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本是树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  相似文献   

2.
枪手部落     
木子 《新少年》2014,(10):2-2
听说过枪手部落吗?如果感兴趣,请随我来。在茫茫林海深处,有一支苗族的部落,叫岜沙。岜沙苗寨地处贵州省从江县,那里的男子佩腰刀,扛火枪,好威武,这是获得公安机关特批的。因此岜沙寨成了“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相似文献   

3.
饱览了桂林的龙脊梯田后,我们开车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贵州从江县,这里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岜沙苗寨就座落在这里,它是贵州省政府重点保护民族村寨,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也是全球21个最神秘的原生态部落之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进入了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境内。这里是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接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居住着苗、侗、瑶、水、壮等20多个少数民族。古老的文化被崇山峻岭拥抱,每一个云雾缭绕的山峰下都隐藏着无数神秘。进入黔东南后道路变窄,原先的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变成了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中,"追孝"、"不朽"、与"继后"等观念,具有鲜明的生命本体意识。从时间的维度说,它落实了人们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从逻辑的结构看,它解决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据与个体生命的本质等问题。由于在这些观念中始终隐含着"生命的永恒"这一话题,所以其宗教性色彩又非常浓烈。  相似文献   

5.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诗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一次精神探索,也是诗人自己生命的一次艰难旅行.从对"死亡"、"承担"、"蜕变"、"沟通"等四个具有循环过程意味的关键词的思考出发,在人的寂寞与旷远的独特生命体验中,诗人完成了其对个体生命存在及其意义的认识,为中国新诗创造了丰富而深刻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红柯的第二故乡,他以"他者"的身份进入这片广袤的土地并驻留十余年。西风烈烈、黄沙滚滚、茫茫戈壁、与天相连,新疆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粒沙一天堂,皆赋予了红柯诗意和神性的感受,多民族、多宗教文化汇集于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双重效应,并以其独有的魅力感化着外来者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7.
老子特别重视"婴儿",因为婴儿自身包含了众多"道"的特性。婴儿是生命的开始,其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婴儿"是生命永恒的象征。但生命不可能只停留于"婴儿"时期,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从婴儿走向衰老、从生走向死的过程,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是生命远离道而不断地"沉沦"于世界中,成为非本真的存在,同时又超越非本真的存在,回归于"婴儿",与道为一,成为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从衣着头式、稻作文化、婚育习俗、丧葬习俗、节庆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层面、多角度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的苗族习俗进行综合的概述,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社区的更加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生物学的进步,塑造了我们对生命及其意义的理解,科学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描述性和规范性的力量,并在与法律、伦理、政治和经济的持续互动中,逐步获得了对生命解释的垄断地位。希拉·贾萨诺夫的《科学能否解释生命?》基于历史的脉络梳理,阐释科学如何在"生命"议题中获得话语权统治,反思与批判后基因时代生物学优越性的后果,呼吁人们从对"生命是什么"的探讨转向"生命是为了什么",并认为应走向科学与人文共同决策下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做中学"是杜威从其实用主义经验论哲学内在逻辑出发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探求学习理论",从做中学"实质是一种生命教育理论。"从做中学"包含着杜威的"生命整体存在论"、"经验方法"及"探求逻辑"等思想,蕴涵着深刻的生命教育价值和意义。探讨杜威生命教育思想和"从做中学"的生命教育价值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理一"不是实体,是极好致善的"表德",即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分殊"是万物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一与分殊的关系不是概念论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生命论的整体与分体的关系。理一在万物中,在人的心灵中。"理一分殊"说不只是从概念"推下来",而且是从经验"推上去",是经验与观念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人人有真、善、美的价值诉求,但最重要的是理会多样性,立足于分殊而理会理一。理一作为生命的根本法则就是仁,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只有尊重事物的差异性,从中理会一贯的道理,才能实现共同价值。朱子从生命哲学的立场,试图为人类生活建立统一的价值法则,直接讨论人类生存方式这一重大课题,并深入到心灵世界的深处,挖掘共同的生命诉求,坚持多样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态,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而实现共同价值,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妙语佳言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说,心灵才是真正的世界。从一朵花中看世界,世界是一朵花;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世界是一粒沙。就像世上本没有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华裔作家陈河的《沙捞越战事》书写了一个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战争寓言,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生于加拿大的华裔士兵周天化被英军投放到沙捞越丛林执行特工任务的传奇经历。作品围绕着华裔周天化这个人物塑造了两位截然相反的"异族"女性形象,一位是美丽温柔、能歌善舞的日本歌伎藤原香子,另一位则是与藤原香子判然不同的依班族少女猜兰。猜兰在沙捞越的丛林中长大,她身上有着丛林人的野性、单纯而又勇敢的特质。作为男性对女性的想象,陈河在《沙捞越战事》中刻画的这两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在周天化的生命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美好品格的赞美,对真挚婚恋情感的向往以及对纯美人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2017年6月5日,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多国以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干涉他国内部事务、破坏地区稳定等为由,切断了与卡塔尔的外交关系,卡塔尔一时之间陷入地区孤立。用承认理论来分析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为理解卡塔尔与沙特之间冲突的深层原因提供一种有益的视角。从卡塔尔一方来看,其出于身份转变的需要而展开的对于"薄的承认"与"厚的承认"的追求行为,破坏了与沙特之间原本稳定的"例行公事"的承认关系,导致卡、沙之间出现承认危机。而从沙特的角度来看,为了恢复此前其与卡塔尔之间的承认关系,遂针对后者开展了承认斗争,卡塔尔断交事件由此爆发。卡塔尔断交事件只是卡塔尔与沙特之间承认斗争互动的一部分,将其置于卡、沙之间承认斗争的整个互动链条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产生根源及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生命"是沈从文创作与思想的核心范畴。他所说的"生命"一方面是指主体在"浑然一体"状态中感受到的"透明烛照"、空灵自由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又指主体在这种状态获得的对于宇宙、人生意义的觉悟,最后还指主体追求"爱"、"美"、"神"等高级精神需要的超越性本能,即沈从文所说的"乡下人"本性。根据"乡下人"本性的实现程度,"生命"区分为完全生命形式和不完全生命形式两种。沈从文认为,不完全的生命形式是滋生社会黑暗腐败的心理基础,只有铲除这种不健康的生命形式重新激发生命对"超越"的追求,社会政治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沈从文的"生命观"是一种建立新道德、新价值的尝试。他欲建立起一套顺应人的健康本性的,而非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演绎出来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构建了一个以宝、黛为主所开展的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在此意义世界中,展现了"痴情"的生命境界.小说在此深化了"痴情"的意涵,此中,从"情"出发的执迷、物我混融,进至忘我的生命境界,是小说刻意凸显的一个为世人所不解的意义世界.而此"痴情"的生命样态,终究要面对执迷对象物的归于幻灭,因此,从"痴情"而至"感伤"的生命情怀,便是必然的生命样态的发展.此种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它是单以对象物的"审美性"的"兴发"与"感通"来作为全心挹注投入的重心.<红楼梦>作为一部女性文化的构建文本,它初步确立了一个大致的蓝图.我们在此文本中,也可就其中的代表人物身上,看到了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中的生命样态.此"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也可说是最具表征性的生命特色.  相似文献   

