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尚书>中的"德治"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儒家"成于乐"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思想的升华.<尚书>是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尚书>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寄托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
"郑声淫"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兴华 《江淮论坛》2002,(1):105-108
有关"郑声淫"的传统解释,多不离<诗经·郑风>,或认为"郑声"则<郑风>,或认为"郑声"乃<郑风>之音乐.前者与"思无邪"及<诗>之为经相抵牾,后者乐淫而诗不淫的观点有违"诗乐一致"的原则.事实上,"郑声"是产生于<诗经>之后的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郑风>与"郑声"虽然都不脱郑俗的影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前者虽难掩其浪漫与野性,但却自然、纯净,符合孔子时代的"无邪"标准;后者则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而有涉于淫,故孔子称前者为"无邪",而斥后者以"淫".  相似文献   

3.
韩彦斌 《阴山学刊》2005,18(2):41-4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老骥伏枥"解>一文认为"伏"通"服",作服食、喂养解,"枥"用的是马槽义.本文与之商榷,结论是"老骥伏枥"的"伏"是"伏卧",不能释作通"服"、释为"服食、喂养";"枥"是"马厩"而不是"马槽".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最成功的小说.本文从作品的社会悲剧,凡人悲剧,以及"美国梦"悲剧三个层面来说明<美国的悲剧>正是"美国梦"的破灭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艺文志》之"文"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解把<艺文志>的"艺文"看成联合结构,即"艺"乃"六艺"、"文"乃"诗赋(或文学)","艺"文"并称;实际上,"艺文"乃偏正结构,为"艺之文",即<艺文志>所列诸类,均是六经的文本体现或反映之意.这种说法可以通过<艺文志>文本及当时人对"艺文"一词的运用方面得到证明.传统的误读导致了人们对<艺文志>某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8.
张小平 《江淮论坛》2002,(4):107-113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著名的专论,对后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曹丕在<论文>里提出了著名的"文章不朽"说,其"文章"所指,今天研究者的见解也不尽一致.本文认为,曹丕提出"文章不朽"说,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对于"文章"的理解,应结合<论文>本身及当时邺下文人的处境去考察.  相似文献   

9.
仝建平 《晋阳学刊》2005,(3):121-122
童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担任陕西等地的"宣抚使",而<宋史·贾炎传>及<大金国志>却误作"宣徽使",这是两种不同的职官,应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倡"民主"与"科学",而在于它激烈的"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这二者固然与"民主"与"科学"有着密切关系,但毕竟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民主"与"科学"看作<新青年>的主旨时,事实上误解了这份刊物,同时也低估了它在文化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则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  相似文献   

12.
侵占罪是指将已然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这种已然持有行为在刑法条文中表述为行为人通过代为保管他人财物和拾得遗忘物、发现埋藏物而持有他人财物。从代为保管具有的广泛含义来讲,侵占罪中的代为保管概念应予以摒弃,当以外延更广的持有概念取而代之。同时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也将由原来的代为保管他人财物、遗忘物、埋藏物转变为他人财物。侵占罪的这一内容上的变更是由侵占罪的易占有为不法所有的实质决定的,因而不会扩大侵占罪的处罚范围;而且也不会违反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以及罪刑法定原则,反而有利于司法者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由此也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刑事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耀发现象是伽玛射线暴余辉中的普遍现象.但GRB 050502B余辉中的耀发比较特别,它是目前为止观测到最巨大的耀发之一.通过对这个暴中的耀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的对普通耀发的认识.我们详细分析了GRB 050502B耀发的光变,谱随时间的演化,硬度比随时间的演化.我们发现谱的演化是由硬到软,硬度比的演化由大到小,两者相一致.GRB050502B的耀发和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的谱演化信息一致,支持了X射线耀发来自中心引擎.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的人权基本问题是如何使人权变得有效,法国在这方面提供了实施人权多元保护的范例.在法国,承担司法功能的主体包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和宪法委员会等,相应地,人权的司法保护存在普通司法、行政司法和立法审查三类基本途径.此外,欧洲区域法院也为法国的人权保护提供了另一司法途径.法国的人权司法实践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自我理论涉及唯我论、形而上学主体和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诸论题。维氏之目的是为可说者和不可说者划界。语言和世界逻辑同构,语言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自我就是世界界限。维氏之唯我论并不彻底,因为世界之外尚有不可言说者。作为世界界限之自我乃是形而上学主体,它并非世界内之事实,并非世界内之实体,不能为语言所捕捉。单纯的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本指世界内之事实,而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实际上否定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确保这场革命取得预期成果,一是必须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二是必须转变党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方式。文章对此作了深入阐发。  相似文献   

17.
合理性内涵歧义丛生,追溯合理性的历史渊源,合理性是一种新的理性,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面对评价的合理性是否存在的诘难,作者认为合理性的基础在于社会事实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评价合理性的内在本质规定在于评价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合情与合理的统一,是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余游 《学术探索》2012,(4):167-170
通过比较2003—2008年云南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产出,发现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城镇投入明显高于农村。进一步采用DEA评价方法对其原因进行验证,发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效率较低,主要表现为没有合理利用好增加的投入而导致的规模无效。因此,未来云南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重点在于找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欠缺,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孙丽涛 《河北学刊》2003,23(6):64-66
雅斯贝尔斯把历史从纯粹的认识论领域中引出,明确宣称把历史的总观念奠定在超验的基础上。他为开放的理性精神开辟道路,努力消弭近代哲学以科学理性杀死上帝的虚无主义态度,试图在"理性与信仰"之间架起桥梁。他认为,历史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类的统一,是人类互相理解、交流的活动,统一的目标是无止境的任务,人类必须担当起自我拯救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velops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istribution over time of talking in discussion groups. Researchers of small group processes and social inequality have long recognized that interaction in small discussion groups is usually not equally distributed and that being a person who talks more than others is associated with having higher status outside the group and greater prestige and influence within the group. There is also a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approaches to describing this phenomenon. As an addition to this literature, here a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 model is presented and used to develop computer simulations that are compared with data from a laboratory study of real four-person discussion groups.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bout group processes includ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olubility, status generalization, deference hierarchies and norms of taking turns and of fairness. While none of these alone make predictions that match the data, when they are all combined simulations are produced that closely match the data in both changes over time and differentiation among members. The dynamical system using the parameters as estimated for these data reaches a fixed point, which may help understand how groups structures become stable under some conditions but not ot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