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简述元代以前收继婚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在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元代少数民族和元代汉人中收继婚的不同发展轨迹和特点,分析了收继婚制度在两大类别民族中存在的原因,阐明元代的收继婚制度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作为一种少数民族习惯法,它在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少数民族中的存在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法律文化,它在元代汉族中的一时流行也是合理的,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长期存在收继婚的习俗,有其独特的原因。这主要是由其文化生态环境所决定的,与特定的经济和文化形态有密切关系。收继婚的消失,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夺取全国政权的少数民族 ,故而成为北方诸族制度、习俗的集大成者。收继婚在满族中间曾盛行一时 ,许多治满族史的学者皆认为自皇太极以后 ,收继婚就趋于消亡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认为满族的收继婚相沿时间甚久 ,并未立即消亡  相似文献   

4.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对蒙古族婚姻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当今学术界尚无从宗法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章。蒙古族进入阶级社会后 ,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收继婚、抢婚制、世代婚、等级婚、入赘婚、买卖婚、抱斧婚等名目繁多的宗法性婚姻形态。在蒙古族历史上 ,宗法性婚姻缔结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父母主婚的原则、服从神权的原则和族外婚原则。蒙古族宗法性婚姻形态形成的原因 ,是由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宗教和其他民族影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蒙古帝国时期皇室流行收继婚,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侄子收继婶母等三种形式,这种婚姻形态是对早期蒙古文化的继承,尔后,在蒙古社会中还继续延续,同时也辐射到中原汉族,并逐步得到汉族的认同。具有重大的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者依然遵循着摩尔根假定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进化模式 ,认为中国婚姻形态也必定经历了“乱婚”及“血缘婚”阶段 ,硬造中国古代的婚姻史体系。事实上 ,婚姻形态是具体的多样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早期两性结合方式 ,“乱婚”和“血缘婚”并不是人类婚姻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阶段。因而 ,中国婚姻史有必要重新构建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从文献学的角度 ,结合民俗学、文化人类学 ,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姻制度进行探讨 ,先秦特殊的婚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原始的“群婚制” ;经原始的“群婚制”变异的“内婚制” ;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  相似文献   

8.
婚姻是诗歌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可以发现中国婚姻史上存在四种基本形态无偶婚、寻偶婚、配偶婚和择偶婚,这四种形态各有其流变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澧水流域土家婚姻形态经历由血缘婚、对偶婚进入单偶婚的发展过程。土家地区仍有收继婚、姑表婚、招郎婚等原始婚姻形态残余。土家婚姻礼仪包括“求亲”、“定亲”、“择期”、“结婚”、“回门”五大程序。  相似文献   

10.
女真人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一段时间内实行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和部落外婚的婚姻形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真人开始族际通婚,而女真族的皇族与贵族之间的世婚制,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收继婚和隶役婚以及抢婚和放偷婚俗,都是女真族特殊的婚姻形式和婚俗。  相似文献   

11.
蒙元时期的联姻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蒙元皇室与国外高丽的联姻,以此结成并巩固藩属关系;二是蒙元皇室与国内蒙古外族高昌、汪古、西藏萨迦款氏、云南大理段氏的联姻,以此结成并巩固内属关系;三是蒙元与西夏、金的联姻,以此显示自己的胜利与强盛;四是蒙元皇室与弘吉刺部、斡亦刺部及亦乞列思部等同属蒙古系统但无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的联姻。从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蒙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和亲史和政治婚姻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在中国古代政治婚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第一,从联姻的次数来看,蒙元时期的联姻至少有136次,比两汉、隋唐时期的和亲次数高出几倍,约为清代的1.76倍;第二,从联姻的对象来看,蒙元时期的联姻与唐朝比较相近;从联姻的地域来看,与唐朝、辽朝的和亲比较相近;第三,从联姻的成效来看,蒙元的联姻对象都在协助蒙元东征西讨时立下了汗马功劳;第四,蒙元时期的联姻对清代联姻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朝的满蒙联姻在动机、特点等方面几乎与蒙元时期的联姻一脉相承;第五,将世代联姻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第六,亲上加亲的特点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2.
洛阳出土的朱书陶瓶上书写的镇墓文,透露出了冥婚的内容。冥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献记载很多。冥婚习俗扎根于我国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土壤之中,长期传承不衰,至今在各地仍有广泛分布,并在当代都市中发生某些变异。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来学界关于民国婚姻家庭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的内容涉及面也较广。但是,也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对三十年来民国婚姻家庭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有助于该学术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农村招婿婚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婿婚姻作为传统婚姻制度的补充形武,在中国婚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这一婚姻形式虽然仍处于从属地位,但伴随社会转型与人口变迁,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学术界分别从人口学、社会学角度对招婿婚姻进行多侧面的研究,并就其对我国婚育、养老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了深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婚姻自主权检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婚姻自主权并非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的。我国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比较长,婚姻自主权产生较之西方国家为晚。从对我国婚姻自主权发展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婚姻自主权的主要内容是结婚自主权,进而本文证明了婚姻自主权的性质是特别人格权。这为完善婚姻自主权制度的民法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的婚姻制度在半个世纪内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艰难历程。推动这种嬗变既有新旧制度变迁的因素,也有各种社会政治运动的冲击,更有“文革”的摧残;又因改革开放后人性的恢复、自由的实现而带来的新气象,以及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其间的阵痛几乎与中国社会同步。婚姻是男女的结合。在中国,女性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家庭、父母和丈夫,基于此,将现代中国婚姻史说成是现代中国妇女生活史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固然是奠定中国两千年封建道德基础的重要时期,但在婚姻道德生活领域,却存在着与伦理思想史著作不同的另一番情形:即一方面仍保持着先秦的开放遗风,夫妻关系具有相对的平等性,贞节观念较后世为淡;另一方面新的封建道德却在逐渐确立,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婚姻道德生活在中国道德生活史上处于继往开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争取婚姻自主权为线索,利用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第一手资料,考察了近代妇女从否定、批判封建婚姻,到争取婚姻自主权和实施恋爱婚姻的历史过程。文章提出,戊戌维新时期是妇女反对封建婚姻的起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妇女批判封建婚姻和呼喊婚姻自由的高潮;五四运动后,妇女从行动上开始了争取婚姻自主权的斗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从法律上确认了妇女的婚姻自由权。  相似文献   

19.
无效婚姻制度是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新增设的一项制度,填补了立法空白,是婚姻立法上的重大进步。从分析无效婚姻的概念、历史沿革入手,对导致无效婚姻的法律事由、无效婚姻的请求权主体、确认婚姻无效的程序以及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若干建议,以期望促进无效婚姻制度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