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引言 本文所说的比喻词指的是通过比喻的方法创造出来的词,不包括含有比喻义的词.长期以来,比喻词在学术界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这大概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比喻词涉及修辞学.比喻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的对比论和替代论一直影响着修辞学领域的隐喻研究,但其仅将比喻看做是词语层次的一种修辞方式,将比喻的功能看做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缺乏对比喻本质的认识和阐述.受此影响,人们一直对比喻词有种"装饰有余,实用不足"的印象,谈到这一类词,往往附以"形象、生动"等修饰语,对于其命名功能则极少论述.这些看法成为比喻词进一步研究的桎梏.二是从发生学角度看,比喻词的产生借助比喻,通过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而产生.这种造词方式过多的涉及意义,从而使比喻造词很难从形式上与其他造词法截然分开.所以,比喻造词法是否具有独立的语言学价值颇让人怀疑.这种存疑的后果是,比喻词虽然很早作为一个术语被提出来,但是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研究也流于浅层和表面.  相似文献   

2.
英语里,有些表示颜色的词,除了本义外,还有一些奇特的用法。如果我们对这些词的特殊意义不了解,阅读时就会感到困惑或误解原文的意思,翻译时就会出错误,甚至闹出笑话来。现在,笔者仅对英语中颜色词的一些奇特用法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选取<周易>古经中"角"、"虎"和"以杞包瓜"为个案,考察它们从甲骨文、金文到<周易>卦爻辞中所处语境的转变,发现它们在甲骨文的占卜语境和金文的祭祀语境中或为人名,或为地名,而转入<周易>的军事语境后,都产生了比喻义.可以说,汉语中比喻的产生正是语境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人体部位的名称在英语的比喻 性用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人体头部几 个最重要的部位在比喻中的使用作了归纳和阐 述,并分析了其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
英汉民族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在英汉民族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就颜色词的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交错表达在英汉民族中的表现举例加以论述,供读者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6.
论汉语比喻义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和原始的认识方式,比喻义的产生过程是一种隐喻认知。汉语词语的比喻义中蕴涵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比喻义的大量出现反映了汉民族的生存生活状态给语言带来的影响。汉语词语的比喻义环环相扣,具有一种比喻化的表义程序,形成了一个类比性的隐喻框架和一套类比性的隐喻规则、隐喻模式,构成了一个无穷的隐喻系统。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中比喻原始而独具.<山海经>中的喻体主要是动植物名词,这是人们认识之需要,也是生存之需要.从语义上来看,"人面而龙身"类喻体是人类中心说的反映.<山海经>中出现两三个比喻连用来说明一个事物不同方面,这是为了把这种陌生的事物解释得更加清楚,使人愈加明白.<山海经>中比喻词有两个,为"若"、"如".  相似文献   

8.
杜鹃 《北方论丛》2005,(3):59-62
"两"一词出现很早.做量词的"两",在先秦典籍文献、铭文中使用较多,可指称车、长度、衣物、重量.从现有材料看,"两"的字本义是一系列量词义项衍生的源头,而词本义是"两"后世意义引申的中轴.研究量词"两"各个义项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呈现出这个词的整体面貌,并对"辆"()"等后起字和"乘""双"等相关词的产生、发展有了大致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比喻词可分为全喻型、半喻型两大类型.根据构词方式,全喻型又可分为语法构词和语音构词两类,半喻型仅包括语法构词中的偏正式一类.与先秦其他典籍相比,<庄子>比喻词的特征表现为:数量多,构词方式丰富;表现心理状态的词多;形式新颖、语意浓缩.  相似文献   

10.
释“黨”     
本文分析了形声字“黨”字“从黑”的义理所在,“日不明”为“黨”的本义,进而梳理“黨”一词的词义系统,揭示“黨”一词由本义产生引申义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中"有如 名词结构"共出现了10例,另外还有一处用法相同的"有若 名词结构",其中"有如/有若"的词汇意义是"犹如,好像",这类句子就修辞方式而言,属于省略本体的比喻手法的运用.而且本文所探讨的该类句式,均有用于誓词的上下文语境,形成<左传>修辞艺术方面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修辞学发凡》的比喻分类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明喻和隐喻的进一步细分界限不明确;作为比喻辞格的子类,讽喻不应该和比喻并立为两格;明喻、隐喻和借喻的三分法,没有突出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在修辞教学方面,《发凡》的比喻分类限制了学生对比喻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词的本义往往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动物词语一方面具有指称动物本身的概念意义,是独立于语境之外,不受客观因素制约的;另一方面,由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动物词语在本义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另一种意义———文化意义。在认知语言学中,本义和从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之间主要的语义联系是隐喻性的,这是由人类具有隐喻性思维决定的①。1.动物隐喻的语言表达我们在日常语言中找不到概念隐喻,活跃在语言中的多是丰富多彩的动物隐喻表达。其中,“源域”概念和“目的域”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是认知主体通过联想在两个域…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格。汉民族的比喻修辞格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与汉民族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在此从汉民族哲学思想、汉民族传统思维观、汉民族制度文化、汉民族审美观和文学作品与历史典故等五个方面来探讨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汉语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卿”字的字形构造和在文献中的用法两方面的分析,认为“卿”的本义应当是“飨食”,“卿”是“■(飨)的初文,其它各义项和用法皆从本义而来。同时,本文还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在处理初文和本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从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用喻的评析,可从一个侧面归纳出余光中比喻观的主要内容:(1)想象要出色,比喻要精警,风格要一致;(2)意象要单一、聚焦,忌草率俗滥;(3)强调多用隐喻;(4)要富于动态、快节奏,忌固定模式;(5)反对滥用女性意象;(6)要富于时代感,工业化。而余光中散文中的比喻具有以下独特之处:新颖奇特,讲究情趣;抒发浓郁乡愁的载体;中西文化历史的体现与交融;化静为动,动感强烈,场面宏大;知性、繁复性的现代意象。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主要从语境、词典上去理解词义还很不全面。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对课文中某些词语释义觉得不够味,需要迫根溯源,得靠训诂;弄清多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准确辨析近义词,另外,有些词语单从词素本身释义,未能尽如人意,必须了解这些词的典故,认识词语的组合来源和其它学科的姻缘关系,也要运用训诂知识;有时,同一文中出现同一个字,或本义,或引申义,或比喻义,词义迥异。如《赤壁之战》中有:①“余船以次俱进”,②“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两句,前一个  相似文献   

18.
比喻的魅力在创新,创新的原动力在情智.人们在创造比喻时已经不满足于单一感性的审美,而是注意到了理性的审智.精警、深刻、富有创意的远程比喻就是既审美又审智的一种比喻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19.
<正> 汉语表达谦敬,古今都习用“请”。如今提倡语言美,“请”在礼貌用语中十分重要。“请”为何能表达谦敬?从古至今其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何变化?本文试作粗浅探讨。“请”为谦敬之词,表达说话时对对方的尊敬。那么它是否一产生就有表敬作用呢?这要看其本义。《说文》:“请,谒也,从言青声。”可“谒”又作何解?《说文》:“谒,白也,从言曷声。”“白”即“表白”,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独使用,只作为语素还活在“自白”“道白”等词语中。由此见,“请”的本义即表白。表白要用语言,故“请”从“言”。  相似文献   

20.
深邃而机智的比喻和诗句一样具有张力。本文主要从比喻张力的概念入手。对比喻的张力方向和效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