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颖  刘幸娟  祝敏 《现代交际》2012,(10):191+190
根据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缺乏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建议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我建构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了自我建构的理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在台湾学者对台湾人群研究的基础上假设:当代中国大陆大学生群体应当同时具有两种自我建构的特色;独立自我建构可以通过自尊获得主观幸福感;相依自我建构可以通过相融和谐获得主观幸福感。以24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建构量表》、《自尊量表》、《相融和谐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相依自我与独立自我并存,相依自我显著高于独立自我;路径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独立自我可以通过自尊而获得其主观幸福感,相依自我则以与他人的相融和谐为其主观幸福感来源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山东省范围内取样,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山东地方常模相比较,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因素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与同龄青年相比,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追求幸福是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重要目标。已有主观幸福感研究多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主客观因素考察,尚缺乏传播学视域中关于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阐释框架和理论资源。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质化研究方法,考察了大众传播的媒介使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使用通过三种路径影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通过媒介内容(信息)的主动使用与满足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媒介作为中介变量能使大学生构建更广阔的主观现实,通过参照系对比和后续行为,进而与主观幸福感发生勾连;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如“地方认同”、“国家认同”等象征性资源整合社会凝聚力,大学生的“认同”感知的变化会隐性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男生,城镇学生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农村生源学生。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衡量大学生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探究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提出科学的教育对策,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视角下,阐述了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必要性。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的幸福感和幸福观,提出了从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提升幸福感,加强对幸福感的重视,及营造适合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让大学生懂得上进,学会进行自我调节,共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教育不公平感与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裕 《当代青年研究》2008,(3):35-39,17
为探讨大学生教育不公平感与幸福感的现状及关系.本文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不公平感程度偏高.而主观幸福感程度偏低;大学生的教育不公平感在性别、年级、专业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教育不公平感与其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教育不公平感高的大学生其生活满意度更低.体验到更少的积极情感和更多的消极情感;教育不公平感能够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考察了439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害羞的基本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整体不高,女大学生的积极情绪要明显高于男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要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害羞程度高于城市大学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害羞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且害羞的行为层面、认知层面和情绪层面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湖南、广东、北京、辽宁五省市共抽取六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824名,使用问卷法,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研究,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始源,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归纳总结了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问卷量表,并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综述,最后提出国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不足,并争对研究不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针对中国大学生中的美剧观看现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央财经大学的372名大学生进行调研,以研究调查大学生观看美剧的现状及其心理状态。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美剧观看的经历,观看美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美剧的某些偏好和观看习惯与主观幸福感、一些精神症状指标具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董蓓 《职业》2015,(9):71-73
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相关文献,在主观幸福感概述的基础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测量工具以及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对影响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并根据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劳动能力差的弱势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其社会保护现状成为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因此,建立弱势保护机制。在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能力的关注,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其顺利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5.
潘杰宁 《现代妇女》2013,(10):97-98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而本文从心理健康大课题下选取其中的主观幸福感来探讨,以寻求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采用Ologit回归分析青年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观阶层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青年人群其幸福感越高;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整体上对青年人群幸福感的影响有限;主观阶层和对未来阶层流动的期许对青年群体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而青年群体对自身过去阶层流动的感知对其幸福感无显著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对青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婚姻续存状态下的青年人的幸福感影响更大,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对婚姻非续存状态下的青年人的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职业发展状态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基于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人才培养技术含量要求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分析研究,意在明确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建议性措施,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现阶段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包括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学生的留守经历、学生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几方面,需要通过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完善资助引导体系、注重社会支持系统的全面构建、提升认同教育力度,达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山东省范围内取样(N=1230),对当前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目前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性别、年龄、收入、职业、婚姻状况对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还就如何提高城市青年的主观生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中采用文献综合法,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方法,阐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测量方法、文献综合法、比较研究法、统计法等;指出了主观幸福感与个性人格因素等内部因素以及年龄、性别文化、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幸福指数是6.32±1.232,幸福感整体而言较高。并且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期,他们的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心情、生活甚至未来。最近几年,许多心理学者提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笔者以人格大五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人格要素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并通过对于其人格性质的不足给予建议,预防不幸福感的到来,在这个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身的幸福感,利于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平稳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