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7月6日,“公共关系与国家形象”主题报告会暨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相似文献   

2.
“一X”类与“X来”类时间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这两组时间副词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时间系统时相、时制、时态三元结构理论,从句法分布和搭配选择、语义特征和表义倾向等角度对这两组时间副词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余玮 《中华魂》2012,(22):18-20
雷锋同志:你好!虽然我俩不曾谋面,也没有机会一起喝茶聊天,但是我对你十分熟悉,始终感觉你就生活在我身边,生活在我们这个集体。近年来,我从南到北跋涉着,一次次探寻你的人生履痕,探访你平凡而伟大的世界。望城简家塘,我在倾听你的故乡亲友讲述有关庚伢子的年少往事;在荷叶坝,  相似文献   

4.
本土日常经验之中充斥着多样化的"快生早死"社会现象。在承接佩恩有关"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撇清心理学相关假设,从社会结构视角出发,结合本土社会中的日常经验重塑"快生早死"行动表达。在社会结构视角中,"快生早死"行动逻辑的主体是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底端人群。他们的"快生早死"行动实践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均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短视化的特征尽显于当下和以后的时间层面、形式和内容、手段和效用等方面。在类型方面,"快生早死"行动逻辑表现出物质贫乏下的"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和惯性作用下的"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在社会影响方面,"快生早死"行动的出现是社会结构不平等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不平等的起点,它制造了现实中的社会不平等,扩大了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而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个体人生进程的社会不平等强化、代际传递中的劣势累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人生至境是人对理想生活处境的终极性描绘,也是先哲们求解人生问题的重要体现。作为中西文明的重要思想者,亚里士多德与庄子都对此给予了丰富的阐释。立足跨文化的比较视域,两位先哲的人生至境可相应地从5大维度进行比照:样态形式——“闲暇”与“逍遥”;通达途径——“沉思”与“坐忘”;价值旨趣——“至乐”与“无用之用”;理智角色——“崇智”与“去智”以及人格形象——“完人”与“至人”。虽然亚里士多德与庄子均将人生至境指向了内在精神性的自由之境,但在5个维度上都既有相通性又有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文化于始源点上的汇通与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