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知层面、职业认知层面、群体认知层面和心理认知层面等方面的考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弱势心态受自身条件的不足与城市农村候鸟特性的影响,表现出在文化上、职业上的不满足,在群体比较中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的特点。要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弱势心态,就必须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有目共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诱惑使得中国的新老两代农民工从农村流入城市,2008年1月1日的《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让社会看到了改善农民工权利状况的希望,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保护尤其是作为一名劳动者的权利保护的现状依然不如人意,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每年岁末对于农民工权益的突击性保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包括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社会问题纳入法治框架内、通过探析新生代农民工权利阙如问题及原因进而发现从制度层面进行解决才是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今,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体面劳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的研究,找出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供给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参与率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运用Probit和IV Probit模型考察家庭结构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参与存在负效应。从性别看,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参与受家庭结构影响的程度大于男性。因此,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特征差异,配套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市场劳动,是解决"民工荒"与"就业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城市社会组织及政治的互动与认同,这种互动与认同以信任为基础。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由于当前社会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偏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困境。因此只有通过修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信任、增进其组织信任、重构政治信任方能构建起积极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相关的研究也成为社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却由于制度和非制度等综合因素的限制,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社会。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研究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工作在城市,城市公共事务的决策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公共事务是他们的一项正当性权利。然而,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公共决策模式,为破解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缺位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吴伟东 《城市观察》2015,35(1):155-165
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影响因素,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次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本的理论视角,利用上海、深圳和天津等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模型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因素,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受教育程度、职务岗位的重要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劳动合同签订和劳动力资源的供不应求均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而单位工龄和工作更换次数则存在"倒U型"的影响效应。劳动关系的经济社会结构、劳资双方的资源依赖以及关系的稳定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要想使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真正实现市民化,扎根落户于城市社会中,除了改革现有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各种制度之外,还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教育,通过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多方力量合作,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健康地完成从“农”到“非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打工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经济目的,开阔眼界、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促进个人成长等构成其打工的多重动机,对打工和工作的意义认识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运用叙事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剖析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对打工和工作的差异性叙事发现,其对打工、工作的叙述和理解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相吻合,这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新生代农民工关于劳动及其意义的契机。从打工向工作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劳动性质、货币收入的变化,同时意味着人格尊严、职业发展和家庭完整。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观念、要求转型的积极主动性成为他们实现转型的重要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因其鲜明的"身份标签"与不断增强的政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受到党、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通过对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中制度、利益、权威认同普遍偏低。低收入、低待遇从根本上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严格的户籍制度局限与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政府行为失范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欠缺也对其政治认同具有深刻影响。为此,我们要切实做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利益,增强其利益认同;消除不合理制度,提高其制度认同感;转变政府职能和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治权威认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能力,使其更好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2.
高娟 《现代交际》2013,(10):10-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推进,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之间发生了代际交替,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到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层。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的各种政策、制度以及他们自身素质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因此,分析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说法,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大致可勾画出新生代农民工所谓“四高”、“一低”、“一薄弱”的社会印象和群体特征。相对其他群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对于农民身份认同相对减弱,城市社区认同较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的研究应该区分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与社会特征,并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对其定义和特征把握要注意从与周围群体和代际关系中共同考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诉求,无疑是未来十年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然而,当前的情况是,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想留在城市,但因为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问题无法在城市安居。新生代农民工该如何融入城市?城市又应该为他们创造什么样的环境?(11月8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走入了城市。本文探讨了赣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分析了赣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提出了解决和遏制赣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却又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他们"市民化"的过程中,媒介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本文以四平市区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样本,全面调查了融媒体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情况,分析了提升其媒介素养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是我国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由于现存的制度性排斥、自身素质低和特定年龄段思想心理不成熟,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滞后,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要从整体上解决这些思想心理问题,需要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和发展权,探索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山东省范围内取样(N=1230),对当前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目前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性别、年龄、收入、职业、婚姻状况对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还就如何提高城市青年的主观生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问题范式是支撑既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主导范式.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常常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在研究。本文基于对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之历程的阅读、理解和阐释,从社会认同角度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方式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并非一个问题群体所能简单概括.需要细致、冷静地观察与追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应摆脱结构化的问题范式,走向一种过程性的理解范式。本研究认为,群体资格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新的可能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重点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确定研究数据为无锡市具有产业代表性,分为随机抽样与非随机配额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所获得的有效样本。通过Binary Logistic分析方法得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留城意愿主要和受教育程度、来无锡市的年份、在无锡市的朋友有密切的关系。并针对三个重要留城因素,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