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谭恩美小说诞生之日起,批评界就存在对其作品中女性主义与东方主义的争论。针对某些批评者指出的谭恩美作品对女性主义的探索是一种东方主义的再现,笔者认为谭恩美在选择女性主义的主题时并没有妥协性地"自报家丑",而是刻画了独立自主的华人女性形象和儒雅深情的男性形象,并通过对中国意象的书写提高了自己作品的美学价值。同时,在此尝试用中国的一些文学批评观点去阐释作品中的部分内容,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小说自译者在策略选择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其作品的文本特性,并非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非要表现诸如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的文化立场。故此,张爱玲、萧乾等在其小说自译中,通过调控叙述者的可信度、增添与“主题”相关的隐含叙述信息,其目的在于丰富自译作品的诗性效果。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是莫里森作品的一大主题。本文通过阐释其作品中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和生活环境的三重压迫下的命运,逐步深入分析了其作品中展现的黑人女性历经苦难,不断抗争,重塑自我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博爱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如何执着地在作品中为黑人女性寻找出路。相对于激进抗争的女性主义思想,莫里森更衷情于与基督教博爱观相结合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那就是要朴实自然、乐观坚强,用爱心去包容一切,与周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代表。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出发,用隐喻这个传统的概念,来解读这部作品,分别从白雪公主这个人物在巴塞尔姆笔下和在格林童话里两个形象的隐喻,保罗与青蛙之间的隐喻以及红色的毛巾与红浴帘的隐喻这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和总结了该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道德伦理观。在后现代女性呈现出的自由与平等观,左右着女性对道德伦理的评定,分析《白雪公主》中的女性主义道德伦理观,使得巴塞尔姆的这部作品就呈现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也让该作品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5.
论汤亭亭《女勇士》的自我东方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主义作为西方对东方的霸权话语除了出现在西方作家的作品中外,也渗透到了不少身处西方的华裔作家作品中.在西方东方化的同时,由于历史、学术和个人原因,东方也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汤亭亭利用自己的双重文化背景,选取中国题材,采用传记体形式向西方世界反复言说和确证东方主义,成为自我东方化的典型代表.其<女勇士>以表现中国生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里存在的拼贴、扭曲甚至颠覆来实现自我东方化,以迎合东方主义话语中中国文化的淫欲、专制、落后、神经错乱等并不符合实情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Dorris Lessing)是英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女性作家,《野草在歌唱》是其成名作.作品通过对玛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制度戕害下女性的毁灭.国内学者多是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视域对作品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拉康关于主体形成的理论,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小说在被埋了几十年之后重新成为文学上的经典。近年来,女性主义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这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本文试图结合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结构和叙述视角来探讨赫斯顿作为女性作家为表达自己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8.
雷蒙德·卡佛活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创作高峰期正值美国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之时.因而,他的作品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如女性视角的选取和诸多女性形象的塑造等等.而这些女性主义倾向在过去的卡佛研究中乏人问津.如以卡佛的代表作《大教堂》中的短篇小说《发烧》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四位女性形象,可见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也可进一步理解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卡佛本人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认为人和自然世界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通过《女勇士》和《中国佬》两部作品,探讨了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表明了作者反对父权制的思想,启示人类应从二元对立论和男性中心论中解放出来,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作品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对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使女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两次突破.她最先把"性爱"引入女性文学,以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自己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她自觉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女性话语的抒写,进行女性主义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她的作品对父权社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进行大胆的批判,提出一系列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理论和"双性同体"思想,并深刻剖析了女性受压制的根源。本文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切入,借助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对其最具特色的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性别的改变、追求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苗青 《南方论刊》2011,(3):54-55
书信体小说《伊芙琳娜》是18世纪英国女作家范尼·伯尼的代表作。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该作品被重新发掘和阐释。人们倾向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作品,却忽略了男主人公奥维尔勋爵这一人物形象。笔者认为,该作品中的奥维尔勋爵形象不应该被边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本文从“灰姑娘”主题中的王子形象;“父亲”形象;“女性化”的情人形象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了奥维尔勋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男性学者热情参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译介和阐释,积极进行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实践的梳理研究,试与钟雪萍先生商榷,并解决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盲点:女性主义是女性自己的事情,国内男性理论中心反应淡漠.其实.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男性理论家、批评家的努力,男性学者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之所以存在男性不关注女性主义这个盲点,究其原因:其一.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第二性"地位,导致女性形成了男性是不会关注女性主义的误解和偏见;其二,因为存在少数男性误解和抗拒女性主义的现象,女性则以偏概全地得出男性不关注女性主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刘军 《理论界》2009,(2):146-147
尤多拉·韦尔蒂本人最喜欢的小说<金苹果>被普遍认为是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最佳范例之一.它借助对古希腊神话的提示,展现了当代人的追求和幻灭.本文从杀死美杜莎这幅画入手,通过其所表现的内容来阐释其内涵,从而进一步揭示韦尔蒂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史上,女艺术家很少。即使有,也不像米开朗琪罗、毕加索那样伟大,而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历史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20世纪以来,西方与东方的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极大地推进了人们的认识,且使男女平等的意识真正得到了落实。不过,作为后现代思潮的女性主义不再从法权上强调男女平等,而是从性别上强调女性创作的独特性,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西方的美术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牛也 《北方论丛》2002,(6):98-101
从意识形态话语角度把张爱玲的<金锁记>与王安忆的<长恨歌>作比较,自然发现此二者各自以一定时代的文化话语转型时刻女性欲望表达进行了回忆式地描述.这些描述集中体现在二者主人公不同的女性主义(抑或女权主义)生存和发展方式上.对比二者主人公--曹七巧和王琦瑶--的话语剖析,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把握了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男权社会中,男性始终居于统治地位,是社会的优等公民,而女性则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被视为他者。因此,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经常受到歪曲,她们要么被描写成美丽纯洁的天使,要么被定义为悍妇、巫婆,而且大多数人物形象都是以男性文本及经历为基础。鉴于此,为了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者纷纷致力于挖掘被传统文学史淹没的女作家及其作品,建构女性主义自己的文学,威拉.凯瑟就是被重新发掘的女作家之一。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威拉.凯瑟的代表作《我的安东妮亚》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介评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的一个新的女性主义思潮.虽然表面上看后现代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某些相似之处,并且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进行了充分发挥.但两者的本质却相去甚远,因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一种"宏大叙事"并予以批判,它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概念都将失去效用,同时大部分后现代女性主义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女权理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待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和认识是偏颇的.女性主义思潮要想取得真正进步,必须吸收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原理和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在文学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充满东方美学的优美画卷,其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优美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川端康成小说东方美学集中体现在其作品的多元叙事上,下面文章将重点从基于神秘叙事的东方生命观、基于符号叙事的东方传统美学呈现、基于忧郁叙事的东方物哀审美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宝国 《学术探索》2012,(10):157-159
在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第四卷结尾处,主人公吉姆.波顿出人意料地离弃了他的恋人安东妮亚,20年后又返回西部大草原看望她。吉姆的这一"离"一"回/归",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纷纷从各种视角,如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或生态文学解读吉姆的"回归"。但是,综观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研究,笔者发现他们只是从单一视角去研究分析该作品的"回归主题",因此,本文将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等视角对该主题进行多重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