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辩证法认为宇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也是统一的。本体“A”的内部必然地发展异化为“A”与“非A”即“B”。在本体发展变化的系统里,每个层次内部的A、B、C、D、E、F……及其相互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而在A、AB、ABC、ABCD、ABCDE、ABCDEF……每个层级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价值关系。按照这样的研究思路,研究人类历史的种种哲学辩证法形成及其相互之间旳同一关系,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具有同一性的哲学辩证法体系。历史中所有哲学辩证法形式及其之间旳同一关系都会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道立于二,物成于三。事物是“一分为三”的。“一”为一个事物,“二”为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双方,“三”即是矛盾双方经过对立斗争形成的具有新质的“一”即是“三”。“一分为二”是特殊时期特殊状态下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规律;“一分为多”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事物存在的规律;“一分为三”能够包含与表达“一分为二”“一分为多”,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最普遍规律。“一分为三”既是辩证思维的全面而准确的简明表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重大贡献,是人类思想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
论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分为三”是对“一分为多”的科学定性和分类,是“一分为多”的一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一分为三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哲学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对一分为三理论的研究在争议不断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经过以庞朴、雷正良和周德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深入研究,一分为三理论影响日益广泛并在诸多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可是也还存在一分为三理论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分为三研究汉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 ,中国辩证法是一分为三的。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 ,人们用二分法研究语言。根据一分为三的观点 ,我们不妨用三分法研究汉语。其实 ,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研究中 ,三分法都有较多的体现 ,能够解决二分法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用一分为三的观点和三分的方法研究汉语 ,可能更切合汉语的实际 ,更能揭示汉语的特点 ,形成的理论和方法更具有中国特色。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含有东方哲学的底蕴 ,继承了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传统 ,对丰富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会有贡献。  相似文献   

5.
(AA———Aa———aa) n 可以作为“一分为三”之模式 ,当n =0时 ,表示“无”事物 ,“无”就是“有” ,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当n =1时 ,表示一个事物存在着三个方面。当n =n时 ,表示n个事物相互作用时 ,结果为 :AAn、aan 和处于中间状态的Aan……。从而说明事物存在着AA、Aa、aa三种状态且三者在自然的、生态的和人类社会的环境中通常处于平衡状态。事物相互作用可以用 (AA———Aa———aa) n 来表达其“一分为三”的规律性。可以反映和说明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思维方式。黑格尔哲学体系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组成。《精神哲学》又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之形式的终结。在《精神哲学》中,黑格尔对精神发展的各阶段进行了一分为三的探讨。主观精神包含有灵魂、意识与精神。客观精神包含有法权、道德与伦理。绝对精神包含有艺术宗教、受启宗教与哲学。两者在写作的时间、内容和研究的对象、重点,以及编排序列、层次结构,布局谋篇、整体构架等方面具有差异。发掘诠译扬弃《精神哲学》的一分为三思想,对于一分为三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与“一分为三”有关的几个学术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形态中确实存在“一分为三”,但仅凭这一点就用“一分为三”补充甚至取代对立统一规律,根据不足。“一分为三”不是矛盾的形式,而是联系的形式。“中介”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有着普遍的意义,但矛盾中没有独立于对立双方的中介。用“一分为三”、“一分为二”等对辩证法的一些观点作通俗说明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必须注意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论“一分为三”与思维规律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探讨人类思维和意识的由来和思维的逻辑形式及逻辑规律的特点 ,论述了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与一分为三的辩证关系 ,并阐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分为三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分为三”论者已经形成一个学派。不过他们的观点又是大同小异的 :有的只承认事物可以“一分为三”,有的则认为矛盾也可以“一分为三”。有的认为“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 ,有的只承认一种形式即对立中介。有的认为“一分为三”只处于补充地位 ,有的却认为“一分为三”是最基本的。大家都赞成在实践中应该广泛地运用“一分为三”、“三分法”、立体思维  相似文献   

