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伶的名作《酒德颂》真实地袒露了其内心世界,是他的一封自白书。本文从《酒德颂》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发的情感两方面来还原刘伶以酒为务、遗落世事、睥睨礼法之士的狂狷性格,并以《酒德颂》为窗口探究魏晋之际酒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文章家常以庄,列并称,今传《列子》虽或出于晋人张湛的搜集整理,然其文章之美已是世人所公认的了。钱钟书以为:“使《列子》果张湛所伪撰,不足以贬《列子》,只足以尊张湛。魏晋唯阮籍《大人先生论》与刘伶《酒德颂》,小有庄生风致,外此无闻焉尔。能赝作《列子》者,其手笔驾曹、徐而超嵇、陆,论文于建安、义熙之间,得不以斯人为巨擘哉?”他从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尚和思想在《庄子》中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强调"阴阳之和"、"天人之和"、"心之和"、"道之和"以及"德之和"等,它们都与"道"密切相关。其中,"道之和"与"德之和"是《庄子》尚和思想的核心,是对《庄子》道论的补充和阐发。把握尚和思想对于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道论都是极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正>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是《庄子·天下篇》对庄子学说的基本估价,也可以看作《庄子》其书风格和庄子其人性格的简要概括。《庄子》书中,庄子本人形象出现在一定情节或故事中凡25次,大多见于外杂篇。所记庄子言行,有的也许是真实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所编造。其目的在假借庄子之口以表达某种思想观点。因此,庄子的形象,大多带有寓言性质。和《庄子》中的老子、孔子形象一样,都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产物。其中所反映的思想皆属庄周学派,然而形象的客观意义却往超出作者的主观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梳理和分析庄子后学所作的《庄子》外杂篇的文本资料,便能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庄子》外杂篇之"德"论。它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其一是"德"和"道"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德"的本质意蕴;其三是"德"的现实演变。从这三个层面来看,庄子后学所论之"德"即道德,明显不同于儒家意义上的道德,前者强调同一于生命本性,后者强调合一于人伦规范。毫无疑问,明辨庄子后学所论之"德",不但有助于准确理解《庄子》外杂篇的道德哲学思想,而且也有益于深刻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  相似文献   

6.
《庄子》里有许多比较鲜明的士人形象,其代表性的形象是孔丘与老聃,此外,还有自我形象——庄周和惠子诗人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寓多种性格于一身,又在一身中把多种性格合理地统一起来。《庄子》士人形象的成因大致有四个方面:《庄子》士人形象的产生根因于时代。时代思想和时代文化思潮成为《庄子》的士人形象的根因;《庄子》的形象是汉语发展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庄子》的士人形象也是文学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竹林七贤与<文选>之关系可从两方面看之:一是<文选>辑录的七贤作品;二是其他作家与七贤有关之作品.两者相较,以前者为重,前者又以嵇阮之作为重.前人对嵇阮之作论之甚众,此文以<文选>选文之角度讨论竹林七贤及其作品,<文选>对七贤作品的辑录自有其标准,大抵重阮诗重嵇文,而刘伶<酒德颂>的入选值得思考.同时,<文选>里尚有其他有关竹林七贤的作品,对这些作品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8.
对于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庄子》一书中的形象,学界历来有不少看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道家学派通过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批判、改造或是直接转换其身份而达到弘扬道家思想的目的。而《庄子》一书本身并非一人一时之作,故其中的孔子形象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一般认为《内篇》大抵属于庄子本人之思想,故本篇论文专就《内篇》中的孔子形象进行分析,从中探析庄子借用孔子形象的本意及其对孔子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经典《庄子》曾远播日本,并形成跨领域、多形式的《庄子》诠释传统,近世通俗文学作品《田舍庄子》即是其代表之一。《田舍庄子》无论在思想主旨还是在文学表现方法上,都以《庄子》思想为基础,由此展开其对《庄子》的独特解说。作者佚斋樗山从"造化"这一概念入手来把握《庄子》,将其主旨理解为"任造化"而"安职分",并以此为核心阐发了"至乐"的快乐观和"无心而自然应之"的技艺观。这些解说大体符合《庄子》原意,但也有所改造。佚斋认为庄子是"圣门之别派",试图化庄为儒,这在中国本土有其思想渊源,不过,其实质却走向了引儒合庄。  相似文献   

