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籍设计涉及材料、工艺、心理学等要素,其中材料、工艺是书籍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也不会有书籍的形态存在。《考工记》中讲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观点。由此可知,设计者必须熟悉材料和印制工艺等各种知识,并且能清楚的把握住材艺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精神社会中设计出读者心目最美的书。  相似文献   

2.
书籍装帧设计涉及材料、工艺、心理学等诸多要素,其中材料、工艺是书籍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也不会有书籍的形态存在。古代工艺著作《考工记》讲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知,设计者必须熟悉材料和印制工艺等各种知识,并且能清楚把握住材艺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在发展的社会中设计出读者心目最美的书。  相似文献   

3.
具有创新意识的书籍形态概念,使版式及形态由以往形式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向立体化、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形成了书籍设计的新语境.以形、神、意共存的书籍多重构造性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包括对工艺、材料、印刷、装订等各方面表现力的进一步拓展,激发书籍设计向全方位的传播发散多维度演绎,以理性的把握创制出具有生命力和保存价值的至尊"精神容器".  相似文献   

4.
书籍艺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逐步发展,其设计形态因所用的材料和各个历史时期装帧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渡与转化,引发了书籍设计形态的变化,使现代书籍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和纯铅字传递形式的束缚,形成了特色独具的书籍设计.未来的中国书籍设计既要有民族特色,又要有国际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艺术与科技并肩,设计与技术共进。书籍设计的更新离不开科技动力的加入。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书籍设计的创新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材料的丰富,印刷技术的发展,电脑技术的加入,印后加工工艺的提升,让书籍设计在各方面都发生改变,使之具有潜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市场上多数增材制造设备成型加工时材料单一,成型件功能单一等缺点,课题组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基于数字化光处理技术(DLP)的多材料增材制造系统。在分析传统数字光处理技术工艺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多材料线性切换装置和清理装置,并搭建相关的成型系统平台;采用LabVIEW虚拟仪器平台作为控制系统核心,编写上位机程序,Arduino做下位机运动控制,建立从机电设计到多材料工艺过程一体化策略。课题组使用商业光敏树脂应用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层厚及成型件尺寸的精确控制和打印切换功能。系统能实现多材料加工成型,打印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器件。  相似文献   

7.
书籍是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也是文字信息储存的物质载体。书籍设计的本质是确立动态的书籍设计新理念,契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主客观的"心物同型"。书籍设计是对书籍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书籍精神本质的外化。良好的书籍设计不仅能与书籍的内容相得益彰,亦能推动人类书籍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9,(4):1-12
古代中国的书写材料从竹简、木简转变为纸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汉代以前,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书籍的普及,以简帛等为材料的书籍普及数量已不在少数。汉代随着学问的兴盛、读书层的扩大、学官制度和文书传递行政体系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剧增。东汉时期蔡侯纸的问世,标志着新形态书写材料的出现,也使纸张得以普及,使大量复制书籍成为可能。这种书写材料的变化,从社会大众的角度考虑,纸张在书写效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从南北朝时期以后,纸质书籍普及全国。东晋元兴元年(402)桓玄实施的法令意味着简帛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纸张的使用已经普遍化。这一结果更加促进了书肆的成立,市场上流通的不仅是经学类书籍,也包括通俗作品等多元化书籍,持续不断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囊括南北朝市场的规模扩大,都反映出文献的流通过程已经形成。另外,书籍的增加与流通的活跃,使得书籍的"外部"扩展成为可能,对东亚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书籍是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史上一个具有终结意义的时代,也是传统书籍设计的一个高峰,其整体版面结构和内容编排设计有其固有的内在规范和美学特点,在整体设计上强调意蕴美,其版面设计在美学思想上浓缩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出一种得之自然又超乎自然的自然美,在书籍内容的编排上讲求范式美,强调书籍的功能性。这三种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书籍编排体系和平面设计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影响广泛,由他开创的律宗列"南都六宗"之一,在日本佛教史上意义重大自不待言,还涉及建筑、美术、工艺、书法、医学等,甚至连传播豆腐、香木、砂糖、纳豆、茶道、酱菜之类也算在鉴真的功劳薄上。鉴真携往日本的书籍,真实地反映出他的精神信仰及理想抱负。鉴真及其弟子通过"书籍之路"及设坛授戒,极大地传播了宗教文化。他们携带的这些经卷对最澄开创日本天台宗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书籍艺术作为中国古代书籍设计的一个高峰,是书籍艺术史上一个具有终结意义的时代,其艺术形式蕴含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书籍版面设计中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书籍开本和相关元素体现着艺术设计固有的原则: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的有效统一,即传统文化"文质彬彬"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美学方面,明清书籍推崇端庄稳重的美学品质,与西方同时期追求装饰之美的书籍艺术相比,显得素朴无华,更显书籍艺术的本色.  相似文献   