17.
健全的生命状态既是"自我"的个体彰显,亦是"我们"的社会凝聚,它是个体均衡发展且创造社会价值的身心历程。生命从身体运动以及欲望之中呈现为各种表象进而发展到语言获取,生命健全的表达与引发的双重内涵便得以发显,此为健全生命内蕴在道德哲学层面的意义建构路径;健全的生命不仅表现为语言的获取,还应上升为互为主体的社会层面,透过相互交谈并共同建构有意义的生命,此为健全生命与道德哲学的共同建构路径;意义建构与共同建构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只是一种"建构的实在",健全的生命亦需要进行道德哲学的解构,对自然这种"实在本身"开放藉此进入生命本身的发展过程,个体才能在健全的生命历程中彰显出自由的人生向度和自身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死火》不是从单一的"生命"的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这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对生命存在本质的独特发现,明显地注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可以说,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想象与发现。《雪》确实是一个仅属于鲁迅的"新颖的形象",而且包含着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独特把握与想象。《腊叶》是最具鲁迅个人性的一个文本,他所感到的,是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生命("木叶")的同构与融合。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反过来死之绚斓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这同样属于鲁迅对生命本质的一个独特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之传统始于先秦时期对人性的探讨,这一时期人本主义光辉是"人是目的"这一生命伦理原则的第一次集中展现。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社会治理的重心从秩序追求转向效用追求,人类伦理精神之光整体黯淡下去,呈现出一种"弥散性"的价值生态。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传统在近代遭遇的挫折是人类道德形态演进历史的"快放",从重视生命伦理到陷入生命价值虚无之中,"变"与"常"之间的张力展示了中国近现代伦理学的形态演进过程,在这一由"濒死"到"重生"的蜕变中,儒家生命伦理学开始重新寻求价值重建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道德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都源于生命,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关爱生命,引领学生在对道德的追寻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生命。然而,高校德育中的生命缺失与高校学子由于对生命认识的无知而产生的生命困顿现状,使得生命道德教育成为迫切需要。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理念,在内容结构上包含如何对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如何符合生命需要两个层面。追根溯源,则需要确立道德意义世界,终极价值关怀与意义指向方能担当起为现代人"安身立命"提供信念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