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魏晋玄学与汉儒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站在哲学本体理论的角度,汤用彤开启了现代玄学研究的新路向.本文除从正面探讨汤用彤对现代玄学研究的作用外,还分析了汤用彤玄学研究留下的问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汤用彤把《学衡》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贯穿于毕生的学术探索和实践,与吴宓等组成学衡派的中坚。在当时各派学说的纷争中,汤用彤既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也看到其长处,避免了激进派与保守派的偏颇,臻于平和而又公允的圆融境界。他本着"文化之研究乃真理之探求"的治学精神,精考事实,探本求源,其结论宏通平正,对今人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汤用彤先生对菩提达磨的研究为考察中心,回顾并总结了近代汤用彤、胡适、吕澂为代表的几位佛教史研究学者的研究成绩。对于汤用彤等学者经考证辨伪,所厘定之文献中记述的菩提达磨生平的史实与传说的界限、其思想理路之来源与关于其与后世禅宗之关系,进行总结和探讨。文章认为,汤用彤先生等近代学者对菩提达磨的研究,确立其历史地位并还其非神圣的形象,援引史实,判定真伪,大体上阐明了菩提达磨的思想理路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4.
汤用彤在研究中国佛教史过程中,特别注重“同情默应,心性体会”的学术态度,主张用亲身的体验会通去领悟古人思想的精髓;考证法和比较法也是汤用彤治宗教史常用的方法,他通过周密的考证、系统的比较阐述了中国汉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佛教的发展历史,理清了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史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魏晋文化情结始终是冯友兰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挥之不去的文化关怀。他勾勒魏晋玄学的发展轨迹,深切理解和多向把捉魏晋主体精神,全面呈现魏晋风流样态,凸显了魏晋玄学的历史进步意义和时代价值。他重新发现了郭象,推举郭象哲学"辨名析理"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玄学研究的方法论宝库。辨名析理方法与汤用彤的"得意忘言"之法,标举魏晋玄学研究的方法论高峰,奠定魏晋一代哲学研究方法的二水分流之势。冯友兰对魏晋六朝哲学的整体统摄,助推了魏晋玄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理学谵言》是汤用彤在民国初期发表的一篇关于儒家文化的论文。汤用彤在文中详细阐述了朱子学和阳明学尤其是朱子学在拯救国家民族危机、提升国人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理学谵言》反映了汤用彤对朱子学的推崇及会和朱王的倾向,并体现出汤用彤早期的文化观。青年汤用彤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倡导文化救国,另一方面抨击西方文明的没落,充分体现了汤先生早期的爱国热忱、忧惠意识和他志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感,彰显了汤用彤当时现代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7.
汤用彤在美国汉姆林大学时所写哲学、心理学论文未刊手稿,幸承汤一介先生保藏,使我们得以了解他留学所受的严格学术训练,探析那个时代前辈学者对西方哲学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准确深入的理解。这些求学成果成为汤用彤著述的源泉,反映出学衡派形成的思想轨迹。留美所学新知奠定了汤用彤的治学基础和方向,通过其传介,推进了国人的文化研究,具有思想启蒙和为现代中国学术奠基的历史作用。它的整理与发掘,为西学东渐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重新审视提供了珍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的重点之一,汤用彤、陈寅恪、冯友兰、牟宗三等学术大师都将其作为自己学术思想中不可缺少的素材。①现代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份量的成果。②因此要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非常艰难。这不仅需要学者持之以恒的  相似文献   

9.
汤用彤的学术贡献并不直接体现在人们所讨论的经典解释上。将他纳入讨论的视野,是因为他对经典解释史的研究起了特别的作用。文章通过剖析他早期对理学解读的一篇长文《理学谵言》,分析他对朱子、阳明学说的独特关注,阐发他对经典及解释的特殊看法以及他所实践的独特解释方式。他既不采用传统考据训诂方式,逐字逐句地对阳明、朱子的经典作完整及系统的注解,又不采用纯粹玄远义理的理论建构方式,发挥阳明、朱子的思想。他是针对自己忧心的问题,从自己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以及对阳明、朱子学说能救心、救德、治时弊的信念,来呈现阳明及朱子经典中的某种特殊"意义"。但实际上,汤用彤对经典的这种带有文化保守情怀、同时要求"安"、"实"的解读方式,在他后来的学术历程中,也没能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10.
在佛教和道教学科的草创时期,汤用彤率先研究了佛教中国化与道教发生历程的关系,在此领域具有拓荒意义。他的佛道关系研究建立在宏阔的跨宗教比较和严谨的文献梳理基础上,鲜明地体现出经史考证与思想发掘相辅相成的治学特色。他考证《太平经》中蕴含的黄老学、道教、佛教互动关系,推定其成书于汉末之前。本文通过分析汤用彤对道教承负与佛教轮回、守一气法与守意禅法等问题的比较,及其与黄老学关系的考辨,总结他对佛教中国化和道教发生史研究做出的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汤用彤先生是我国一位知名的爱国学者,是位中外著名的佛教史学家。他学贯中西,通晓梵文、巴利文等多种外语,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乃至西方哲学。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的研究,晚年还曾注意研究道教史。他的主要学术论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往日杂稿》、《康复扎记》、《隋唐佛教史稿》等。共中尤以《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册)和《魏晋玄学论稿》为最著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在中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最近中华书局把汤用彤先生已刊与未刊的学术著作编辑成《汤用彤论著集》,将分册陆续出版。现  相似文献   

