书梦若耶溪见赠之作》都有“清溪”一词。细读其诗,知此两处“清溪”本皆作“青溪”,传写、整理者不知为用典,而将“青”误作“清”。 “青溪”之典,出《南史·刘(王献)传》:“((王献))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刘(王献)隐于金陵青溪,后世因以“青溪”为典,用之代指隐逸之处,唐代储光羲之前的诗人已多用之。隋唐之际著名隐逸诗人王绩所隐之地即其兄王通聚徒授业之白牛溪,王绩即数以“青溪”称之,《游北山赋》云:“碧峦之下,青溪之曲……昔吾兄之所止。”《答处士冯子华书》称王通门人为“青溪”诸贤。诗中更云:“青溪归路直,乘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在齐梁文坛上,任昉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时人看来,他的成就并不亚于谢朓、沈约,所谓“沈诗任笔”(《诗品》)或“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梁书·沈约传》),是当时人普遍的看法。梁简文帝萧纲在给湘东王(元帝萧绎)的信中曾称:“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梁书·文学·庾肩吾传》)。即使在北朝,人们也认为他是梁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如北魏济阴王元晖业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温)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魏书·文苑·温子升传》)。所以北齐文人邢劭和魏收,一个爱慕沈约,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