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提出的科学构想。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香港、澳门相继顺利回归祖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也出现了喜人的变化。“一国两制”不仅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的伟大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晶晶 《现代妇女》2010,(10):44-46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所要经历的几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由“五形态理论”及作为其补充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三形态理论”这样相辅相成的两部分构成的。“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要经历的历史时期作出的总体概括,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则是具体而复杂的,需要把“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具体化、民族化,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我国政治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使之真正体现中国的时代特色。本文就“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主题,从几个方面提出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新疆迎来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大机遇新时期,通过从“新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现状”、“新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和“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举措”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正确把握新疆社会意识形态变化发展,加强和推进新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对于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具有全局性深远性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智春 《现代交际》2023,(5):17-26+121-122
“品格叙事”是关于个人或集体的品格“是什么”以及“如何形成”的话语表述,从“品格叙事”建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动态演进的历史谱系具有深刻的理论正当性和历史合理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秉性,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绘就具有历史性飞跃的宏观理论图景,锻造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历时性理论品格,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增添全新叙事,也孕育出“三个自觉”的生发机理,即贯彻理论指导的“本体自觉”、坚持理论立场的“价值自觉”、践行理论指向的“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6.
张正兴 《现代妇女》2014,(10):73-74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并不是主观臆造的,在思想理论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及其他国家、民族的和谐社会思想,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肯定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反思,对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矛盾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赵中秋 《现代交际》2011,(8):115-115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全会还提出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学习和缅怀艾思奇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党的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其目的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施实启自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以来,一个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正在形成。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进一步开拓我们通向现代...  相似文献   

9.
吴苇  刘红梅 《现代交际》2023,(3):36-43+122
在“两个结合”的新视角下,对儒家生态哲学中蕴藏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及“协和万邦”等生态理念进行梳理归纳,可从自然观、民生观与全球观三个方面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儒家生态哲学的融合创新。这样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和建设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了科学、系统的阐述,特别是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即“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  相似文献   

11.
刘星 《职业时空》2008,4(3):80-8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展深化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安全发展观是针对目前中国社会所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而提出的。安全问题引发了中国社会对安全活动的广泛的道德讨论与党和政府对“安全伦理”的关注。胡锦涛曾指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下简称“三个不能”。)其中关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和发展“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生命安全”问题,既是一个关于社会发展的“安全伦理”命题,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安全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各高校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硕士生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本文从导师、学生、培养机制三个方面分析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培养问题的原因。再次,从导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培养模式调整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生态环境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顺时而生。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生态理论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内容,探讨其当代价值,并就我国生态发展问题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徐丙祥 《现代交际》2010,(4):116-120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理论,三者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程,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继续推进-5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繁荣。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一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对宗教理论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宗教观之间的继承、发展、创新与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性。本文将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之历史渊源、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容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求明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进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介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仍是自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继续共存局面。随着资本主义自身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得以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理论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资本主义还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发展空间下,正面临着新的理论与实践上双重挑战。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壮大却给世界一个掷地有声的宣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理论在现今全球化浪潮中其仍是科学的,也将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得到全面验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学界、政界、舆论界,一谈到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几乎都会提到“左右之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纷繁复杂,“左”和“右”也被视为最主要的两大阵营。因此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分歧和对立.也通常被看成“左右之争”。但是,从政治学理论看,用“左”和“右”的概念来解读中国社会的思想分歧,事实上背离了“左”和“右”这两个政治概念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冯麒颖 《现代妇女》2014,(12):I0106-I0106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不断被民族化并且用于指导中国革命。李大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琢同志所著《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一书,是由他主持完成并引起各方关注的国家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诸多专著性成果中的一部主要终期成果。如果说已出版的其它两部专著(《国外发展理论研究》、《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侧重于在评价国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建设的话,那么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俄国这个中转站转口而来。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欧的俄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解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其特点之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工成通俗的“原理”形式。而当文化上更为落后的中国“学生”以俄为师的时候,鉴于俄国人这种“原理”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易学易懂,便将之全盘继承过来。俄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思维,以致我们在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