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本文在用法建构语言习得理论框架内对一名北京话儿童01;06-04;00岁的主谓结构发展情况进行个案研究.本文把早期儿童主谓结构的发展分为单词组合阶段(01;06-02;00岁)、动词孤岛结构阶段(02;01-03;00岁)和与成人结构相似的阶段(03;01-04;00岁),通过不同阶段发展规律的描述与分析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儿童习得语言并非从抽象性而是从具体性开始的,习得过程是逐渐的,新的用法总是在原有用法的基础上加上或填充一点;早期儿童习得句子是基于词项(item-based)的,即围绕着一些具体的单词和短语来组织,而不是围绕着系统庞大的句法分类或结构,早期儿童的句法范畴是在习得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儿童的语音习得即普通话儿童在自然交际中潜意识地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的过程。文章对有关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的研究做了综合性回顾,旨在总结主要研究成果,探讨这些成果的理论意义,以及造成不同语言儿童语音习得的共性和差异的因素,为普通话儿童语音标准量化表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儿童第二语言习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语言学发展史上两种比较有影响的语言习得理论-"刺激-反应"论和"内在"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认为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基本上在5岁左右完成,而第二语言的习得可以说没有最佳的时期,只能说儿童最早可以从几岁(本文认为5岁左右)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同时,也阐述了儿童第二语言习得中采用的一些常用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5.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了儿童语言的发展情况,他们认为幼儿期的原语言只涉及包含内容和表达两个层面的简单符号系统,因而少有出现隐喻;而进入成人阶段的语言,在语义层和表达层之间多了词汇语法层,语义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词汇语法形式得以体现,隐喻表达式随之出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成人语言的显著特点。但实际上儿童语言中也并非没有隐喻现象。从儿童语言到成人语言的发展并非两个泾渭分明的阶段。文章通过梳理Halliday等功能语言学家对语言个体发生的研究,发现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隐喻的使用伴随其语言发展的始终;因而我们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其隐喻能力的发展过程。这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长沙两名1~4岁说普通话儿童长期跟踪调查,进行语料分析,从被动句的分类(有标记被动句和无标记被动句)及基本结构类型揭示汉语儿童早期被动句习得的过程、特点、规律,并从认知和心理两方面分析影响早期儿童被动句习得的原因,以利于儿童早期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7.
“比”字句是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中重要的句式。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研究发现,“比”字句习得是动态发展过程,存在吸态,同一偏误类型在不同学习阶段反复出现,导致中高级学习者偏误率高。“比”字句的习得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偏误类型的数量并不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减少,而是充满波动和变异。基于研究发现,提出针对“比”字句的教学建议,如增强“比”字句正确形式的语言输入,合理应对习得过程中“吸态”,提高“比”字句的使用频率等。  相似文献   

8.
副词“就”与“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与"才"是儿童语言中出现较早、使用较多的多义项副词,考察 1- 5岁汉族儿童习得副词"就"与"才"的发展状况,揭示"就"与"才"的习得过程和特点.研究表明副词"就"与"才"各自的多个义项的习得密切相关;副词基本意义的用法先习得,派生意义的用法后习得;"就"的习得先于"才"的习得.并从认知、语言等方面对此给予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给”字句的习得看母语习得与语法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给”的语法化过程是:动词“给”一介词“给”一助词“给”。儿童“给”字句的习得顺序为:动词“给”字句〉介词“给”字句〉助词“给”字句。儿童习得“给”的过程与“给”语法化的过程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把字句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特殊句式研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数语言学家研究的都是成人的把字句,对儿童把字句的习得的研究目前还是很少的,国内外只有少数的语言学家分析了儿童把字句习得的情况,儿童把字句的习得仍是一个可以深入探索研究的领域。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和结果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前人对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所做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宝鸡方言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通话相比,宝鸡方言在语法方面有自身的特点,表现为:单音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形容词、量词可以重叠,并且这些重叠一般是和"儿"尾结合在一起的;代词构成成份和使用方法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人称代词和单音动作动词可以通过屈折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虚词 "得"、"的"用法特殊;"把"字句不表达处置意义,并且否定式"把"字句中否定词放在"把"字后边等.  相似文献   

12.
叠词是说汉语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早期说汉语儿童1~3岁期间习得汉语的情况进行跟踪,发现说汉语儿童在1~3岁期间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叠词,且女性儿童叠词习得数量和使用频率均高于男性儿童;成人语言输入、儿童自身的模仿以及性别差异是影响儿童叠词习得和使用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叠词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大量叠词的输入有助于1~2岁儿童的语言习得,却会阻碍2岁以后儿童的语言发展。因此,辩证地看待儿童的叠词现象并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有利于儿童语言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四个长沙儿童的早期个案追踪语料,对照北京儿童早期自发性词汇产出情况,看儿童早期词汇是否真正存在名词倾向.从儿童最先习得的50个词汇来看,大部分显示名词倾向,但名词并非总是先于动词习得.本文确认Tardif(1996)的儿童词汇跨语言研究,认为名词倾向的出现跟语言的结构特征、语言语境、儿童话语产生时所处的年龄或语言阶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儿童1~3 岁语言形成发展期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儿童语言学习的几种现象值得注意。尤其是儿童的“代词”和“地点”指示常出现大人认为的“错误”。现在,人们对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有不同的看法,这对了解语言习得是有益的。其实,学习者的错误是无所谓“错” ,也无所谓“对”的。  相似文献   

15.
从"使"字句的语义特点入手,尝试从概念框架的角度进一步诠释,并结合母语使用者"使"字句的使用情况,对"使"字句的二语习得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对于带双宾的"使"字句,留学生习得"使"字句时多采用回避政策,而对于对动词也没有太多的限制的"使"字句类型,则使用较多。  相似文献   

16.
语言习得不同于语言学习,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分析儿童语言习得中的模仿与练习、环境、纠正错误行为、习得语言的系统性及情感等因素时发现,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外国留学生汉语语法学习和中国儿童汉语语法获得既有相同的一面 ,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之处表现为 ,同是汉语语法习得 ,习得的一般规律 (语言结构内化的规律等 )和汉语语法特点对两者是相同的。由于习得主体和环境不同 ,习得过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认知因素发展是汉语母语语法习得的基础 ,留学生汉语语法学习更多受母语影响。此外 ,两者还在方式和动机方面存在不同。对两者异同的比较可以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语法化与母语习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儿童母语的虚词习得和儿童母语习得中语言结构的语法化过程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语法化与母语习得在过程上的正相关,从而证明母语习得实际上是语言发展过程的重演。语法化研究语言结构的产生过程,而这一过程与个人母语习得的过程相当。  相似文献   

19.
元语意识习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在习得语言各特征 :语音、语义、句法等特征的同时 ,也在逐步习得元语意识。运用幽默和隐喻是儿童显示其元语意识的两个明显标志。儿童的元语意识能力随着对语言各特征的逐步掌握而提高 ,同时也随认知的发展而发展。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也是目的语元语意识的习得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新疆汉语方言的“把”字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汉语方言“把”字句的一大特点是“把”字句的泛用。这种泛用一方面是指新疆汉语方言“把”字句的使用超越了普通话“把”字句使用的条件范围,另一方面是指就某些句式来说使用频率高出了普通话的使用频率。这种泛用的原因之一是少数民族语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