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马,与龙一样,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动物之一。所不同的是,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而龙仅仅是一个传说。所以,在一定情况下,马就成了龙的化身。《说文解字》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就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玉龙三太子,他因从小被娇惯成性,纵火烧了龙宫夜明珠,被其父敖闰告了个忤逆不道的大罪,被玉帝吊在空中,判了个"死无赦"。大悲大慈的观世音菩萨  相似文献   

2.
马为十二生肖之一,又为"六畜"之一,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少都与"马"有关。 八卦起源与"龙马" 解读《周易》生成的版本之一是"龙马负图"。《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龙马负图,洛水神龟负书,伏羲看到后萌生灵感,效法创造,于是闪射出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八卦",龙马与八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龙马即地马;故《周易》乾卦以"龙"为喻象,坤卦以"马"为喻象。干宝释曰:"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爻,坤以马象";《春秋说题辞》曰:"地精为马"。《周礼·夏官·廋人》曰:"马八尺以上为龙",总之,天上的龙对应着地下的马。随之,由龙马负图,又演绎出了"龙马精神"——一种奋发向上、奔腾不息、一日千里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3.
《卧虎藏龙》《英雄》《投名状》《武士》《十面埋伏》《夜宴》《三枪拍案惊奇》《赤壁》……细数近几年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他们都有一批相同的演员,演员很特殊,不是人,是马,确切地说,是孙文瑞的马。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写马     
万志远 《社区》2014,(23):9-9
《聊斋》故事,用马的地方颇多。古代,马就如今天的奥迪、奔驰,既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我无法统计蒲氏在《聊斋》故事里共使用了多少匹名马良驹。而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匹马。一是《考城隍》里的白颠马;二是能记得前世“三生”的刘孝廉,第一世身化为马;三是蒲氏精心刻画的《画马》。  相似文献   

5.
喻佳 《成才与就业》2009,(18):46-48
他传承裘(盛荣)派唱腔艺术,造诣深厚,至今出演过《白良关》《捉放曹》《打龙袍》《赤桑镇》《锁五龙》《龙凤呈祥》等四十多出戏。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考察龙文化的时候,发现了龙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元件——马文化。汉代王充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论衡·龙虚》)。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画龙虽非马头,而那颈领上所飘动的马鬣却是显而易见的,它渲染了龙的英雄气。且龙那昂首向前的样子,仍存留着马腾跃飞进的态势。古人也常称马为龙,如: 《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相似文献   

7.
无名氏的《红魔》与《龙窟》展现出1907年8月韩国的"义兵运动"。《红魔》描写溃败的义兵在李范仪家避难的情景,《龙窟》描写李范懋60岁大寿聚宴的情景,是韩国抗日"义兵运动"的生动写照。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恢弘壮阔的场面描写、充满诗意的叙述语言,成为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周家寨汉简日书《五龙》所见文字内容系改编自一幅“五龙”图像。根据《五龙》罗列干支与龙身体部位的对应规律,可复原出“五龙”图像。由复原所得龙图形象,继而可确认《五龙》所见龙身体部位各词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9.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一大成功的标志。"二马译本"即指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作为最早的《圣经》中文全译本,"二马译本"不仅对促进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给后世新教徒从事《圣经》中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0.
晚清民国时期,"龙学"大兴。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均蜚声学界。而刘咸炘《文心雕龙阐说》一书由于生前未曾刊行,不为学界所知。随着《推十书》的刊布,《文心雕龙阐说》的价值亟待发掘。刘咸炘运用札记的形式,对《文心雕龙》50篇予以评点,颇多创见。然千虑一失,亦偶有失误。  相似文献   

