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今年是这一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并把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的人民,为着一个共同的正义目的联合起来,进行光辉战斗并取得伟大胜利四十周年。当炮火静寂,硝烟散尽,抚今思昔,人们能从这场战争中得出什么经验和教训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陷入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形势下爆发的。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现代侵略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各国奉行的  相似文献   

2.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科学论证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战争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这一光辉论断仍然是我们今天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本性的锐利武器。这个论断是从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得出来的。列宁说:“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一小撮金融寡头控制着国家的全部经济、政治命脉。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垄断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消除竞争,这就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固有矛盾更加激化。列宁指出:“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  相似文献   

3.
<正> 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的国际法规范是以条约和惯例为形式的,调整交战国之间和交战国与中立国或非交战国之间关系以及作战方法和手段的原则规范。其作用在于保护中立国、非交战国和交战国的合法权益,保护平民,并使交战人员和战争受难者免遭不必要的和非法的伤害。虽然现代国际法已宣布使用武力推行国家政策为非法,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产生战争的根源仍然存在。革命导师列宁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在当前,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地球上的一些地区仍在进行侵略和扩张主义战争,因而限制和约束作战手段和方法的战争法规,仍具有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保护战争时中立国和非交战国的合法权益,对于在战争中人道主义的实行,对于追究战争罪犯的国际责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对立统一看成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战争的爆发.传统模式的解读不仅忽略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深层构架的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而且也没看到该理论形成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脉络.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以“生产集中”这个“自在之物”为逻辑出发点,遵从了资本主义“自我运动”的始点:“生产集中”——“自我运动”发展的第一个否定:垄断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的否定——“自我运动”的第二个否定:社会主义对垄断的否定的辩证法大框架,试图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出路和未来.不仅如此,在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列宁自身思想的变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坚信——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和哲学唯物主义的质疑——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5.
宋教仁的帝国主义论与民族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教仁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特点和战争本质都有深刻的新认识.他在20世纪初敏锐地预见到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认为日、美、英等国在亚太地区的激烈争夺,必然导致日美之间的战争;同时剖析了欧洲德、奥、意"三国同盟"与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与矛盾的尖锐化.认为这必将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提出,中国应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配合世界性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新潮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相似文献   

6.
1914年8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之间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把东方各国被压迫民族拖进战争的火海,这进一步激起东方各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唤醒他们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斗争。1915年驻新加坡的英辖印度军队第五轻步兵团的武装起义,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场反对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革命斗争。对于这次起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二次大战对加速殖民主义体系崩溃所起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在进行战争的过程中,都对殖民地人民作出一定的让步和许诺,以取得支持,打赢对方。殖民地人民可以也应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取得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法西斯德国,这两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交战国,在1939—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中断六年之久的经贸关系突然热切起来,被人们称为“密月关系”。苏德经贸关系为什么能骤然升温?仍然是人们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恢复和发展濒于崩溃的经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于1922年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的签订,在帝国主义对苏的包围上打开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列宁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大战期间,交战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均实行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面经济调节即国家垄断调节。列宁对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很重视,并全面分析了战时国家垄断调节产生的条件、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列宁提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包括对国家垄断调节的一系列论断,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军事社会主义”一类谬论的锐利思想武器。列宁的重要论断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仍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大战期间,交战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均实行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面经济调节即国家垄断调节。列宁对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很重视,并全面分析了战时国家垄断调节产生的条件、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列宁提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包括对国家垄断调节的一系列论断,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军事社会主义”一类谬论的锐利思想武器。列宁的重要论断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仍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哪一种战争更能代表现代战争:是美国借助高科技武器迅速击溃可疑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行为?还是挥舞大砍刀的叛乱士兵在非洲野蛮内战中的争斗?答案很简单:两者都代表了现代战争。然而上述两种情况均与经典的战争模式—对立集团之间实力均衡的全面争斗—不相符合。更新军事教科书内容、重新评价战争的性质,现在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2.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创立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并且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当时的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国家,而且国民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在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后列宁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与实践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践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学习列宁这方面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必要性问题十月革命前,以被压迫民族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为基本要求的民族自决权,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反对民族压迫,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纲领之一。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适时地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建立各民族紧密的联盟,并在此  相似文献   

14.
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也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导师。自从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前后,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也是被压迫民族进行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列宁从进行革命活动的最初年代开始,一贯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和世界范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在有关民族问题上写了很多不朽的著作,在同一切机会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斗争中,坚持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在这部划时代著作中,列宁深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矛盾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同时,“特别注意批判‘考茨基主义’这一国际上的思潮。”列宁在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完整的关于帝国主义学说。现在,我们重温列宁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学习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对于揭穿苏修叛徒集团鼓吹的“缓和”、“持久和平”等骗局和谎言,认识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国际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了解现代战争的根源,都有  相似文献   

16.
伟大导师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从来没有而且不会有什么平衡,什么谐和,什么匀称。”(《列宁选集》第三卷第811页)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更加激化,它们之间展开了猛烈的争夺,其结果必然导致战争。“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当前,苏美两霸都在疯狂地扩军备战,但是为了欺骗人民,他们又总是采取帝国主义的惯技,到处讲和平、讲缓和,企图用“和平”、“缓和”的美妙词藻掩盖激烈的争夺和厮杀。一旦时机成熟,便撕破和平的假面具,把战火强加在人民头上。这在帝国主义的战争史上是不乏先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一方面疯狂地挑动战争,一方面大喊大叫:“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确保欧洲和平”,为其战争政策施放烟幕。面临着希特勒德国争霸欧洲的猖狂挑战,英、法资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全面剖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并作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著名论断。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但没有寿终正寝,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现象和新情况,使得有人认为帝国主义“垂而不死”,从而对列宁的“垂死性”论断产生了怀疑,引起了争论。列宁的上述著名论断究竟有否过时,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本文谈一点我们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布哈林指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民族自决”的口号是空想的、有害的,要实现则更是不可能的等“帝国主义经济主义”思想。列宁在指出布哈林民族理论错误的同时,也阐明了自己的民族观点,提出“民族自决”在帝国主义时代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自身是不能获得解放的,帝国主义时代依然有民族战争,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和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等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巴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往何处去?这个民族、国家和人民命运攸关的严重课题,曾经为许多志士仁人所思考、探索和回答,张澜就是其中之一,他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封建末世(虽然,它的内部业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篇页。在本质意义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①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屈辱和痛苦的过程,传统的封  相似文献   

20.
1914年夏天“一战”爆发,梁启超于当年11月出版《欧洲大战史论》,分析大战起因、讨论战争责任,并坚定认为德国必胜。从对该书内容的分析以及与同时代学人对战争结局所作预测的对比可知,导致梁启超预测错误的原因,在于他自19世纪末以来对民族帝国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深信不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视其为近代国家之完美模范的德国观。“一战”结束后,梁启超转而赞扬中国传统超越狭隘国家主义的天下观与反对军国主义的和平精神。尽管他这种转变是时代思潮影响的结果,却也证明了以军国主义为取向的近代国家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是不适于中国走出困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