10.
在"一分为三"论者中,观点是大同小异的,有着诸如此类的各种提法:一分为三、三分法、三位一体、合三为一、三元论、三本论、三点论、三段论、三段式、中介论、对立中介、同异反论、三维性、立体思维、三极乏道、鼎立统一、中庸之道、三管齐下、骡子哲学等等。他们的提法尽管不同,但其总纲或者说核心是"一分为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始自1840年中国的近代史开端.构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思想材料有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近代以来符合中国国情的西方国家各种学说和思想,以及对康梁、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当代领导人外交思想的归纳与整理.由于中国民族国家统一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的民主建设尚在完善,以及国际关系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着中国国际关系学具有理论政策研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概念在国际政治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自由主义学者认为全球化预示着国际化、新的社会分工及其加剧上述进程的竞争环境 ;现实主义学派则认为 ,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密切化 ,国际政治与经济、内政与外交的关系日益模糊。不论各个学派、学者的立场和观点如何 ,但可以肯定的是 :全球化已经成为新的国际关系的核心 ,并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探讨与梳理全球化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对全球化的国际政治内涵作出了规范 ,并指出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三方面的冲击与变革。  相似文献   

13.
分析层次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将影响国家在国际体系内行为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类,以帮助人们确定如何去寻求国际关系问题的答案。一般认为,分析层次有三个:国际体系、民族国家和个人、国际体系层次考察外部因素(国际体系的性质和结构的变化)如何对国家的行为产生影响。国家层次讨论各民族国家的独特属性如何影响它们在国际体系内的行为。个人层次探索国家领导人对外交决策的作用和影响。以三个分析层次为基础衍生出了大量而丰富的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其中许多理论看似相互竞争,本质上却是互补的,只有同时进行三个层次的综合系统分析,才有可能对国际关系问题作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国际性国际私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律制度,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国际私法学界和国际政治学界对国际性国际私法中“法”的含义,在国际社会与国际性国际私法的效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性国际私法的遵守和国际私法对维护国际秩序的局限性等问题上的分析尚不够全面、深入,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便能够正确地把握国际性国际私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效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概念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在阐述既往国内一些观点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视角提出,国际关系是国际性组织实体及体系之间的存在与运动。它作为一种事物,也有其要素和结构。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体是国家,其属性基本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属性。国际关系的结构基本可以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静态结构是指在相对的时空范围内,主要考察国际关系实体及体系的质量。动态结构是指国际关系的运动过程、运动规则、运动现象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使国际私法的地位得以提升,使各国国际私法的平位理念逐步确立,对国际私法关系主体、调整范围、渊源和性质都具有重要影响;反之,国际私法通过确立国家主权原则和调整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正确认识上述问题对我国制定与适用国际私法和把握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简要介绍东亚国家与地区雁阵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 ,得出雁阵模式下的区域分工格局的特点是独特的投资与产业循环、高投资率与低利润率并存、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提高。说明东亚区域建立在高水平横向分工基础上的市场扩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的互动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源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联系紧密,在学科发展史上相互依托、互相促进,两个领域的合作互动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方面,国际关系理论可以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等不同层次给予国际法的发展提供解释,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国际法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成为某些国际关系学说的理论源泉和现实支持。在国内,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之间仍然处于割裂状态,促进二者研究的互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国际法发展阶段的划分,并不与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完全一致。国际法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在欧洲产生并形成初步体系;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晚期从欧洲扩展到全球,并逐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从冷战后至今直至未来,处于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成熟体系的阶段。新世纪在国际法"当代化"的进程中,应当为形成一个完善与成熟的国际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环境保护的特殊性,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原则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要存在矛盾之处,其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的适用导致了一项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产生。由《斯德哥尔摩宣言》原则二十一宣布的主权适用原则,体现了国际法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的新发展。它包括了权利和责任两个基本内容,具有三重涵义:一是确认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的适用,二是维持国与国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三是谋求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