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根据对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了解以及亲身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体会,认为,从《马氏文通》至今,中国国内汉语语法研究不少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学者面对语言事实,加之严谨的学风潜心研究所获得的,而更多的研究成果是在学习、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代各种语法分析理论和方法,对推动和促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也各自有其局限性。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于不同学派、不同方面的种种研究分析理论与方法,应坚持多元论,应善于吸取各家各派、各种理论方法中之合理成分,为我所用。语言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我们也有责任,在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创建原创性的语言研究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汉语语法论的研究"、"语法理论的研究"和"语言理论的研究"等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论高名凯的语言学学术思想。作为中国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高名凯为摆脱印欧语眼光,建立反映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提供了一个独立研究的典范。在高名凯的汉语语法体系中,实词的分类不是语法的重心所在,但虚词的研究却是重要的、成系统的,这是高名凯语法体系的一个鲜明特色。高名凯关于汉语实词无词类的著名观点对今天以及未来的汉语语言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考察了英语和汉语主要情态动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情态动词的语法化都是从以施事为取向的情态分别演变出以说话者为取向的情态和认识情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正是由于隐喻和推理(或转喻)这些语法化机制在不同的语言中是相似的,所以才有了英汉情态动词共时平面上意义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自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基本上维持原貌,面对这种现状,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在尝试较好地把汉语语言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成果系统引入教学语法体系。关注语言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汲取其立论精神,从意义的表达入手在整体上把握汉语语言系统的结构规律,以弥补立足于形式的汉语语言描写的不足,不但有助于改进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而且对汉语语言理论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波尔·罗瓦雅尔语法》是西方第一部关于传统语法理论的经典著作,乔姆斯基称其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先驱,但学术界认为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并非源于其启示。从哲学基础看,《波尔·罗瓦雅尔语法》的唯理论思想与笛卡尔哲学、乔姆斯基唯理论思想是有扬弃的继承,三者在“先验、理性、普遍”特征上是相通的。从语言观看,《波尔·罗瓦雅尔语法》与乔姆斯基理论研究的对象都是语法而非语言,主张语言学的任务是通过理性来发现深层的隐藏的组织原理。从方法论看,二者都充分运用逻辑与语言的关系,只不过在具体的逻辑方法上有异。从结构规则看,《波尔·罗瓦雅尔语法》所谓的名词和动词实际上是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可以肯定,《波尔·罗瓦雅尔语法》对乔姆斯基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6.
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研制过程,可以了解到语法知识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教学语法体系有别于理论语法体系,它为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语法知识确立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确定了汉语的语法单位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层层剖析了五级语言单位组合的特点,清晰展现出汉语语法的层次,并结合语义、语用多平面反映出汉语语法的特点。《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成功研制的经验,对于今后继续研制新的教学语法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文革语言的语法为对象,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一是动词的使用,二是《语法修辞讲话》中指为误用的一些形式在文革时期的表现。两方面的考察都得出了同一个结论:文革语法总体上是"干瘪"的,即简单、单调,缺少变化。  相似文献   

8.
语义功能语法是重视语义、表达的语法研究理论。20世纪末《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从相对义、绝对义谈起》的发表标志着这种理论的建立。汉语语法范畴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有其独特性,所以其建构也就与印欧语系语法范畴的建立不同。时量范畴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意义重大。《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 195 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以来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基本上维持原貌。面对这种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在尝试较好地把汉语语言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成果系统引入教学语法体系。关注语言共性与个性的研究 ,汲取其立论精神 ,从意义的表达入手在整体上把握汉语语言系统的结构规律 ,以弥补立足于形式的汉语语言描写的不足 ,不但有助于改进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而且对汉语语言理论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法教学是高校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也一直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但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仍主要依据现有教材或语法著作教授语法。汉语是复杂多变的,已有语法观点并不一定完全科学、合理。基于此,我们从几个常见的语法现象入手,说明高校教师要做好教授语法的工作,就既要熟悉已有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观点,又要注意观察汉语实际,把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标记理论,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是将标记理论运用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拓性著作。本文从主要内容、重要思想、理论特色及研究特点几方面入手,对该书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汉语虚词的研究,尤其是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始终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瞩目的焦点和争议颇多的热点。针对各家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汉语副词展开的研究,拟在生成语法框架下,采用生成语法的轻动词假设和述谓理论假设,从另一新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副词相关研究研究进行述评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路径及其机制,把情态动词“能”的语法化放在世界语言语法化的范围内来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两条路径——“能力〉(中性条件)〉许可”和“能力〉(中性条件)〉知识可能”也普遍存在于其它语言中,是世界上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普遍路径。推理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法化,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语言学者在引进、介绍语法化理论的同时,也从语法化演变途径、语法化机制、语法化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汉语语法化现象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研究视角与方法从语言孤立现象到语言系统的宏观背景、从汉语的语法结构到语用功能、从汉语本体到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有了全面的更新.但是汉语语法化现象与印欧语语法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动词重叠有很多具体形式,对此,前贤时哲有过较深入研究,李思明对《水浒全传》、《金瓶梅》、《红楼梦》,唐韵对《元曲选》,许仰明对《金瓶梅词话》的语法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考察。我们意在此基础上对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形式作一综合的、更深入的探究,以便对该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汉语学界传统的描写性语法一直注重对具体语言现象的论述和分析,而普遍语法原则重在解释语法现象,找到不同语言中不同语言现象的共性。本文试图以深层结构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为出发点,探求将描写性语法和普遍语法原则相结合应用于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词重叠一向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近 2 0年来研究的方法、角度有所突破 ,研究的范围、视野进一步扩大 ,动词重叠的研究日益细致深入。从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适用句式及功能、可重叠的范围等方面 ,勾勒出 50年来动词重叠研究的轮廓 ,旨在展示其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论共宾结构     
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包括活用的动词)共带一个宾语的结构,叫做共宾结构。如:晋人执而因之,(“·”表示动词,“~~”表示宾语,下同。)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自己就站在这东西的外面,而去爬剔,分析,检察这东酉的意思。 (《叶绍钧《两师法》)。 对汉语中这种语言结构,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些语法专著在论述汉语语法时早就涉及到了,马建忠《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虚字卷之八”,杨树达《高等国文法》第四章、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第九章第三节等都在论述动词或连词的用法时提及这种结构。只是他们都是静态描写,所引例证几乎全是先秦两汉的语言材料,如《左传》、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语法学中的"动词中心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汉语语法学中“动词中心说”之来源和现状的多方面考察,将出现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动词中心”学说区分为朴素的动词中心观和源于西方语法的“动词中心说”。前者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出现在吕叔湘等人的语法论著中的有关“动词中心”的观点,后者指八九十年代以后随配价语法等西方语法理论引入国内的“动词中心说”。并分析了二者的主要差异:1、侧重点不同;2、概括对象的范围不同。此外,该文还论及上述两种“动词中心”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以动词为中心语的名词性偏正结构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与印欧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是一种欧化语法现象,反映了间接语言接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