12.
汤用彤先生所开课程及其教学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汤用彤先生教学南北的经历 ,根据现存讲稿来探讨他作为杰出教育家的卓越贡献。他授课领域横跨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 ,所开课程现已知近四十门 ;其教学特色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善用比较法 ,并与研究相辅相成 ,为今人教学研究树立了光辉典范。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 ,对我国哲学学科建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史家、中国佛教史专家、前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进一步发扬民族传统,推动学术研究,北京大学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一日至二日,举行了汤用彤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北大校长张龙翔参加了纪念会。副校长季羡林、哲学系主任黄楠森分别代表校系师生在会上发了言。他们在发言中一致赞扬汤用彤先生的爱国热情和严肃的治学态度,勉励与会者和全校师生向汤先生学习,从而把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在会上发言的还有哲学界、史学界的知名学者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石峻、田光烈等。参加纪念会的还有汤用彤先生生前友好、学生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等共六十余人。  相似文献   

14.
汤用彤,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学问博而著述精,他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两部传世之作,被誉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价值至高的工具与导引”。其治学承乾嘉诸老风流文采,又取现代科学方法,尤其在佛教史研究领域,发前人所未发。本文仅就汤氏在佛教史研究中的比较宗教学研究略抒管见,从中窥见传统文化在与佛学冲突调和的过程中,文化转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自从汤用彤、石峻提出《涅槃无名论》为伪作以来,关于该文的研究变得复杂起来。本文试图将该文放到玄学的大背景上来探讨其意义,指出其不仅是《肇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逻辑环节,同时更有着代表中华学术史在中古时代创造性转变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理国写经《护国司南抄》以往被认为是密宗经典,根据是其中有所谓"密宗(学)教主"的题识。但考察原卷发现实际上不是"密宗(学)教主",而是"义学教主"。结合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有关"义学"的不同所指,可知"义学"一般主要指疏解、弘讲佛教经论。《护国司南抄》是"义学教主"玄鉴对良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的疏解,为我们了解佛教义学提供了实际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不少学者都对朱熹与陆王的异同有过论述,既有如汤用彤、谢无量、钟泰、吕思勉等学者讲二者小异而大同、殊途而同归,又有唐文治、贺麟、钱穆等学者从各种层面对二者进行调和;冯友兰等学者虽然将二者对立起来,但仍然强调二者在学术层面以及经世致用层面上的互为补充。这就是贺麟于1945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哲学》在总结当时中国哲学研究时所提出的,理学中朱熹与陆王两派的对立"得了新的调解"。这与现今较为突出朱熹与陆王两派的差异与对立,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8.
一位有意于致中和之中国学人──读麻天祥博士著《汤用彤评传》张三夕20世纪就快结束了。近一百年的中国学术发展史,无论怎么写,都不能忽略或轻视三个人,即本“世纪初一同在美国留学,被称为“哈佛三杰”的吴宓、陈寅格、汤用彤。这三个人的学术经历和基本素质有相似...  相似文献   

19.
汤用彤先生治学中西兼研,触类旁通。他善于将西方学术思想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运用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之中,他既强调学术研究的民族性特点,国故国粹对外来学术思想的渗透与影响;同时又不抹杀外来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他的“昌明国故,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为中体西用的学术研究理念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接受外来学术思想如何保持民族学术传统带来有益的启示。他的“就事推论,应有分际”的研究方法,为学术研究中新旧材料的利用,以及实证研究的学术思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晋宋之际,名士谢灵运是文学家,又是佛学家,堪称"元嘉之雄";名僧竺道生精研佛教义理,孤明先发,盛称"涅槃圣".但两位精英的交往情况到底如何,真可谓迷雾难拨,汤用彤先生说"谢康乐与道生交谊如何,今不可知."今依据有限的材料推测,认为谢灵运与竺道生的交往地应有庐山、建康等地,而交往时间可能有三十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