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十七大又对此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双百方针”是主流文化的指导方针;而“和谐文化”则是主流文化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雅俗观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雅与俗”是由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组价值范畴,在今天的文化建设进程中亦是人们关注的理论热点。本文对“雅与俗”概念的历史演进状况作了梳理,对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了辨析。指出“雅与俗”指向两个层面,一是知识阶层文化和民俗文化,二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二是高雅与低俗的对立,是正直高尚与卑下丑陋的分野。  相似文献   

3.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这述作之义 ,其核心即强调文化生命历史连续性的文化阐释原则。这一连续性的内容 ,即自然与文明或质与文的连续。“质”或自然 ,是“文”的发展之合理性的界限。质、文之连续 ,亦即天人之合一。在这个意义上 ,“文”的“作”亦即“不作”。文化表现为一质、文之张力关系中的生命连续 ,同时 ,亦总是作为“传统”以此“不作”之“作”的方式活在我们之中的东西 ,这正是我们总能有所“作”的原创性之本。近代以来 ,文化的“断裂性”和历史“记忆的短暂” ,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文和精神资源积累与原创性的不足。孔子“述而不作”的文化阐释原则 ,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进程中,是否存在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是否意味着世界文化将走向“一体化”、同质化”?文化全球化是否等同于“西方化”或“美国化”?文化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亡?文化本土化是否就是要拒绝抵制文化全球化浪潮?文化本土化是否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纯粹”的文化?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文化领域中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一直牵动着学术界的神经,需要在学理上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6.
“希腊化”与“基督化”的世纪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各自经过曲折变化的历程,在古罗马帝国相遇、碰撞、融合。其结果,新的精神代表基督教切入了这一历史场景,西方文化发展的下一阶段被定向在基督教文化之下。解释和评价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世界古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与西方哲学史研究关系也十分密切。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从“希腊化”与“基督化”的学术争论入手分析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并对基督教作为一种亚文化及其文化创造力作了肯定,从而得出“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基督教本土化的完整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王以第 《理论界》2007,(10):168-169
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先进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本文仅从主体构建、实践基础、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四个方面,对红色文化的发生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章建文 《江淮论坛》2009,(3):165-170
“洁”不仅是一个文论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和史学范畴。作为晚出的文论范畴,自然吸收了哲学和史学的文化内涵。那么从语义学、哲学和史学等方面对“洁”作一番文化考察,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洁”这一文论范畴的内涵,必然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洁”这一文论范畴。  相似文献   

9.
文化观念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象愚 《学术界》2006,1(3):7-24
中西“文化”观念有各自的演化路径。在“辞源学”意义上,中国的“文化”一开始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西方的“cultura”一开始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文化“指文治教化,其内涵主要在精神方面;西方的“文化”从物质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就现当代而言,中国通过日本的中介引入了西方的“文化”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两浙”文化在原型构成要素上,具有“博纳兼容”、“经世致用”、“刚柔并济”和“开拓创新”和诗性品格特点。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两浙”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建构开放理念空间的文化场,一种耻为人后的忧患意识和心理认知方式,一种不断向外开拓进取的精神巢穴,并以其独特的开放进取的文化原型,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