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恶搞"文化的流行,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大众媒介的发展为"恶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市场需求,但同时媒介市场化也为"恶搞"文化的未来抹上了一层阴影.文章主要从媒介文化的角度研究"恶搞"文化繁荣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4.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作品经互联网传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恶搞”现象广受关注。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而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这场以“恶搞”为代表的全民狂欢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得到彰显。但同时,娱乐应有限度,“恶搞”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5.
当前影视剧泛"谍战化"是一种无视受众的形象暴力行为和间谍形象游戏,更是一种丧失艺术自律精神的泛游戏行为,间谍形象及其表演的艺术文化系统成为一种无聊的影像复制,代表着一种"娱乐至死"的狂欢意志。本文从艺术的异化、传媒的异化及审美的异化入手,深入分析泛"谍战化"现象是一种对艺术自律精神的冲击和解构,构成对现实生活超常规的欲望化表现,显示出市场过度迎合受众的消极一面,造成了艺术生产消费的价值偏离。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脱迹于古希腊的酒神祭活动及由此形成的西方民间的笑文化传统。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有四个特点:全民性、乌托邦理想与现实的暂时相融性、是笑文化的节日、是对“死亡”获得深切感受的节日。相应地,他的“狂欢化”理论也具有这些特点。他的“死亡”艺术观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英雄(神)之死、平凡的悲剧性人物之死和怪诞人物之死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恶搞是借助网络流行起来的一种大众文化.它以文字、图片、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颠覆传统,解构"正常".零度和偏离存在于交际活动的四个世界之中,恶搞以一种非理性化的方式在许多方面偏离了"四个世界".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网络恶搞已成为年轻一族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冷视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注重仪式抵抗,张扬自我;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远离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其宿命的归属只能是或趋向商业化,或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最终被收编的态势。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进行观照,"屌丝"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自有特殊的话语环境和文化归路。  相似文献   

9.
3月初,海尔公司为海尔兄弟征集新形象,在指定网站上发起“大画海尔兄弟”活动,一时间火爆异常,大量“恶搞“海尔兄弟的作品涌入网站,比如肌肉美男版,土豪版、歪脖子版、好基友版,等等。随即,活动官网开始陆续删除这些恶搞作品,  相似文献   

10.
“恶搞文化”从娱乐狂欢到解构反抗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近年来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后现代精神的反抗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本文试从审美文化视角,首先对恶搞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背景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其对话语权归属的分流作用,最后揭示其解构主义运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认为“狂欢”理论是一种普遍的世界现象。如果我们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现象时 ,就会发现在理论上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切合性 ,对现实都有一种批判精神。但它们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不同 ,在精神内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从后现代哲学视角看,“网络恶搞”不是偶然的,不会因为网民的欢呼而被每个人所接受,也不会因为网民的厌恶而消失。在今日,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网络,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恶搞”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也成为一种潮流。这实际上反映了哲学的现代性向后现代的转向。对待“网络恶搞”态度就是对待后现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庞朴发现“三”是中国文化的密码,并追溯其源头和阐释其涵义;他运用密码“三”开中国文化宝库之锁,提出 “三”即“尚中”,“尚中”即“和”之观点;他运用开了锁的中国文化宝藏反证密码“三”之存在,形成了其研究中国文化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庞朴有关中国文化密码“三”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兴起了一股"舌尖"文化的热潮,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舌尖"文化的大众性、平民化以及对精英文化的颠覆性这三个特征正符合巴赫金的大众狂欢理论。  相似文献   

15.
“立象以尽意”是商、周先民传情达意的基本途径,不仅语言采取立象尽意的言说方式,文字也呈现为由象形而象意的特征。古老汉字的“象意”符号印证了中国早期文化的“象-意”思想延伸路径,汉字元初符号无异于中国文化的“元象”符号。“中”的元象与“立中”政治实践活动密切关联标志着“中”位观念的形成,“中”位观为周代“中正”政治理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周代“中正”教化的思想核心,并凝聚为孔子“中庸”思想的主干。正是在“中”的元象召唤下,在“中正”精神传统的激励下,“中和”化成中国文化阶层的精神动力,中正勇武、温柔敦厚的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渔父”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渔父”文化主要基因源于道家《庄子》一书。“渔父”作为文化符码,包涵多重文化意义,而其要义是对心灵的关怀与探索。“渔父”文化对真朴、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对提升人生境界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渔父”文化一直处在边缘,其文化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理解。应重视对这笔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休克”一词是社会学家借“休克”这一医学名词 ,把由于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引起对人的心理的冲击与震动称为“文化休克”( culure shock)。随着来华专家人数的不断增加 ,长期专家的“文化休克”现象越来越突出 ,成为高校外事接待与管理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此 ,应该把“交流”作为帮助他们克服“文化休克”现象的核心 ,使来华长期专家在心理上逐步适应不断发展的中国社会及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公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形态,具有自身的结构形式,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公路文化具有功能直接性与相对稳定性等符号特征,挖掘公路文化的符号特征,给现代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经营、服务和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视角。公路文化的符号化与文化的公路相关性有关,实践中需认真审视公路文化符号的功能层次性与多样性,结合大众的意愿与地域及民族特色,同时要将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文明有效地结合起来,以真正实现现代公路的人文自然特色。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女神"石塑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种雕塑多以孕妇特征突出,如东山嘴出土的两件小型女神像,是中国妇女塑像的首次明确发现。本文从红山文化5500年前"女神"和孕妇崇拜开始,分析4000—5000年之间红山文化墓葬石棚山陶器刻画符号"卍"—"巫"字型甲骨文祖型的出现,研究"商朝—巫咸、汉朝—巫都、蒙...  相似文献   

20.
“山寨文化”的后现代性指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凭借传统思维和话语解释,加剧了“山寨文化”的混沌。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山寨文化”不拘于形式,对“可能性”尽情演绎,其中蕴含着隐蔽的自由精神追求。“山寨文化”在思想和实践中为实现模仿的逻辑与行为从分裂状态走向一致性而努力。这种努力在指向对现代性决裂的同时又与现代性相偎依;在喧嚣中拥有广大从众基础的同时,又刺激了人们对其的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