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绥靖日本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与中国结盟共同抗日的对华政策,但在开罗会议后,美军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而加紧对国共关系进行调处,由压蒋联共发展为扶蒋限共。1945年赫尔利使华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成扶蒋反共。  相似文献   

2.
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可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日本战败投降为第三个时期,即移民政策破产时期。日本政府为实现移民侵略政策,努力将一定数量的成年人送到中国东北,但是由于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农村青壮年的大批兵源化,致使原计划的实施比例一天比一天低。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在政策方面有所改变。太平洋战争后到战败投降,日本移民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义勇军。  相似文献   

3.
论二战后期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二战后期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杜朝伟,孙才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人们不是强调原子弹轰炸就是强调苏联参战,似乎美国一投原子弹或苏联一参战日本就决定投降了。笔者认为,这些阐释过于简单化,因而不能令人信服。众所周知,日本投降是在...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出于种种考虑,对日本一直抱有妥协求和的愿望,作出过某些退让,但美国在根本问题上始终未作出过幕尼黑式的让步,而且客观现实使美国统治集团不得不采取必要的制裁手段来阻遏日本的扩张,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太平洋战争前夕整个美国的对日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绥靖的色彩日益暗淡,强硬的趋向不断明显,最后强硬立场成了主要方面,美日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关于日本投降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久卧病榻,偶阅《世界史研究动态》今年第八期徐康明先生《是无条件投降还是有条件投降》一文,颇有所感,撰此短文,以抒浅见。徐文谓学术界公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是按照《波茨坦公告》向反法西斯盟国无条件投降的。但徐康明先生认为事实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战后建立世界霸权的需要”,“一手操纵实现了日本的有条件投降”。徐先生引了大量的材料,叙述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国统治集团以及其它各国政府的当权者们进行的各种活动,还引了不少日本政府内部在投降之前进行的各种讨论来说明问题。如他指出,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发表声明,提出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在“无条件投降”之前增加了范围限制。五月下旬,美国副国务  相似文献   

6.
美国和日本的争斗由来已久,两国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时好时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正是两国关系不断调整以至于最后关系破裂而爆发太平洋战争。从1931年到1941年是美日关系急剧发展的十年,两国之间的摩擦最终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结束。这一时期的美日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时美国对日政策基本上还是处于绥靖姑息的范畴之内;从七七事变以后是美日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美国逐渐从姑息纵容的立场中走出,也冲破了国内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势头,开始了对日禁运和援华制日的阶段,这一阶段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慢慢变得不可调和,从而最后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国的抗战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政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美中开始面临共同的敌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给予了大量的战争援助,在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上也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力促双方的团结合作,以期能有效地联合抗日,最大限度地拖住日军,从而缓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所受到的压力。进入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有了很大的变  相似文献   

8.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指出:“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这外国势力是谁?最重要的是美国政府,而美国则是从杜鲁门政府开始的。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开罗宣言》至日本投降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开罗宣言》,宣言规定:“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  相似文献   

9.
从抗战后期的谨慎友善到朝鲜战争时的全面对抗,中共对美国的政策仅仅在5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彻底转变。由于美国始终坚持以“扶蒋”为核心的对华政策,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在华特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共的核心利益与意识形态发生摩擦。在日本尚未投降之际,中共由于自身实力的相对有限、苏联对国民党地位的承认以及日本侵华军的存在,其政治目标相对有限,与美国的分歧并不严重。日本投降后,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由此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继续。研究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二战时美国对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情况,是一个需要推进研究的问题。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经历了将中国抗战与维护美国东亚权益相联系,继而延伸到将其与在太平洋地区应对日本南进军事威胁相联系,最终定位于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不能没有中国抗战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的提升反映了战时美国对中国抗战战略地位的肯定,是其主流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接触不多,发展到较为密切,最后走向破裂的曲折道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中立政策,既不愿得罪日本,又不想失去在中国的利益,对华态度不够明朗,与中国共产党接触不多。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积极,派遣大批军政人员来华,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援中国抗战。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美国向延安派遣军事观察组,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直接联系。从1942年5月起,我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董必武、林柏渠等开始就美军派驻延安观察使团问题同美…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期,基于远东地区在战后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美苏两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此各怀鬼胎。日本政府宣布对《波茨坦公告》"默杀",美国随即将两颗原子弹投向日本,苏联乘机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予以毁灭性打击,日本遂宣布投降。军事失利、外交失败、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是导致日本投降的现实因素,而日本民族的等级观念和天皇制的保留是日本投降的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集团投敌卖国有着其特有的精神支柱与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平理论”是汪精卫集团投降卖国理论的早期形态;“东亚联盟纲领”是其理论的新发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精卫卖国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黄色人种革命”。其理论有两大特点:一是颇具欺骗性;二是与日本侵略者“东亚联盟”思想的呼应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杨校 《山西老年》2013,(8):22-22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发现,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光长崎就两颗,有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  相似文献   

16.
李京原 《南都学坛》2003,23(3):18-21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面对日本的扩张 ,美国逐步勒紧经济制裁的“缰绳” ,但出于大西洋优先的考虑 ,又不愿意过度刺激日本 ,以保持外交的“灵活”性。美国政府冻结日本资产以后 ,并没有打算实行石油禁运 ,但由于在冻结令的实施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鹰派”人物———迪安·艾奇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冻结资产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石油禁运 ,从而完成了美国对日经济制裁的最后一环 ,也是最致命的一环。日本则以偷袭珍珠港作为回应 ,太平洋战争在 1 941年底爆发了。  相似文献   

17.
广岛事件与美国原子弹使用控制的分歧刘霁堂广岛事件前后,美国科学家在原子弹使用上有三种态度:1.反对对日本使用原子弹;2.坚持有条件对日本使用原子弹;3.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与否态度不明。美国政治家多数坚持对日本无条件使用原子弹,直到日本投降。在原子弹及核...  相似文献   

18.
一中途岛位于夏威夷群岛的西北部,随着太平洋战争进程的推进,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对美日来说,中途岛的得与失,将决定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程,甚至胜与败。对于美国来说,中途岛上的简易机场是美国在中途岛、珍珠港和阿留申群岛之间进行空中三角搜索和巡逻的基地,也是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生命线。没有中途岛,美国情报机构对日本进行无线电窃听的中继站和从空中侦察日本入侵舰队临近的早期警戒线都将失去。  相似文献   

19.
日本投降内幕高士振编最后通碟1945年以来,日本侵略者在中、美、苏、英等盟国军队的沉重打击下,损兵折将,一败涂地。为了敦促日本法西斯早日投降,中美英三国发布了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发出了要求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7月26日上午7时,日本录局外务省立即召开会...  相似文献   

20.
1945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战已临近尾声。德国投降后,日本帝国主义已日暮途穷。同年7月中旬,同盟国举行波茨坦会议,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由于内部分歧,迟迟不明确表态。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形势急转直下,日本天皇召开御前会议,仍然议而未决。最后只得由天皇“圣断”。本文详细叙述了日本投降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