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汉语比喻义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和原始的认识方式,比喻义的产生过程是一种隐喻认知。汉语词语的比喻义中蕴涵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比喻义的大量出现反映了汉民族的生存生活状态给语言带来的影响。汉语词语的比喻义环环相扣,具有一种比喻化的表义程序,形成了一个类比性的隐喻框架和一套类比性的隐喻规则、隐喻模式,构成了一个无穷的隐喻系统。  相似文献   

2.
词语产生比喻义,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方面是事物之间联系的强度;一方面是人的思维定向、兴趣和情感等文化心理状态.取象类比思维在戏曲行业词语比喻义上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大量的戏曲行业词语的词义通过类比使词义得到扩展,逐渐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一般词汇当中.  相似文献   

3.
试论唐人小说中的联绵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太平广记》中的唐人小说为材料,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联绵词的词汇概貌、词形、词义、用法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唐人小说中的联绵词总体上以继承为主;联绵词词形的发展变化逐渐趋于稳固;唐人小说中联绵词的词义发展出现两极分化;唐人小说中联绵词的用法趋于松散;语言的同化规则和人们的心理类推作用对联绵词形、音、义的发展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重视探讨语言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汉语与俄语虽属不同语系,存在着差异,但也有共同点,而且存在着一定的对应规律。汉语中的比喻,包括明喻,隐喻和借喻。明喻在俄语中存在着完全的对应形式,和以。。连接的比较短语几乎相同;隐喻在俄语中也存在着对应形式;它的俄语译文多为主谓结构;借喻,由于汉语不出现被比词,译成俄语时只能直接译成相应的不致产生误解的词。  相似文献   

5.
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着对符淮青先生关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关系的论述加以补正。符先生所说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分别分成三种和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实际上有四种不同情况 ,这样才算清晰到位。而“构成词的所有语素义已完全失落”亦非“完全失落”,它们和词义仍有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6.
英汉民族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在英汉民族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就颜色词的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交错表达在英汉民族中的表现举例加以论述,供读者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探讨“ There + be + 名词词组( + 状语)”结构的某些特殊用法,尤其是该结构在非正式文体中及在方位句、存在句和状态句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8.
试论幼儿文学创作中比喻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莎莉 《云梦学刊》2002,23(5):65-67
幼儿文学创作中比喻的运用 ,与一般文学相比较 ,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 ,因生理条件、知识、经验的不同 ,比喻的运用 ,在一般文学中常须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而在幼儿文学中更多的则是强调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其次 ,由于心理特征的不同 ,一般文学创作中有不少抽象式比喻 ,而幼儿文学创作中则多是形象式比喻。再次 ,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 ,一般文学诉之于视觉 ,比喻句中书面语的特点明显 ,而幼儿文学诉之于听觉 ,比喻句中口语化倾向显著。  相似文献   

9.
评唐奈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奈兰指出,相对于不同的语境,同一个限定摹状词的功能可以区分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没有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因而忽略了对摹状词用法的区分.我们基本同意唐奈兰对罗素理论的批评,但认为唐奈兰对斯特劳森理论的批评是不适当的,有严重的曲解.斯特劳森先于唐奈兰提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的区分,并据此指出罗素理论脱离语境的缺陷.唐奈兰的理论并未超出斯特劳森的理论框架,其主要贡献在于对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及其语境作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使之与归属性用法的区别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比喻的魅力在创新,创新的原动力在情智.人们在创造比喻时已经不满足于单一感性的审美,而是注意到了理性的审智.精警、深刻、富有创意的远程比喻就是既审美又审智的一种比喻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比喻词可分为全喻型、半喻型两大类型.根据构词方式,全喻型又可分为语法构词和语音构词两类,半喻型仅包括语法构词中的偏正式一类.与先秦其他典籍相比,<庄子>比喻词的特征表现为:数量多,构词方式丰富;表现心理状态的词多;形式新颖、语意浓缩.  相似文献   

12.
戴婉平 《云梦学刊》2001,22(4):113-115
修辞学正从传统的语言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介于语言科学与艺术科学的一门边缘科学.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其独特的效果.汉英比喻由于各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各自受自己民族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运用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一黄庭坚的诗,作为江西诗派的典范,曾雄踞两宋诗坛。而他的词则为诗名所掩,长期被人们忽视。其实,他的词在当时颇有影响,这从同时代几位著名文学家对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陈师道说:“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入不迨也。’备极推崇。李清照说:“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也把秦观、黄庭坚相提并论。可见,黄庭坚词的名声在当时是和秦观不相上下的。黄庭坚词现存约一百九十首,超过秦观、周邦彦;从质量来看,虽不免利钝互陈,精粗错杂,然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对苏轼的转变词坛风气,  相似文献   

14.
试论词美     
词是我国古代最流行的抒情诗体。一千多年来受到无数读者,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普遍喜爱。在词的那种缥缈、恍惚,让人有些捉摸不定的韵味中,读者尽情领略了自然美、人情美、理想美乃至于韵律节奏的美;同时又产生种种复杂纷纭的联想、想象以至幻想。 近年来,随着美学、接受美学、创作心理学以及艺术哲学等学利研究的深入和普及,人们对词的艺术魅力的认识也越加清楚。侧重描写人的心态,抒写心灵的旨趣以及由此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稼轩词试论     
辛弃疾(公元一一四○——一二○七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辛弃疾生活在我国历史上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大动荡时代,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抗金英雄和杰出的爱国词人。  相似文献   

16.
李绍芳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158-159,157
本文结合调查探究过渡词是否能促进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调查结果显示听众和演讲者对演讲中使用过渡词都持肯定态度,进而强调教师在交际学或演讲学的教学中,应该适当强调过渡词的用法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宋代苏轼实在是位能豪能婉、能刚能柔的词坛多面手。他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婉约词也写得辞情蕴藉,韵味醇厚,有的还能熔豪放与婉约于一炉,使其婉约词独具个人风采。  相似文献   

18.
<正> 诗以唐名,词以宋称。宋词又以咏物词著名。宋人咏物,对象既广,寄托亦深。除若干无聊词外,就其成功者试作探索,无论于评价宋词,或借鉴于今世,都极有意义。(一) 《词源》作者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唯“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方为上乘。《莲子居词话》也说:“咏物虽小题,然极难作,贵有不粘、不脱之妙”。宋诗人石曼卿写了一首咏红梅的诗,其中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两句,由于仅着眼于“形似”,过于粘着,且类诗谜,了无意趣。苏轼对此甚为不满,作诗讽嘲,并又以之入词。苏轼吟诗作画,一贯反对限于“形似”。他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相似文献   

19.
南宋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词人之一,他继承了周邦彦格律精严的传统,但又有新的创造,黄升评价姜白石说:“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白石的高处在于有创造性,在词的风格上,他能突破婉约和豪放风格之囿,另外创造出一种朦胧的风格,其主要特征是:境界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寓意有泛指性、多义性。下面就白石词的上述风格特点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苏武既尊奉儒教,又兼融佛老,其思想的复杂性构成了他性格、气质、风度的多重侧面,在词中则表现为人格与情感的丰富、复杂,既浪漫又现实,既逍遥又执着,既旷达又苦闷。他进一步开拓了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之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一、“致君尧舜”的用世之心和“东还海道”的出世之意苏武从少年时起就深受正统思想的熏陶,熟读经史,纵论古今,“奋厉有当世志”。①苏武的一生虽然宦海浮沉,历经坎坷,但他始终坚持着尊主泽民、经世济时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即使遭贬滴,仍是“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与滕达道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