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图像化的生成、运行与其所在的场域不可分割。从构成要素上看,文学图像化生产场包含着图像意识场、媒介生产场、消费生产场等三个起主导作用的次场。具体到实践层面,三者围绕着生产逻辑进行运作,与生产力的主体、客体、中介交互作用使得文学图像化生产得以可能,并驱动着其性质转型。场域带给文学的不仅仅只是经济资本的增值,其更多的是无限的文化资本乃至社会资本的扩张,由此,文学完成了由纯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施为性"作为语言中以言行事的现象被语言哲学家提出,解构批评家们在文学研究中对其进行了开拓性的解释。随着施为性概念的扩展,图像作为一种符号无疑也具有施为的特性。在历史上图像就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着崇拜信仰行为,成为显示权力塑造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在图像化时代,图像更是通过其机械复制的特性刺激着大众的物欲,带来消费行为。作为不同类型的符号语言施为和图像施为之间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着差异,这一事实为我们在"图像化时代"审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长足发展,图像文学、影视文学等文学样式不断兴起,文学疆域不断扩大的同时文学也日益边缘化,深层阅读审美体验被消解,文学正遭遇图像化、影视化时代的危机.以现代传媒技术为手段,实现文学对大众文化的包容性介入,可以看作是应对当前文学危机的一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当今数字媒介主导下图像时代的到来对文学产生了很大冲击,甚至有学者提出文学消亡的观点.实际上图像时代对文学的影响,是造成了文字阅读的式微、文学崇高定位的跌落.无论是从载体上还是从人类接受层面上看,文学都有存在的理由,文学存在有其深层价值.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学的载体——语言文字是人类思考的工具,这一切都决定了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消亡.  相似文献   

5.
陆涛 《东方论坛》2010,(2):37-42
历史上的图像与小说关系就是图像与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字争夺叙事主导权的一个过程,但无论怎样,二者始终是不可分的,共同促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文学图像化将会对文学的接受和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文学(这里主要是小说)图像化,为我们的叙事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文学或是文学研究将走向一种语-图互文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将文学研究的目光引向文学外部的相关学科。图像与文本的譬喻关系,即叙事的图像性,使文学分析本身得到内部的充实,也为叙事形式开拓了新的道路。叙事的图像性不但体现在文本的内部结构中,也让作为"形式"存在的"书籍"加入文本进行言说,使丰富文本内涵这一手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21世纪的数字网络媒介语境中,用图像符号进行叙事表达渐成主导。文学文本中的图像符号的功能也在扩大,有的图像符号在文学文本中主要起装饰美化和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有的图像符号的叙事功能已经无法被语言文字取代。图像符号作为文学的辅助性符号,与语言符号一同在文学文本中组织叙事,这不但影响了文学文本的形态和审美,对文学的形态、形象和意蕴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视觉研究的新兴领域,图像修辞不同于传统语言修辞的第一重表征体现为跨媒介符号建构的文本修辞实践。中国传统的"题诗画"为这一图像修辞提供了理想的范本。"题诗画"中由语、图符号构建的修辞范式形构了从符号表现形式的审美互动到符号话语意指的内在呼应乃至语图互文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产生联动的多重逻辑,它建构了图像修辞跨媒介符号文本实践的知识模型,使得超越传统语言修辞建构图像修辞的本体理论话语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图像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传统社会中,图像与文学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两者并没有形成一种紧张的关系.然而,最近几年来,随着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感受和认知世界的媒介及方式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影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立体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传统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受到了图像的空前冲击,逐渐出现了文学图像化或图像文学化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化典籍的存在方式(包括传播、改编、接受)在当今图像时代不可避免地受到视觉文化和图像媒介的影响,而研究者也应该在图像传播的规定语境中探讨古典文化的传承。当前相关研究或偏重于对本土现象的描述,或单纯借鉴西方理论而忽略了中国小说以汉字为载体、以汉文化为母语文化的独特性。只有结合中西理论与实践,概括图像传播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传承所面对的文献(原著)、文本(图像作品)、文化(大众、媒体和专家)多层面各种关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才能有助于总结中国小说图像化的规律和所应遵循的原则。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了中国小说特有的生存形态和编码方式,试图对其在图像时代的表达空间和趋向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图像时代的一些画家习惯于通过以照片或图像媒体来进行创作,绘画也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图像化.虽然图像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当代绘画的重要参照系,但自然物象中蕴藏的艺术创作规律依然是艺术作品的原型,写生是获得绘画创作素材中艺术表现语言的重要途径.