12.
浅谈书籍设计的人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化设计”已成为 2 1世纪设计的主题。书籍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门类也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书籍封面、插图、版式、文字、材料等元素用设计语言概括书的本质 ,形象地反映书的知识要义和思想精髓 ,强调理性的秩序 ,准确传达知识和思想 ,使之理性的内涵和感性的外延相结合 ,成为读者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书籍设计中材料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的完美结合是书籍审美的重点.随着书籍在形态上的进步创新,以及书籍审美意识的提高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在视触觉上深入探讨书籍之美将变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对于书籍设计的含义,很多人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有人认为,封面或护封设计就是书籍设计,这种观念只是停留在书的y包装”上,而书籍设计的真正含义应是指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的事先的艺术设计,也就是从原稿到成书应做的整体设计工作。书籍设计一词相当于英文中的Bookdedgn和德文中的Bucbo,意思是书籍设计是一个构思的过程。由此可见,书籍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但目前由于我国出版社体制上美术编辑、文字编辑和技术编辑的工作彼此分开,各行其事,结果使得美术设计与技术生产经常发生矛盾,使…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地区,一些小型木料和不成材的杂木都被做为烧材,其实是非常可惜的,小材小料也有大用,如果用这些材料做成木拼壁画可以增值几十倍。这种木拼壁画制作工艺简单,投资少,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以装饰为动机的家具结构设计越来越受到工业设计师的关注并受到市场欢迎的原因,通过研究装饰、连接、材性等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结构装饰应用于家具设计的方法,强调了造型细节对家具设计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结构装饰在家具造型上的应用表现与许多因素有关,诸如家具的功能、家具的材料、家具的稳定性、加工工艺、家具的整体风格等,甚至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时尚也对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技发展、经济增长、时代进步,促使人们对书籍的审美观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书的外包装到书籍形态,从外在到内在的现代书籍设计,既带给人们思想启迪,又能给人艺术美的享受。现代书籍的设计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动态性、连续性等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纸材设计为对象,对立体构成中纸材半立体构成的装饰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主题设计在纸材创作中的重要性,通过针对纸材在橱窗设计、服装设计以及招贴设计中延伸性的阐述,强化了学生对材料语言的把握和探知的渐进过程,并在毕业创作中鼓励学生对纸材料进行深入探讨。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纸材绽放出更多的活力,其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这样的过程使原来独立的立体构成环节与后续课程有机的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连贯的设计思维能力,激发更多教师和学生在该领域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试论书籍装帧设计形式的"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的书籍装帧在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和查阅设计等方面有着"简"的共同特点.体现书籍风格的简洁图形、简约明快的色彩配置、科学简捷的编排,这种简洁、简约、简捷而不简单的装帧设计方能展现出装帧设计所创造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日本书籍西传中国的规模巨大,数量空前,参与其中者有商人、驻日使节、赴日考察官绅、留学生、旅日文人墨客及政治活动家、来华日人等.而清末赴日考察官绅的日本访书活动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极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参与人数众多,携归书籍数量巨大,而且所访求的书籍不局限于从中国东渐的典籍及日人著述的和汉书籍等"旧书",还包含了当时中国人所关心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新书",对中国文化典籍的回归及中国近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