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思想理论体系的中心在人的哲学上,即对人的个体价值、个体精神的开拓与探求,因而无论是审美还是审丑,庄子的最终目标是将丑转向大美。现象界的丑如何向美转化,大体有这样三种方式:矫揉造作之丑"法天贵真"、外在形体的丑陋以"德"来内充、对于内在心灵的鄙陋则应放弃功名之心。庄子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即"德",其主旨在破除外在残缺丑陋的观念,树立注重内在心灵美的大美思想。  相似文献   

2.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语意理解,今人都释为“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结合概念、语境、命题之间的关系等重新审视该命题,应释之为“谨慎地守住自然本性而不要使之丧失”,实为一个独立的结论性命题。  相似文献   

3.
《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安大简作"■",从"又","嚣"声,"挠"字异体。《广雅·释诂三》:"挠,乱也。"典籍中习见"挠乱"一词。安大简"挠我心曲",即扰乱我内心。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挠"所从的"嚣"与古文字"乱"形近,后人误释为"乱",且"挠""乱"义亦相近,于是《毛诗》就写作了"乱"。由此字的释读可见,考释文字是整理出土文献最基础的工作。立足出土文献本身,重视传世文献,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得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出土文献整理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任"有"权,权力"义,有"力;效力"义。"任"和"权"构成同义复词"权任","权任"应释为"权,权力";"任"和"力"构成同义复词"力任","力任"应释为"力,力量";而"一剑之任"则应释为"一把剑的效力"。文章揭示《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均缺漏,历代注家皆忽略的"任"的上述两组词义,并补正《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5.
“芸”考辨     
《说文解字》是研究古代农作物词最早的弥足珍贵的资料库,可以结合其他文献古注和考古实物对其所收词语进行考辨。历代古注、字书以及当今学者对"芸"有不同的说解:"芸"被释为"香草"、"芳菜"、"芸蒿"、"芸香"、"芸薹",等等。作者根据《说文》的解释,结合古注、植物命名理据及农学、中药学等的佐证可知,《说文解字》中的"芸"不指芸香、芸薹,而当指伞形科植物"前胡"。  相似文献   

6.
庄子《逍遥游》之文,历来多有歧见。笔者以为悟得《秋水》意趣,才可达于"逍遥"之境。《秋水》表达了庄子对宇宙图式的猜想和对人的根本处境的理解,"井蛙"之喻与柏拉图"洞穴"之喻异曲同工,而《逍遥游》其实是一个思想者庄严的人生宣言,他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及生存的法则。他告诉人们:人,只有不断突破环境及自身的局限才可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7.
先说西施其人。据《史记·越世家》所载:“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虽没有提到西施之名,但《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孟子》、《墨子》、《庄子》、《战国策》等书都提到她,还有与她同时进献吴王的郑旦。战国中期以后,对她们的传说已经很流行了。《孟子·离娄》说:“西施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即是说,西施虽美,但如果脸上蒙了尘垢,大家也会掩鼻而过的。《庄子·天运》还谈到“东施效颦”的故事。据说西施患心痛病,每心痛时微锁二眉,显得更美。邻村姑娘见而效之,她不知美是天赋,不可做作模仿,仿之显得更丑。庄子与孟子都认为西施是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言行明显表现出受《庄子》影响的痕迹,其散文《酒德颂》在用词、人物形象和构思方面也都与《庄子》有密切的联系。刘伶在思想上却没有真正领悟庄子思想的精髓,得其形而不具其实,对《庄子》的继承存在着严重的偏离。刘伶《酒德颂》中的"大人"形象无论在"大"之境界、对待"名"之态度、"有为"与"无为""有己"与"无己"等方面都与《庄子》之"大人"形象迥异。刘伶《酒德颂》中虽也有《庄子·达生》篇"醉者神全"的影子,但刘伶对酒之"德"的认识却与庄子"全于酒"有实质的不同。在《庄子》接受史上,刘伶是个"学庄而背庄"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彼是方生之说"是《齐物论》特意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极为关键。然而,历代注《庄》者对这个命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往往把"彼是方生"等同于"彼此方生",把"彼是"等同于"彼此",从而为把庄子归为一种知识论意义的相对主义铺垫了道路。这种解说模式不仅不符合庄子原文的语境逻辑,也不符合庄子思想的根本精神。事实上,"彼是方生"是庄子探讨心物关系的哲学命题,它与《齐物论》开篇提出的"吾丧我"及篇末通过庄周梦蝶而点出的"物化"一线贯穿,是理解《齐物论》进而理解庄子整体思想的重要线索。无视这一条线索,庄子注定会沦为各种知识论解说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自题小像》一诗中的“灵台”,所见到的解释中,无一不是作“心”解的。其主要依据是:《庄子·庚桑楚》:“不可内(纳)于灵台”;晋朝郭象注“灵台者,心也。”又: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有“热力无量,涌吾灵台”之句。据此大家都一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描绘了若干身体畸形的人物的形象。特别突出的是《德充符》篇,连续描写了五、六个面貌丑恶、奇形怪状的“畸人”的外貌、美德,简直可以称之为“畸人列传”,《庄子》对残丑之人的描绘赞颂,在中国先秦诸子之作中,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反映了《庄子》的哲学、美学上的独特观点。本文拟对《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略抒管见,以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大宗师》中“简”字释义历来歧见纷出,主要归为三种观点。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数处提到了“简”,其义为“不以小害大,不以轻害重”。此义和《庄子.大宗师》中“简”的意义极相符合,只不过在《庄子.大宗师》中“简”用为动词。简的“不以小害大”义是由其本义“大”引申来的。  相似文献   

