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强调是语言的强势表达功能.强调具有"强化"和"凸显"两大基本语义取向.据此,强调功能作为一个系统可分为"强化"和"凸显"两个次系统.前者涉及对情感、判断、鉴赏、责任、意愿、倾向等态度的着重表达,后者涉及的则是对特定含义、要点、主题、中心思想等的凸显或着力表达.强调功能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它可体现于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层面,各个层面又有丰富的表达手段.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构建了一个强调功能分析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宾语代入现象的认知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 /背景”理论来解释及物动词的宾语代入现象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文章认为 ,后景与背景的不同凸显程度 ,说话者的认知详细程度以及对图形、背景和后景的主观选择差异 ,是宾语代入现象产生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3.
强调是语言的众多功能之一,它起着增强语气、强化语义、突出重点、凸显主题等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强调功能进行了探讨,表明强调功能与注意心理现象有关;直白强调主要与有意注意相关联,而隐含强调则主要与无意注意相关联。注意的激发和强化是语言强调功能构建的主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强调是语言的众多功能之一,它起着增强语气、强化语义、突出重点、凸显主题等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强调功能进行了探讨,表明强调功能与注意心理现象有关;直白强调主要与有意注意相关联,而隐含强调则主要与无意注意相关联。注意的激发和强化是语言强调功能构建的主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被动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了阐释,认为英语被动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人们对同一认知场景的各个部分存在不同的认知凸显程度。在无施事被动句中,常式句中的施事图形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现,使原本充当背景的受事移至句首而变为句子图形,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在有施事被动句中,受事置于句首,作为背景而成为认知参照点,而原施事图形被移到了句末,成为句末的信息焦点即图形,从而获得了最佳突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状语主位化是一种能产生语篇效应的语言手段,它具有五种语篇功能:语篇背景设定功能、语篇语义凸显功能、语篇话题导入功能、语篇信息焦点对比功能、语篇衔接功能。依照认知语言学中图形一背景关系理论,主住化的状语是背景成分。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状语主位化具有突显小句图形和强调已知背景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反问句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主要起否定和强调的作用。本研究在对汉语疑问句的语义、修辞和语用特点进行简单综述的基础上,以《红楼梦》中"哪里"反问句的英译为例,对汉语反问句的翻译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总体上汉语反问句多数情况下被翻译为陈述句,在非会话语境中尤其显著;此外,由于反问句的强调修辞作用,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使用一些表达强调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最后,本研究对汉语反问句大多翻译成英语陈述句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英汉反问句在使用范围和功能上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中颜色纷呈,构成文章风格迥异的主题基调。图形—背景理论作为基本的认知原则,对于译者把握篇章隐喻的凸显和翻译过程中的句式转换有一定的帮助。《鲁迅小说选》和英译本中的隐喻颇多且多带有色彩变换或重叠,因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莱尔两个英译本中天色、脸色两大主题颜色隐喻的译法进行探讨,可凸显作品中的篇章隐喻,有效避免翻译中图形背景的错位,进而构成主题凸显的句型,使译本达到和原作一样的篇章隐喻效果,以促进文学译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强调功能体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其表达手段十分丰富.强调作为交流思想的有效手段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学界对强调的关注大多着眼于强调手段的分类,而且基本遵循一种思路,即按照不同表达方式把它分为语音强调、词汇强调、语法强调和修辞强调.这种传统的分类法显然有其不足.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直白强调"和"隐含强调"两种基本的强调类型.这两种强调体现方式不尽相同,其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强调这种言语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强调是在心智的意向性作用下通过语言不同表征形式的反常化,象征性地突出某个语义成分的特殊性,以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强调寄寓了表征主体的意向性态度,体现了主体进行话语表达时所作的主观努力,在信息意图的基础上凸显交际意图,实现其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王晖 《东方论坛》2014,(3):111-114
"都"作为副词除了表示总括的范围意义外,还可以表示强调的语气。它并不兼表"已经"的语法意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都……了"含有的"已经"义不是"都"带来的,而是"了"负载的。"都"的语气意义不宜用"甚至"解释,而是强调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某种情况超过应有的或一般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试析"是……的"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的"句有判断和强调两大功能,在结构上也各有其特点.当"是……的"中间是名词性词语时,"是……的"表示判断;中间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时,"是……的"有两种功能:一是表示判断,二是表示强调.  相似文献   

14.
以认知凸显为理论框架,从图形/背景关系人手,通过分析10位译者对李白诗歌<月下独酌>的不同英泽,探讨了认知凸显对唐诗理解和翻译的制约.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原诗图形/背景的制约,而且有意、无意在寻求与原诗图形/背景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强调句是一种修辞,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情感而使用的一种形式。本文对强调句的用法做了一个小结,以英语学习者对强调句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强调句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情感而使用的一种表达形式。本文对强调句的用法做了一个小结,以使英语学习者对强调句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认知的观点,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分离理论为基础,对深层回指中的代词所指与话语"话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图形背景分离理论,一段话语的"话题"通常被视为深层回指中代词的所指,这是由"话题"在交际双方根据话语所建立的心理表征中的突出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图形一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已被广泛地用于对文本的分析中。运用图形一背景理论.通过凸显文本的某些概念、结构或感官认知。广告能充分凸显其主题功能和特色。具体表现为运用各种各样的语用和修辞格有效地将受众的目光聚焦在作为广告的主题和功能上,通过图形化的表达达到攫住受众的注意力并宣传广告产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朱子对《中庸》的解释受到郑玄、孔颖达的影响,但与之相比有四个方面的明显不同:其一、理论建构模式的不同。郑玄、孔颖达的理论建构模式是宇宙生成论,而朱子则是本体宇宙论。其二、对"性"的解释不同。既存在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与性二元论的差异,又存在对人性与物性看法的不同。其三、对"内圣外王"的解释不同。虽然郑玄、孔颖达也认为君主和士人必须做到由内圣到外王,但他们不仅侧重强调了外王的一面,而且侧重强调了内圣外王的主体主要为君主。朱子则不同,不仅侧重强调内圣的一面,而且认为内圣外王的主体主要是士人,这是宋代士人"担当"精神的体现。其四、对道统的强调不同。虽说郑玄、孔颖达"以昭明圣祖之德"的解释也有道统的意思在,但这一意识不是很明显。朱子则明确建构了一个由尧舜禹开始直至二程的道统谱序,并认为这一道统能够对抗佛老。总之,朱子与郑玄、孔颖达对《中庸》解释的差异,其实就是汉唐经学背景下与宋学背景下对《中庸》解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Itis…that"是英语中最常见的强调结构.它既可以用来表示指明性的强调,也可以用来表示描述性的强调.本文旨在讨论此结构在用来表示这两种不同强调时的理解及其汉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