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边城世界的"意识形态"包蕴着传统桃花源"顺应自然"和西方乌托邦"征服自然"的双重因子,其东方式顺应自然观念以及相应的伦理价值对"科学"的阐释,不仅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既能实现其启蒙理想又能保持边城世界的牧歌性的新"神",也丰富了人们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价值理性的内蕴。沈从文采撷中西、两相乘除、优化融合而成的"向人类远景凝眸"的生存想象,显示了一位立足传统、容纳世界、与时俱化的优秀作家深广的思想视界。这个充满张力的思想视界无论对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还是对于现代性发展已经呈现出负面影响而寻求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的西方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沈从文在此构建了具有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但"美丽总令人忧愁",根底是带着悲剧调子的,这种隐隐的哀愁离不开叙事层面宏观且精巧的营造.在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容易被忽视的声音:静与闹、歌声、鼓声、雷声、沉默与失语下的无声等,它们不仅在叙事层面起着烘托气氛、勾连并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更指涉作家个人情绪的纠葛与文学理想的坚守、对现实环境的无奈与道德规约的批判以及对民族主体的期许想象与人类恒常美的追思惋叹.在多重声音的建构下,悲剧意蕴的传达变得自然且深远,内涵亦变得丰富且厚实,而以声音为分析视点来观照《边城》,也有利于激发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活力.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品格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通过反对文学政治工具化和商业利益化来积极主张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二是,通过对文学艺术审美形式的强调,进一步阐释和守护文学艺术的自律性,三是,对审美独立和审美形式的强调最终落实到人类生命的审美品格上,换言之,就是将审美问题与人生问题结合,通过审美的途径获得人生的救赎。区别于西方语境中审美现代性的独立与救赎的内涵,沈从文的独特性在于,把作为文学本质规律的审美,作为学科自治的现代文学,作为社会实践的美育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审美理想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和现实指向,构成了中国式审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传统。  相似文献   

4.
《刘氏女》是章诒和牢狱生活系列小说之一,用现代主义的创作观念区别于新时期初的"大墙"文学。通过一系列的女囚,但又不是单纯的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讨人的自然本性的理想性到底在哪里,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而关注的形而下的人在特殊的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追问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和本土化的省思。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本细读方法,解读沈从文的"湘行"类散文,感悟他独特的生命观.沈从文"湘行"类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之作.较之其乡土小说,散文更加凸显沈从文生命体验的感悟和认知.沈从文文学的总体思想是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命观念,在散文中体现这种观念的主要话语要素是生命、水、自然、美、神巫.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乡土抒情小说是现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湘西经验是沈从文独特的文学风格的关键,集中体现了其“自然人性”的核心审美理念。“湘西边地”的审美图景中有着复杂的神话构成与大量动物符号。沈从文借助神话传说与风俗描写,巧妙地运用动物原型将风俗民性与五四以来“人的发现”融合起来,整合了人的神圣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三个维度,在文学上创造了美与善的标准,树立了“健康的自然人性”的人格典范,体现了独特的审美理想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作为镜像的“五四”新文化对沈从文的理想生命形态与人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从文的新文化观是一种动态发展观,其依据则是从“五四”时期科学理性精神与现代病理意识所衍生出来的“健康”意识。“健康的文学”观念是对“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挥。从“健康”出发,他提出了“工具重造”与“国家重造”的观念。他始终把改造国民性、重造民族国家的重任系于文学一端,这既彰显了其纯粹不凡之处,又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沈从文及其创作是“五四”新文化的产儿,它们本身又构成了新文化“历史建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爱情,一个美丽而耐人寻味的字眼。提到它,每一位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都会为之神往不已。在文学中,它又像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让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增添光彩。无论是罗密欧、朱丽叶,还是贾宝玉、林黛玉,都充满了恒久的艺术魅力,激荡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心灵。无怪乎古往今来多少人感叹:“问世问,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引无数人为之呼唤、歌唱、欢呼与赞叹。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复杂、最微妙的一种,成为人类生命中最绚烂的花朵,成了文学艺术曼妙的曲线和流动的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爱情在每一时刻都能闪耀出神性的光芒。没有爱情,人的生命没有了色彩,文学也没了生机与活力。没有爱情的世界更是暗淡如夜,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沈从文文学观念的几个方面,即"生命"美学观、"文学自由"论和文学功利观作了简要概括,并在现代文学理论史的背景上对其文学观念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沈从文的文学观念同"改造民族灵魂"的基本文学观念的一致性,以及在"湘西价值"坚守下的独特性,从中探索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理论创作的启发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消费的规律以及消费群体的变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传播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媒介多样化和传播形式多样化,文学作品的发行、图书市场的导向、读者的消费倾向都会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80后"文学现象,具有消费时代文学的各种表征,充斥着奇幻、时尚、疯狂、暴力、抗争、忧愁等描写。