10.
《庄子》之书,以寓言形象说明哲学道理。作为寓言的文学形象,《庄子》已经被后人充分阐发了;但它的寓言形象中的哲理,于今却没有得到充分阐发。本文举出"鲲鹏展翅"、"庄周梦蝶"、"庖丁解牛"三个《庄子》中最著名的文学形象,进行哲学的阐发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描绘了若干身体畸形的人物的形象。特别突出的是《德充符》篇,连续描写了五、六个面貌丑恶、奇形怪状的“畸人”的外貌、美德,简直可以称之为“畸人列传”,《庄子》对残丑之人的描绘赞颂,在中国先秦诸子之作中,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反映了《庄子》的哲学、美学上的独特观点。本文拟对《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略抒管见,以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12.
子贡形象比较研究——以《论语》和《庄子》为考察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孔门众多弟子中,子贡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其形象在分属于儒道两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庄子》中均有记载。道家著作中的儒家人物形象常被视为不足为信,但通过比较分析这两部经典著作中关于子贡形象的记载,笔者发现,《庄子》中的子贡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贡形象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因此《庄子》中的子贡形象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汉语中,"命"有三种词义:一是命名、命令,即语言之命;二是生命;三是命运.每个人对"命"都无法逃避,从古至今,如何对待"命"始终是人一生中的重大问题.庄子对"命"有其卓越于世人的见解,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对"命"亦有深入的思考.从贾宝玉弃置语言之命、涵养生命之命、超越命运之命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思想对贾宝玉"命"的观念的影响,从而探讨庄子思想与贾宝玉形象之间的文化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汉儒言《诗》有"美、刺"之义,影响至赋即为"讽、颂"二端。西汉赋偏重于讽,东汉赋主于颂,而完成这一变化的标志性人物是班固。生逢东汉中兴之时的班固,既承儒家《诗》学传统,更受社会清明、帝王倡导、颂文兴盛等时代氛围影响,作赋与论赋皆以"颂汉"为旨归,所谓"述叙汉德"、"润色鸿业"、"光扬大汉",不仅实现了汉赋由讽而颂的转圜,也从此奠定了盛世而赋的"赋颂"传统,颇具"赋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几乎对"卮言"的所有解释都不符合《庄子》的实际。《庄子》三言中的"卮言"应该是"危言"之讹误。拨乱反正,则《庄子》对三言的所有表述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释,而且,这些解释既符同《庄子》的观念与实践,又契合它置身其中的历史语境。《庄子》"言无言"的观念体系和实践既回应了超越性的道,又回应了具有强烈自主性、封闭性和排他性的受众,其宗旨是使危言、重言与寓言有机融合,相与为一。它一方面控制和减少危言亦即庄语的使用频次,一方面又高度重视和仰赖危言对文本的定性、定向作用及其连属衍生文本的结构性功能;它一方面以寓言、重言作输送言说意指的主要载体,一方面又警示此举的外溢效应。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相当成熟和精密的体系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形象世界是庄子“道”论的形象载体,蕴涵着庄子式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审美观念。其塑造的形象魅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形象负荷着庄子深刻的人生审美观。这既表现为《庄子》形象传达出“道”即是“美”,“美”即是“道”的观念,同时《庄子》形象也蕴含着哲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第二,《庄子》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的诗性美,这种美体现为形象构思与塑造充满了浪漫主义、哲理思辨及黯淡晦涩的审美气息。  相似文献   

17.
印度佛教能在中国得到如此顺利的传播与发展壮大,其中之缘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庄子》思想分不开的。《庄子》与佛教不仅在生命的感悟上、生死问题的思考以及消解痛苦的价值取向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而且,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与《庄子》亦是难舍难分。佛教与《庄子》的关系,首先是形式上的偶然巧合而被借用,然佛教立足后,想摆脱《庄子》式的影响,以寻独立之发展,可此路向却把佛教推向了衰落的危机之中,而后振兴的禅宗,却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庄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三十三篇中,有比较完整的记梦情节的有六处.因为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内篇为庄子自作,故见于《齐物论》的蝴蝶梦和《人间世》的栎社梦我们可以暂定其作者为庄子.而见于《庄子》外杂篇的四个梦,文章根据是否以梦境为实有、与内篇思想主旨之关系、是否符合《庄子》内篇的写作特色等三个方面,推测《外物》神龟梦最有可能为庄子自作,《田子方》文王假托梦、《至乐》髑髅梦与《庄子》内篇各方面相距甚远,《列御寇》郑缓梦比较接近庄子《内篇》思想和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9.
庄子以游心于德之和为基点,以德兼于道为理路,以辩德之本末,以论德之立修,以别德形关系,不仅表达了他对当时之世的不满与批判,而且也揭露了当时世人的伪善与狡诈。当然,在庄子崇尚自然无为的哲学语境下,也洋溢着对自然素朴之世的向往与对单纯和谐社会的企慕。尽管我们有时会认为庄子的这些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乌托邦式的诉求,但是我们却无法漠视他建立的形而上的道德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价值看,《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巅峰之作,它的哲学思想与文学特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但从后世文学观之,人们对《庄子》之形与神的吸取,又显然是有选择性的,陶渊明就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人。他对《庄子》的承传不仅侧重于神的一面,而且在这一侧面上也表现为一种承传、突破与革新的态势。探究陶渊明诗文与《庄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对梳理《庄子》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演变历史,有着重要与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