以现实世界里的自然写生对象为依据,思考图像时代的绘画发展形态以及绘画表现语言的独特形式,深入分析图像媒体与绘画创作的关系,对于图像时代的艺术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视觉文化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学由文字叙事逐步转变为图像化叙事和视觉化叙事,以文学为主要的审美方式也逐步转变为以视像为主要的审美方式,作为阅读对象的文学文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与危机,分析当下文学的生存状况,探讨在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文学发展策略对当下文学生存状态的改变以及文学的未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图像是人类社会个体观察与认知世界的重要载体与工具,它有静态与动态之分。随着视觉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图像化生存"反映了图像化的信息以其富有变化的构图设计、多层次的色彩搭配以及延展性的想象空间建构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图像叙事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是时代背景、历史经验、艺术目标等多重因素交织生成的必然选项,其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发展成就、日常生活世界三重符号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叙事也会产生一些负面问题,如图像创作主体对图像内涵的把握不到位、传播受众单纯的视觉消费会遮蔽图像的内在价值蕴含等,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消解或减弱存在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陆涛 《东方论坛》2013,(1):66-70,77
在当前图像时代的背景下,文学领域充斥着图像,文学遭遇了图像的挑战,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历史上,文学与图像一直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关系,经历了语图一体、语图分体和语图合体三个阶段。我们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应当集中在语图合体时代,这个时代的典型形态就是明清小说插图和现代影视艺术,从中可以发现,图像媒介的引入毫无疑问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种种乱象,诸如教育意义的浅层化、教育目标的模糊化、知识内涵的表层化、教学知识的碎片化、教学行为的表演化、师生交往的形式化等一系列偏离教育本真意义的实践行为,从根本上讲是“读图时代”中人们深受图像化思维侵蚀和支配而呈现的一种“感性迷狂”所致。“图像化思维”作为人们借以理解当下图像世界的一种生理感官方式,已经渗入教育场域之中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必须正视教育图像化带来的种种弊病,并在柏拉图理念论的“以理性来理解世界”这一根本原则的理论指引下,力求从视觉狂欢统治下的图像化教育回归到理念世界中理性支配的教育,完成由“视”到“思”的复归。  相似文献   

16.
从艺术图像文本到媒介图像文本转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图像文本越来越具有“拟像化”的特征.媒介图像文本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与受众不同的传播互动关系;在“图像转向”时代,大众传媒构建了与受众互动关系的三重维度,即客观现实、媒介现实(拟态环境)、主观现实,媒介图像文本作为联结受众的介质,使这三种现实在受众视域中的融合成为可能,创造了具有虚拟化特征的媒介现实;同时,大众传媒语境也催生了基于媒介图像文本与受众传播效果关系的媒介修辞方式,受众通过对媒介图像文本的解构,还原并重构了关于现实的图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文学与视觉文化语境有着深刻的联结,这导致文学发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图像转向。这种转向不再是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简单延续或推进,或文学写作素材与主题的某种扩展,而意味着整个文学存在形态的一次“典范的转移”。这种“转移”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文学经验的媒介化,文学感知方式的图像化与文学叙述空间的虚拟化。由于这种“图像转向”仍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中,因此对其的描述带有试探性质,而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也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诗学历史上重要的理论范畴,形象思维能够对当前复杂的"文学与图像关系"作出某些合理的解释,值得学界开展重估。在新世纪之初关涉"文学危机"的文化研究看来,图像较之文学的优势在于更加"经济"地认识世界,实际上这与"形象思维"所标榜的"节省智力"别无二致。但是文学并非为了节省智力,俄国形式主义就曾率先由此发难。通过梳理陌生化对形象思维的批判可以发现,什克洛夫斯基虽然只道出了语象的"不可见"与"不在场",但同时也隐藏着视觉中心主义的基本观念,即图像的"可见"和"在场"。因此,再现客体所呈现出的可见形象与"在场"假象决定了"眼见为实"的表意原则,这当是"图像时代"普遍的"形象思维"规律,以及文学图像化之势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摘要]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问题成为人文科学理论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探寻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再现及图像权力的基础上,着重从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来讨论文学的未来。图像与文字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互文共生的关系。视觉文化的时代文学虽然受到了挑战,但图像的多元阐释性以及图像与文字在文字文本中的融合又给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人类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复杂关系。本文提出的N级编码理论,兼顾无文字时代的文化大传统与有文字时代的小传统,从文化表述的讨论,引入文化编码的讨论,以鸮女神和蛙女神崇拜的图像叙事为例,将史前期的文物和图像视为一级编码,汉字为二级编码,汉字书写的早期经典为三级编码,此后的相关主题写作,直到莫言的《蛙》,统称N级编码。提示N级编码理论对于打通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如何通过新发现的大传统知识,重解小传统的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