面对中国经济社会特殊语境中的新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界应了解它的出现和存在,发现它的内在运动规律,而不应该用旧的文学功能、文学本质、文学活动的观念看新的文学现象。"80后"文学凸现了消费时代所特有的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是消费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和自由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他通过反对特定时代背景下把文学当成"用具"及批判"商业低级趣味"文学,强调文学自由论和文学的独立本质;他从文学的自律性出发,提倡文学自由发展,同时强调作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期通过作家主体人格的确立和新文学经典的塑造来实现"文学的重造"。沈从文对文学独立性和艺术性的坚守贯穿于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始终,其文学自律观不仅对当时畸形发展的政治化文学潮流和商业化文学倾向具有纠偏意义,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一个美丽而忧愁的梦,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建构了诗意的“湘西世界”。他以传统的道家思想为依托,通过对“水”的解读、自然本色的重视、自然人格的推崇及乡土、家园守望的多元叙述,折射出深厚的道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与自然有着不解的天然关系,并与理想乌托邦形影相随.但文学要真正发挥它的现阶段作用,为人类生态问题的解决发挥它最大可能的现实意义,应该把对资本的批判当作当下最迫切的任务,把生态精神从理想落实到现实.文学艺术的资本批判,并不是从历史理性上来否定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能动作用,批判的只是它给人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茅盾与其说是一个文学家,还不如说是一个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家.他是将中国现代革命实践与文学结合得最完备的人.他照亮文学作品的强烈的政治功利热情和"文学济世"的理想,在今天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5.
<正> “文学是可以帮助政治的,但用政治来干涉文学,那就糟了”这个伴随着沈从文坎坷延宕近半个世纪的沈从文的文学宗旨,经受时代的汰涤,现在看来是那样的璀灿奇目,它说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脱离政治,只是对帮助何种政治另有选择;同时暗示他的创作遵循和维护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然而,文艺界已经约定俗成了的对沈从文政治观的一般看法,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和接受,因此有必要对沈从文的政治观重新作一个完整的、历史的探讨和印证.  相似文献   

16.
“荒原”意象在美国文学中经常出现,是美国文学的母题之一。而清教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要源头,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清教主义的影响下,美国人具有理想主义和乐观情绪。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主要是人本主义取向的,或者说是以人类为主的人类物种中心主义,人类是伦理学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主体。美国人在理想主义与乐观情绪的驱动下,作为上帝的选民们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出发,把荒原视为征服的对象,人们心中的那片理想之地荒原遭到了破坏,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精神荒原,他们开始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充满了世纪末的绝望情绪。人们开始将关注点投向生态领域,强调伦理学不仅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而且要研究人对生物、生态的行为规范。生态伦理学比传统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学更进一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研究内容,争取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而美国清教主义文学中对荒原自然的描写其实是人类对文明世界的厌倦,体现了明显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感,荒原自然不再处于人的附属地位,而是和人一样具有道德地位,对人类具有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还自然之魅"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主张。自然的魅力来自生命的魅力,为自然"复魅"并不是重新把自然"神化",而是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讲也就是"生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文学是一种典型的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样式,在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生态文明转向和自然"复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一位"乡土文学"大师.而且其创作的都市文学也独特而深刻,成为他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中又一坚实的轴心.作家的都市文本以独特的透视视角、鲜明而激切的批判姿态,书写都市人在畸形的现代文明围困中生命力萎缩退化与人性被异化扭曲.沈从文试图用一种"生命哲学"去探究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其都市小说在整个现代都市文学中彰显出独异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令人诧异的教育学误解:卢梭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者。卢梭其实并不是以儿童本性为基础来阐述他的教育学说的;他提出的“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一种观念假设,他理想中的教育也并不是以此作为追寻的目标,“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为批判卢梭所反对的社会而服务的:他理想中的教育实质上只是为知识分子处于统治地位的集权政治服务的。总之,他不仅不是一个个人本位论者,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者,是为知识分子专制进行辩护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看虹录》以湘西的原始自然文化为母体,以表现人性美为创作目的。他在继承老庄"道法自然,物我合一"哲学内核的基础上,对人类原始生命进行了自然而又含蓄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人类健康优美、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原始内生命形式和"天人合一"式的自然道德形式,使他的作品彰显出了独特的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