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小贝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43-48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继承中国传统"兴"论中的某些要素,并融合现象学、接受美学等西方文艺思想发展而成的一个诗学理论。这一理论既适用于创作、接受、评论三个环节,又为我们鉴赏和评论作家作品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而且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为我们在现代社会应对和运用中国传统文论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3.
从感动中国的新视角,揭示了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内核: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论证了感动中国人物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处历史方位与时代主题、思想渊源与开拓精神及思维基点与指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基于感动中国视角下挖掘出的深刻价值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得到检验尺度、参照榜样及路径导向的有益启示,关注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以及加深对社会深层的挖掘和探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蔡安延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1):85-87,90
公文的美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美,公文美的突出特点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公文的美主要表现在: (1)真实可信的内容美, (2)格式规范的形式美, (3)追求实用的语言美, (4)利于接受的文势美。 相似文献
5.
黄于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Z1)
简论李煜词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他用优美、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他身处不同的环境,词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的美;李煜的词在真实、沉郁的情境中,他的肺腑之心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朱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37-43
港台词坛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研究上延续了晚清民初的词学本体传统,在对《人间词话》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彼此商榷和讨论,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以"境界"为核心的诸概念的理解问题。在此研究背景中,叶嘉莹最大的贡献在于,当港台词坛对王国维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个别概念的理解和论争上时,她已经有意识地运用"兴发感动"理论使"境界"体系化,并使其在动态系统中获得自身内涵。但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论将"境界"的创作视野囿于词的生命感发力,没有体会到王国维在"境界"中熔铸的人文理想,最终还是与王国维的"境界"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7.
梁光焰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当代中国美学以否定西方经典美学思想为开端,致使美学学科失去自身的知识依据,完全受制于哲学的主客观问题而不能就美本身的问题展开,因而出现“非美化”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在试图消除“实践论美学”偏颇时,又以存在、生命、自由为本体,把美放大成生命的全部,呈现出“泛美化”倾向。当代中国美学只有回到美自身的领域,科学地传承美学固有的经典思想,尊重美的边界及审美事实,才能真正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会随之减弱,但无论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下面以“圆的认识”一课中的语言为例,谈谈数学课堂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9.
其力木格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75
蒙古族英雄史诗往往包含两个重要对立形象——"至善至美"的英雄和"至恶至丑"的蟒古思。然而"美"并不是一个永久不变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理解千姿百态、因人而异。本文通过对蟒古思形象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丑"与"恶"的存在的蟒古思,如何能成为"美",怎样成为了"美"。在充分认识了蟒古思形象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之后,从两方面阐述了其由"美"到"丑"的因由。 相似文献
10.
哈斯朝鲁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仁钦道尔吉 (已故 )是蒙古族当代诗人、作家 ,他的抒情诗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仁钦道尔吉的抒情主要由抒情美、意象美和语言美构成 :一、他的诗的抒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即真挚、强烈、深厚 ;二、在他的诗中 ,意象已成为意与象的融合 ,即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景象的统一 ;三、他的诗的语言典型而精美 ,主要表现在高度凝炼上 ,同时又节奏分明、韵律谐调。 相似文献
11.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9-113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应对改革开放及全球化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的战略回应,贯穿于近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中国特色制度及政策方针的总和,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彰显其在经济社会领域中具有强政府模式的独特特征。同时,不可否认,中国模式没有像曾经的西方那样,走依靠武力掠夺其他弱小民族来进行资本积累的霸权主义道路,而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代文慧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4-5
感恩道德教育在文化建设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对人们价值观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加强道德教育的今天,正面对公民进行感恩道德教育,《感动中国》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陈乃惠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5,(1):46-50
论述了敦煌壁画意与象相得益彰的艺术形式,具体分析了敦煌壁画采取建筑构造布局、平面化和跨时空的构图形式;采用线性语言、夸张变形和象征性的造型手段;运用艳而不俗、有意味的随意赋彩用色形式,指出了象与意相互依存、渗透、融合统一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感动中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创新形式,当选人物精神内核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节目形式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整体加深了教育的艺术性,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吉茹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2):68-69,72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出身贵族、博闻强记、明于治乱,为振兴自己的国邦,怀着一颗赤诚、赤忠之心,推行"美政"。本文着重从屈原"美政"的思想渊源、内容和"美政"理想失败三个部分来分析,从而感知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和以死殉国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6.
17.
阎奇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本文旨在对王统照“爱”与“美”的文学重新估价.认为“爱”与“美”思想贯串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其思想来源于他特殊的环境,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汇中孕育生成. 相似文献
18.
朱卫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罗斯福奉行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积极推进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中,他却一再抛弃“中国完整”原则。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揭露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9.
初见孟佩杰,笔者颇感意外:眼前这个瘦瘦小小的女孩,脸上稚气未脱,看起来更像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其实她已经是名大三学生。体重只有88斤的佩杰,每天都要把146斤重的母亲从病床上背起来,熟练地放到轮椅上,然后推到病房外晒太阳。母亲的病友们不禁心疼地问:“你这么瘦弱,每天将妈妈 相似文献
20.
张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71-173
明代吴门画派画家以士大夫群体所热衷的山水园林为主要表现对象,创作了以游园、居园等题材为主的的书画作品,在获得了"诗意的栖居"的同时,文人内心深处的理想人格与山水画创作形成了完美的契合,最终成就了吴门画派独特的审美趣味——追求高雅、崇尚个性。这种审美情趣表现为对"典雅"境界的追求和描摹景物时"求真"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