11.
《雪山飞狐》在内容上表现了人性的自私,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让多人叙述同一件事的方法,在结尾设置了悬念,这些都是受到《竹林中》的影响。但《竹林中》是表现死亡的小说,而《雪山飞狐》则把死亡、爱情和战争融为一体;《竹林中》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而《雪山飞狐》则把全知视角叙述和有限视角叙述相结合。芥川龙之介受自己独特的人生观的影响,用小说来表现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而金庸则用小说来表现自己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2.
非子因善养马而被封邑于“秦”并续赢氏祀,开始“秦赢”时代。但早期秦人如何养马,有着怎样的养马实践和认识,史载语焉不详。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日书》之《马襟篇》,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早期秦人的养马观及其经验累积。《马襟篇》所展现的秦人“善息马”实绩,实际是以西汉水——渭河牛头河流域一个特殊的区域为地缘背景,早期秦人的“息马”传统和文化在时代上一定是跨越了非子邑秦之前的赢姓和其之后的秦赢时期,直至秦人翻越陇坂,跃马东向,图举霸业。从《马襟篇》文献可以探究非子封于秦亭的必然因素:早期秦人通过代代努力实践与探索,掌握了养好马的基本规律,为其最终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社会和物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燧家族在中唐德宗朝煊赫一时。随着马燧的殁亡,其子孙难守家业,三世即离析衰败。通过史传、墓志等材料,可大致窥见马燧家族由盛而衰的这一过程。韩愈早年衔恩于马燧,又与燧子畅友善,集中多篇文章可见韩愈与马氏三世之交谊。除了《猫相乳》、《殿中少监马君墓志》一类纪实文字外,元和元年所作的《城南联句》也寄寓了韩愈对马氏家族极盛而衰的叹惋。韩愈这些作品的命意,可以借助马氏三世行实之梳理予以进一步体认。  相似文献   

14.
李跃 《北京纪事》2009,(4):69-70
我不知道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塑造的"马猴儿"是不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反正形象挺真实的。在当时部队大院里,颇有一批类似"马猴儿"这样的军人子女。他们的父辈军阶并不高。因此,在等级较严的部队大院里,"马猴儿"们的地位也同样不高。在比他们父辈军阶高的人家的孩子眼中,他们就是"小孩儿",像《阳光》中米兰叫"马猴儿"那样。  相似文献   

15.
咪拉 《北京纪事》2013,(8):48-49
孟宪腾,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工铜锤花脸。2001年至2007年在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学校学习。2007年至2009年在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学习。2009年至2011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师从赵晶璇、王文祉、杨振钢等。演出剧目有《大回朝》《刺王僚))《赤桑镇》《白良关》《白蛇传》《断密涧》《战濮阳》《锁五龙》《遇皇后·打龙袍》《坐寨·盗马》《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天霸拜山》《霸王别姬》等。2002年获第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相似文献   

16.
《孙强玉篇》,唐孙强修订。宋陈彭年等人《大广益会玉篇》之后逐渐亡佚。今从金人书中发现,辑校成书,共30卷,545部,22872个条目。《韵》,辽人佚名撰。原为韵书,今仅存辽行均《龙龛》和金邢准《新修篇海》的注文中。辑录23547个条目,比孙书规模还大。《小学钩沉三编》,有65种书目、两万多条目为《小学钩沉》和《小学钩沉续编》所没有,《史籀篇》、《姓苑》、顾野王《玉篇》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7.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为公孙龙正名——《白马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白马论》之中心论题“白马非马”的本意 ,既非“白马不是马”,亦非“白马不等于马”,而是“‘白马’不是‘马’”,它是一个表征名与名之间关系的符号学命题。在《白马论》中 ,公孙龙通过肯定名与指称对象的对应关系 ,揭举了作为词项符号的名的确定性以及名与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并严格区分了名的提及与使用。因此 ,从《白马论》的思想意蕴来看 ,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名与名之间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19.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文化的结晶。在《玛纳斯》的形成中,柯尔克孜民族古老的文化注入到这部史诗之河中,成为《玛纳斯》的有机组成部分。史诗《玛纳斯》包容了柯尔克孜族古代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蕴藏着古老丰富的马文化。  相似文献   

20.
《龙的传人》这首台湾校园歌曲,之所以流传深广,是因为它歌唱了古老的中国和炎黄的子孙,歌唱了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抒发了台湾人民渴望早日回归祖国的真切的感情。 “龙”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是雄健、刚劲而神秘的,它是神奇和吉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标志。然而,“龙”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出自远古的图腾艺术。闻一多曾在《伏羲考》中指出:“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成的;它以蛇的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