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重向我们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学”。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体现人性之美,从而更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整体改革。  相似文献   

2.
1 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人文 ,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人文素质 ,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 ,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 ,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对社会中人的人文素质的培育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 ,简单地说 ,就是要教会怎样做人。中学各人文学科 (如 :历史、政治等 ) ,虽然也传授人类文化积淀 ,教做人的道理 ,但毕竟不比语文教学来得广泛而深刻。语文…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来认识语文的教与学活动。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的肯定,也是对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教学规律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课程的本质特性。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并成为实施本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呢?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养并非坐而论道的玄学,其内涵包括: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对人文典故的熟悉与借鉴;对人文语言的感悟与运用;对人文遗产的整合与创新;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开拓。它们共同构成人的素质与涵养。我相信一个学生语文水平及人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只能来自两方面:阅读量的积累;思想观念的成型与个性化。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课程的本质特性。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并成为实施本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高人文素质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各国学校都高度重视开发课程的人文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大有益处.所以,对中国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学习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做起,诵读中国传统经典篇章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明确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师范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在学好专业素质的基础上 ,加强人文社科教育 ,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是非常必要的。一、加强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养成人的内在的、综合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宗旨的大文化的教育。它在传授知识和发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是学校在学科的环境与制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课程、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理性文化的渗透 ,培…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严重滑坡 ,中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欠缺 ,除了应试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现象等因素的影响外 ,与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有密切关系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构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实现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不但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是基础,人的各项素质的培养应从小开始,而小学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以阅读教学的形式展开。那么,在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新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笔者试就策略的建构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有着独特的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因此,美术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教学理念,承担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美术教育内在规律的始然。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新近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美育活动促进和强化语文素质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面向21世纪现代语文应用的科学理念,是当前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内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基石.这个基石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人文素质;一是应具有的生存本领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口才、写作和书写. 1. 人文素质 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文学与人学的契合点,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正确轨道.教师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引导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让他们逐步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明辨是非,有正确的审美观;懂得文明礼仪;明确其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基础上,构筑自己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论述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实证主义文化观与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对立。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的文化特征,但各有偏颇。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不应把科学看做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中性的"与人无关的东西,也不应该过分强调科学的人文价值,把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中,应该从"人类活动"、"人类需要"去理解全部科学,在其内部同时蕴涵着认识价值与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把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研究引向深入,从人性的深处揭示二者的内在关联,已成为关键环节.人类心智的意向性活动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最初本源,因而从心理意向性探索科学与人文的本质关联应该是一条重要进路.如果从人类心智的意向性这个坐标原点来看,科学与人文便本然地具有三重内在同一性,即:意向层面的源初同一性、理解层面的解释同一性和意义层面的修辞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高校亟需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生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授课周期长,对学生影响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基础英语课堂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应通过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教育、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以及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外水利高校素质教育的比较 ,认为应该进一步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加强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处理好思想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 ,搞好第二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文学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解读与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夯实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认识与感受。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英美文学在人文学科教育、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三方面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