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2.
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组报道,也就有了这篇"也说玩官"。这句话是:官员自律至少要三戒--戒贪,戒色,还要戒玩。一位老干部说的。这组报道是:不能以红色旅游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新华网上发的。这个戒玩,当然是指戒公款之玩。其实,此戒本属当今官员自律的题内之义。不知什么原因,不少官员似乎没有想到此戒,以至公款游玩之风屡禁不止,甚至还扛着红色的名义出游。所谓"玩官",是特指用公款外出游山玩水的官员,或者用别人之钱外出游山玩水的官员。也许是"人之性,本好玩",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眼下玩官似乎有点挺流行的,这个面到底有多大,恐怕没有人能说得上来,但说这个面不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说,官员动用公款旅游,已经成了官场的一个痼疾。既有顽症,就得针砭,非治不可。尽管玩官不同贪官、赌官、色官,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病官",且与那个先进性格格不入,也甚有必要来几句点评。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以"长寿"为主题的对联甚多,其中不乏佳作珍品,读起来颇有趣味。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香风善圣人清。这副对联提出了长寿之道的最重要一环,那就是崇高的道德修养能使人历久不衰。人言"立身为人,生命长存",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4.
同音妙联     
《老友》2003,(1)
有一副极妙同音对联,联曰: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这副对联不仅有着同音(谐音)之趣,而且  相似文献   

5.
“说百姓话,办百姓事,以群众为天,手牵百姓;听居民言.排居民忧.以居民为本,心系居民。”这是挂在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九社区社会法庭大门上的对联,语言朴素、感情真诚。刚从社会法庭调解完房产继承权分歧出来的职工王大庆.手指对联说:“看着这两行字就让人感觉亲切.无形中对法庭有一种自然的信任感。”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7,(9)
一家饭店有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斟两壶酒来。那次晚饭后看到这副对联,我心中长期淤积的郁闷瞬间烟消云散。我们常常感慨自己活得很苦,过得很累,因为眼睛总是紧紧盯着上面,常常以物质的丰足、  相似文献   

7.
在群芳争妍的联苑里,花鸟或花木对联以其独特的诗情画意,让人读之,顿生“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之感。“听鸟说甚;问花笑谁。”这是题在昆明市西山华亭里的一副花鸟对联。  相似文献   

8.
正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妙处就在"半称心"这个"半"字上。李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今年刚从岗位上退休。一直公务缠身的他自认为会享受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没过几个月,原来经常高朋满座的家,变得安静下来,空闲时间是多了,可价值感却少了,他开始闷闷不乐。如果李先生能早些看到这副对联,或许能  相似文献   

9.
谢冰心老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藏书甚丰,字画条幅无数。一些悬挂的书联,从小就给冰心心灵和艺术上以熏陶。晚年她连续写了几篇短文,谈论对其中一些对联的体会。在福州老家她祖父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副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弗有为。冰心记得她的祖父曾这样向她解释这副对联:“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朴素一点,也应当‘知足’;而在对追求知识学问和修心养性上,就应当勇往直前去做;而对于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应当坚决不做。”这些话对冰心影响很大,她说:“我喜爱这两句有骨气的话,以后有人请我题字的时候,我就常常写下这副对子。”冰…  相似文献   

10.
正对联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因其贴近生活,取材丰富,文采飞扬,历来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在中国浩翰的联海中,反腐倡廉的佳联也是不胜枚举。明代弘治年间,官场行贿求官之风盛行,百姓怨声载道,深恶痛绝。吏部尚书王恕,为告诫内外官吏并警示自己为官清廉,任人唯贤,曾题联悬于吏部大  相似文献   

11.
妙联妙解     
杨永建 《山西老年》2012,(12):42-42
相传有一年春节,清朝的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悄悄地出宫微服私访。当他路过一个村镇时,见一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乾隆上前一看,不禁勃然大怒,对随从说:"传这家主人出来,问他为何敢如此放肆。"原来,这户人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2.
文慧 《老友》2014,(3):57-57
正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城里有一位爱国老人叫灵谷。他擅长写楹联,但是不轻易为人撰写。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政权。此时,伪警察厅长申省三亲自上门请灵谷老人为汪精卫写贺联。灵谷先生略微思索,挥笔写了12个字:昔有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申省三接过对联非常高兴,称赞对联写得好,说汪精卫有德有才。一些爱国志士和文人不相信灵谷老人会为汪精卫歌功颂德,都在捉摸其中的秘密。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一文人惊呼:"这是反联,妙极!"原来,灵谷老人是用谐音法巧骂汪精卫,上联"盖世"谐音"该死",下联"罕见"谐音"汉奸"。灵谷老人撰联的真实意  相似文献   

13.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百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14.
孟姜女庙堂大门两侧,有一副难倒了无数游客的对联,有人想了几天,仍如坠五里雾中;有人试图在对联中加上标点或试断读其句,也解读不了,只好望联“兴叹“。这副对联上下联全文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有道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有些游客终于解读了这副对联。他们利用“一字双音“、“同音假借“,就能流畅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勋官不是给予特定人,而是以一般百姓为对象而赐予的官位.在唐朝成立过程中,"杂用隋制"的勋官开始赐予给许多百姓.虽然难以认清全部规模,太宗贞观年间勋官人数已经达到十万以上,在玄宗时期至少150万人以上.勋官的大量赐予具有两种意义.勋官把多数百姓作为赐予对象,并且从可以享受赎刑上的特权和役制上优待的特点,就会联系到汉代的民爵传统.但是,在唐代国家赐予勋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动员人民的劳动力,并且这种功能却强调了勋官的官的特性.可以说勋官是半官半爵的存在.唐代对人民支配的特性,通过具有这种二重性的勋官,可以有效地支配人民,从这一点上,就能找到其特性.  相似文献   

16.
请进     
宋朝时,有一位好客的富翁,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两边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3个字":话不老",下联也是3个字:"镜中人",横批还是3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自幼工诗文,写对联自然是一位高手。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他的一位挚友王朴山同学毕业后将东渡日本留学。临别,周恩来送这样一副对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寥寥八字,颇有气魄,表达青年人以振兴祖国、抗御外侮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8.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不过是使对联"推而用之楹柱"从而获得"楹联"之称的媒介而已。  相似文献   

19.
正以烹调为主要内容的对联,经人们巧妙构思,精心"烹饪"后,竟也变得有滋有味。从前,北京郊区有一饭馆张联一副,构思巧妙,读来滋味俱全:"烹调五味供甘者;掇拾群芳补太和。"这副烹调联很有名,甘者指美味佳肴;太和指人体元气。短短14个字阐述了:烹调理论——五味调和,烹调选料——掇拾群芳,烹调效果——补太和。言简意赅,表现力极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是清代京城一小酒馆的对联。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京城偏僻小巷里看到一家  相似文献   

20.
故事斋     
郑板桥"一"字救贫一天,郑板桥上街剃头,来到"郭记剃头铺",他见到镜子两旁新贴了一副对联:"照人同照己;修面须修身。"郑板桥对这副含意深刻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