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学界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产生了三种阐释理论:范畴观、框架语义观和概念合成观。以动词“go”为例,运用三种阐释理论,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一步说明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2.
从原型理论看一词多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一词多义表现出原型性结构、家族相似性、范畴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在多义词语义范畴中,原型常见于分裂,产生次原型。利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3.
早期儿童汉语多义情态动词"能、会、要"的习得,存在着内部情态意义越复杂的词出现意义不确定的比例越高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不同情态意义共存类型不均衡的现象,表现为"动力与认识"意义共存类型产出比最高,"道义与认识"意义共存类型产出比最低。上述儿童习得规则产生的原因是:多义情态词内部语义的复杂性和语义演变是情态意义不确定产出的内在原因;与情态成分共属同一子系统的其他锁定成分(如时体成分和语气成分)和动词情状属性的习得是情态意义共存类型产出的不均衡性的外部原因。早期儿童语言中的情态意义不确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语义习得与句法、认知的发展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习得具有协同性。  相似文献   

4.
原型范畴理论下一词多义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但对其习得的不充分是词汇学习深度不足的突出表现。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等认知语言学理论,以"打"为例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使学习者在了解一词多义的基本特征以及各词义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学会主动建立词义之间的桥梁,以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同音词,俄语中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音词。俄语同音词根据其产生的途径可划分为:词汇同音词、语法同音词、语音同音词和字体同音词。词与词的同音现象是现代俄语词汇体系中的一种共时关系,形成现今同音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目前鉴别词的多义现象和同音现象的主要方法仍是语义分析法。使用同音词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力求防止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阐述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列举原型范畴理论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应用,对我们学习一词多义提供一定的启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语言中的味觉词大多都可以用来表达多种意思。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认知且需要通过人的认知获得解释。以"sweet/甜"和"bitter/苦"为例,从认知角度对味觉词语义拓展的分析表明,味觉词一词多义现象是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两种认知方式抑或两种认知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词语多义现象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对多义词的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歧义(Ambiguity),即同一语言现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它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和对话语的正确理解。本文试就引起歧义的两种现象:词汇语义歧义和句法结构歧义进行归纳分析,并寻求其相应的排除手段,以求言语的表达更加准确。 一、词汇语义歧义与排除手段 语义歧义(Lexical ambiguity)是由于某些词一词多义或词类转化和字音相同等原因而造成的。常见的语义歧义现象如下: (一)一词多义。 例1 This sentence is wrong.(sentence句子;判决) 例2 You may eat here free(free随便;免费)  相似文献   

9.
反义同词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义项的现象称为反义同词.从历时角度来看,反义同词为一词多义发展的特例,然而相反义项得以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语言空间共存于同一个词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的.从矛盾的统一性、反义词的同一性、事物的两面性、词义的反向引申等多维度地论证了反义同词现象产生和存在的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把一词多义看成是原型义项经过隐喻或转喻生成的多个边缘义项。针对一词多义在语言翻译中产生的困难,本文总结了原型范畴化认知理论影响下的一词多义的定义、产生根源和产生模式。针对翻译过程中,一词多义经常受到语境效果弱、语义频率低和边缘义项难的影响,本文提出三点应对方法:首先,译者首先应该顺应语境需求,进行子义项的选择。其次,译者必须接受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动态观,灵活处理在新的语境中出现的多义单词。最后,译者应扩大知识面,加强对边缘义项了解和推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语义理论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因而无法很好地解释一词多义这一常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一词多义是一个词语具有多种互相联系的意义之间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但是否已经尽善尽美了?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Marina Rakova的概念结构非多义性的观点可以算作是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一种新的探索,这种探索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 ,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 (如隐喻、换喻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语言内部的原因为重点,探讨了引起英语词汇多义变化的语言外部和内部原因,认为英语词汇多义变化的语言外部原因与社会,历史、心理、认识筹因素有关,而语言内部原因在于在语言内部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即名词的任意性和意义的开放性:词的概念性和事物的具体性:名词的相似性:概念名称的接触及其语义转移和语义场内诸词的的联系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语言学家很重视书面语中因句法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歧义现象的研究,本文讨论的是另一类歧义现象——书面语中因语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歧义现象。产生这类歧义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一是句中至少有一个成分是多义的,二是句中至少有一对成分语义关系是多解的。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后面这种情况。先看一个因含有多义成分而产生歧义的句子:(1)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句中的“饭”至少可以表示如下三种意思: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该现象在英语词汇中尤为常见。"多义"词汇各个语义项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对这种现象中所存在的联系提供了解释,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从范畴原型出发,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向心性)。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报刊英语里"president"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不仅有利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更好地阅读英文报刊杂志,而且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对多义词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原型理论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近几年来,原型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特别是语义的一词多义现象,无论是在理论建设还是教学实践中,都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然而,原型理论不仅仅可以解释语义的一词多义问题,同样也可以分析英语语法的范畴现象。  相似文献   

18.
对“打”的多义性认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打”的用法颇多,其语义结构复杂而有章,按照Tyler和Evans的多义网络模式理论,“打”的语义结构不是一堆分散的、毫无联系的语义项的集合,而是一个极为连贯的、自然的范畴。运用Evans语义区分的五个标准对“打”进行多义分析,指出“打”的基本义是“用手或者器具撞击物体”,其他义项是该基本义下引申拓展而成,它们和基本义一同构成“打”的多义网络。  相似文献   

19.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经济性。因此,一直是词汇学与语义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传统的成分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将使用非范畴化理论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