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周季文、傅同和共同编著的翻译教材《藏汉互译教程》。这是一部编排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而系统的藏译汉、汉译藏教材,值得向读者介绍、推荐。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藏汉标点符号的功能、性质、形态等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和比较,分析和探讨了藏汉标点符号的流变和异同。同时从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合理且不无根据地肯定了藏语可与汉语标点符号共生融和的特性。进而表明了作者立足于引进和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藏族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华夷译语》系明清两代四夷(译)馆出于译员教习或翻译的需要,由官方编纂的多种番汉对译辞书之总称,《西番译语》即为其中一种。此书是清初的一部藏汉翻译词典,保留了大量清初的藏语词汇,对于研究清初藏语及中国翻译学史,都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明代《西番译语》乙种本中的藏文在汉义和对音汉字之间的表义表音链接方面很多词项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和探析,有助于藏学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藏汉翻译的历史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英汉互译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英汉两种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语系,两种语言存在诸多不同.要产生高质量的译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了解原语和目的语各自的语言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入手,阐述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有利于语言交际、教学以及翻译,掌握翻译的技巧.关注语言的内部形式和结构,明确源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掌握英汉互译的难点,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促进高质量的译文产生.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词汇的翻译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词汇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的可译性.本文着重分析了英汉文化的几方面差异以及其对词汇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藏汉人民之间的交流已经不仅仅限于生活以及生意上的往来,同时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了藏汉语言文字翻译方面工作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藏汉交流,加强两个民族之间语言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应该加强藏汉语言文学翻译工作。研究藏汉语言文字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藏汉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媛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217-219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汉互译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然而,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常常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语言习惯的差异、文化概念的缺失、审美差异以及法律、政治、经济等体系的差异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英汉互译的准确性和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需要加强文化视角的理解和应用,找到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水平。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在英汉互译中常见的文化视角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语言环境的不同,藏汉双语教学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汉藏文化的差异,汉语言环境中学习藏语比藏语言环境中学习难度更大,我们在青海省平安县当彩小学进行的藏汉双语教学试验,采用了新的藏文拼音教学法,取得了显著效果,探索了一条正在基本失去民族语言的藏族小块聚居区学习藏文拼音的新路子.本文介绍了试验的基本情况和测试结果,并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松巴堪布对《陀罗尼集》中的部分经典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经典的语言表述等不同于译自印度的佛典,夹杂有本土文化因素,采借的痕迹十分明显;部分经典假借佛经名,但内容是尔非尔,甚至与同名之佛经没有任何关联;部分译自汉文的经文,含有内地的文化因素;部分属于宁玛派的伏藏经典,来源不清。此后,松巴堪布和土观之间的辩论,反映了藏传佛教中在宁玛派佛典等方面历来存在的争议问题,二人正好代表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陈进 《西藏研究》2005,(4):121-123
随着西藏地区各项事业的开展,迫切需要懂藏汉两种语言的汉族人才充实到基层去服务。文章通过对在西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汉族学生所进行的跟踪调查,浅析了在培养藏汉双语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