13.
《庄子·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的“息” ,前哲时贤或释为“休息” ,或释为“气息 ,指风”。从对《庄子》内篇中“息”及与之相关的词的用法统计中可以看出 ,《庄子》内篇中 ,凡“停留 ,止息”都说“止” ,不说“息” ,“息”最主要的用法是作名词或动词 ,意为“气息 ,呼吸”。所以 ,这个“息”应采取第二种解释 ,“去以六月息”意为“(大鹏 )离开北海要凭借六月的大风”。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中后期,作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物理小识》东传日本后引起了日本知识界的广泛重视和推崇,对当时日本的洋学主流——兰学学派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物理小识》所主张的自然科学观、经验实证研究法促成了兰学"条理思想"的成型和"实学"认知论的发展;而文中有关"宇宙""真理""矛盾""石油""望远镜""体质"等新式科技词汇的日译也为日本近代学术用语的生成与建构打下了基础。兰学学派对《物理小识》的引用、模仿和阐发,表明了中国曾是日本汲取自然科学知识、发展近代科技的重要窗口,这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一些成语,由于使用时误解了原意,此后每每将错就错,沿袭成俗,积久竟忘了它们固有的意义。这类例子很多,也颇有趣。现略举数则于后,以飨读者:望洋兴叹《庄子·秋水》:河伯(河神)见秋水大涨,高兴地顺流到了北海,这时见海水空阔无边,于是他“望洋向若(海神)而叹”。这里“望  相似文献   

16.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文中写道:"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句话中的"涸辙"是用来作身陷困境、急待援救的典故。"涸辙"又作"涸鲋"或"涸辙鲋",最早见于《庄子·外物》。战国中期,著名学者庄周,家居宋国,生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其中记载的祭祀礼制内部一致性很高,大多确凿可靠,对于研究古代的山神祭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不被人所重视。文章对《山海经·山经》中的"祠""瘗"和"婴"等三个祭祀动词,参以上古传世文献和出土甲骨文等材料加以考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陆游《钗头凤》词有“红酥手 ,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之句。景幼南教授在 1 965年讲授此词时说 ,“红酥手”指猪蹄 ,释为女子之手者误。但相沿多年则释为女子之手。所以朱东润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高校文科教材 )注为“红润白嫩的手” ,徐中玉、金启华两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材料 )注为“形容手的红润白皙”。景教授的新解可谓一反过去。细味景教授之解 ,的是确诂 ,非故为标新立异者可比。形容女子的手美 ,未闻用“红酥”者 ,《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 ,《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  相似文献   

19.
林云铭的《庄子因》是清代《庄子》散文评点的一部典范之作,在《庄子》散文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较成功地运用了文学批评界流行的"法"的观念来解读《庄子》,不仅总结出了《庄子》中的诸多修辞技艺,梳理出了《庄子》的复杂文脉,提出了《庄子》是"一部有首有尾、有端有序之文",而且发现了《庄子》"文中之理,理中之文"的文学特征。"以法解庄"背后渗透着林云铭悲天悯人的道家情怀,是士人心态的一个时代缩影。  相似文献   

20.
庄子·秋水》中的"望洋",或作"盳洋"、"望阳"、"望羊",以"望羊"为正体,历来解为仰视貌或远视义.现代则多认为是联绵词,在词义上或袭取旧说,或通过系联同源联绵词求得许多以不明为义核的新解.但集中剖析此词从上古至后世的诸多用例,即可知它不是联绵词,而是以偏正结构喻指眼的一种病相,即眼白多而偏下、瞳仁小而偏上且不转,并都作谓语,不修饰动词.故"望洋"本义是定睛上视貌,引申为定睛高远视义,指有心志、抱负者眼相.《庄子·秋水》"望洋"今皆误连"向若而叹",其实当连上"目"而成"目望洋"句,此"望洋"用为本义.《庄子·秋水》中此句描绘河伯肖像,寓意深刻."望洋"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确诂,是由于词义训诂只释名而不解物,也是对联绵词的误识与误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