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中苏论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论战造成了国际共运的动荡、分裂和曲折,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论战打破了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对国际共运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放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思想,对于各国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积极意义.中苏论战给国际共运造成的消极影响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必须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不能根据本国的经验和实践来论断和评价国际共运的是非,更不能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取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党际关系原则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对党际关系原则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提出发展党际关系要遵循独立自主、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等三个原则.毛泽东之所以强调这些原则,究其原因,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的考量、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探索的启迪、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启示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思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关于党际关系原则的思想,必须注重领袖个人关系与党际关系的差异性,正确理解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及其原则,以党际关系原则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苏共二十大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拉开了中苏论战的序幕,也启动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由"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的转换。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保护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旗帜下展开论战的,其"以苏为鉴"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深深存留着"以俄为师"的印记。  相似文献   

4.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发生的中苏分歧与论战,不仅是中国当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共运和世界政治史上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当时,两国由最亲密的同志和盟友,演变成势不两立的对头,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不仅影响到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新组合,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研究这一问题,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中苏分歧与论战的简要过程 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与论战起自1956年2月苏共20大,截至1964年11月21日,《红旗》杂志发表《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社论。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苏双方分歧产生但尚未公开,仍相互支持合作阶段。这一阶段起于1956年2月,止于1958年春夏。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战略方针。2月25日深夜,苏共20大闭幕的当天,赫又作了长达4个半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滥用职权,独断专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搞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大量冤假错案,鼓动和实行个人崇拜的错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获悉这一信息后采取了谨慎的、原则上的支持态度,赞成揭露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认为具有积极意义,同时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迁就主义"错误和国民党反动集团日益猖獗的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贯彻策略总方针,在指导方针上同党内错误认识、在政治上军事上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作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合作抗日大局。  相似文献   

6.
中苏论战源于中苏两党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建设道路的不同理解,主要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出现的一些新变化的认识差异,特别是当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独具特色的新成果之后,中苏两党便按各自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断,并据此相互指责与批驳。  相似文献   

7.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1957年以后党内出现一种"左"倾思潮.促使这种"左"倾思潮发展到系统化与理论化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内阶级斗争的错误实践,二是"中苏论战"的进行.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促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形成,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李丹慧 《社会科学》2007,16(2):146-167
1960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分歧加深,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中苏之间的界务纠纷开始逐渐被政治化,中苏边界斗争出现了一个随着中苏两党政治斗争起伏而波动的形势。中共中央对苏方针的基调由让步、调和转变为主动进攻和以斗争为主之后,中国政府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的指导方针也相应发生变化,公开提出了中苏之间存在不平等条约问题。1964年中苏举行第一次边界谈判,两党大论战造成的思想上的敌对情绪,使中国摆出了进攻姿态。谈判最终破裂后至1968年初,中苏边界冲突逐渐升级,次数、范围、形式和规模都发生了变化。此后,中苏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存实亡。毛泽东作出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重大决策,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中苏同盟彻底破裂,两国关系最终转入政治、军事上的对抗阶段。在此背景下,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至1978年6月止,也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相似文献   

9.
1943年底,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通过组织国共联合政府实现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政治统一的政策,并为争取苏联的支持,不惜以牺牲中国的权益为代价,同苏联搞交易。雅尔塔秘密协定签定后,美国又企图借助苏联的压力,迫使中共妥协,实现由国民党统一中国。由于美国统一中国的计划以维护蒋介石政权为其不变的原则,又无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政策,因此它只能是一个梦想。中苏条约签订后,美国所希望的国民党统一中国的局面不仅没有出现,中国反而再次陷入内战危机,美国的政策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思想提出和宣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得不归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因素。一、抗战期间,苏共出于维护本国安全不顾及中国革命利益,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共产国际的解散为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二、1948年苏南冲突后,鉴于中苏关系及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和宣传曾一度暂时停止。三、从建国到中共八大,为维护中苏友好同盟关系及尊重苏共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解释权,中共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提法和宣传持谨慎态度。四、苏共二十大和中苏全面论战后,为批判苏共修正主义以及维护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统,毛泽东思想提法和宣传又逐渐强化起来。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成为苏共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出发点。这次大会也推动了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深入思考,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由1956年前的全面肯定转向深入反思。苏共二十大后的一段时间是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揭示得最系统、最完备的时期,这与苏共二十大的背景有关,但毛泽东在反思中又维护了这一模式。由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与苏共有不同的看法,这次大会不仅成为中苏分歧的起点,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发了中苏之间的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12.
黄英  倪宪章 《北方论丛》2001,3(6):101-1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几次大幅度地调整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于稳立 《理论界》2007,1(8):198-199
针对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前提条件以及所产生的结果,指出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这对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资产阶级开创的世界历史"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独立自主的特殊发展道路。当前,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上,我们需要减少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依附,提高规避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解决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警惕"拉美陷阱"。政治体制改革要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做到注重执政党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尊重和维护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通过宏观调控加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为了提高中华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我们应努力研究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主的历史及其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围绕探讨中国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国实际加强对现代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积极维护广大雇工的民主与自由权益、劳动与经济权益、保障与发展权益.由于受国共两党合作、苏联革命模式和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维护雇工权益的主张与实践呈现出灵活性、前瞻性和细化性的特点.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雇工权益的维护存在着"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但是瑕不掩瑜,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革命形势的高涨,促进了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力量的壮大,丰富与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6.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相继进行了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这三次论战,虽然具体内容不甚相同,但都是围绕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的,那就是如何认识中国社会并进而改造中国社会。所以,这三次论战都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它的胜利更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就这场论战发生的原因、论战的主要问题和论战的重要意义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起了新型的外交关系格局,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新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维护了国家利益,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赋予了独立自主新的涵义,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流,有所为有所不为,韬光养晦,在发展中求和平,中国外交日益走向成熟,逐渐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中苏论战中,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是中苏两党争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苏两党对于当时世界所处时代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两党对世界主要矛盾及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有相当大的分歧.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双方都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有爆发的可能,也有制止的可能,但双方的侧重点不同.今天看来,对于时代,中苏两党都过高地估计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苏共的观点比较接近实际,但苏共只是把和平共处看作对抗资本主义的手段,后来又表现出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企图;中共则过于强调战争的危险性,结果直接影响了中国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90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历程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政党外交发展的新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政党外交原则;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党外交政策;妥善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理顺政党外交与政府外交的关系;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维护执政安全。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评述曲新英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把国际反帝统一战线和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合起来,以独立自主为基础,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对外政策,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一、抗日民族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