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家的创作都是一定身份的言说.身份不同,价值取向、言说内容、言说方式及风格必然有异.汉代辞赋作家身份复杂,集家庭、社会多种身份于一体.一般情况下,辞赋作家依其社会身份进行创作,但有时处境的转变也会导致作家身份发生转换.特定情境中的直接感受,会使作家的多重身份转换为单一身份的凸显.作家的学识修养、人生追求、文学理念,也在作家身份的转换乃至创作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体制外作家的叙事空间和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作家创作成就的取得,与其中很多作家的体制外创作身份是分不开的.体制外创作使新生代作家直面市场,文学的自主性和叙事空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是市场机制和既存的文学体制,也是新生代作家自由书写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港台文学是以港台作家群体的作品为代表的文学.这个作家群体既包括19世纪港台本地作家,也包括20世纪50年代一批因政治局势的变动而南迁到台港的作家.由于地理上与政治上等客观原因,长期以来怀乡一直是这批南迁作家为代表的文学中一个深刻而持久的主题,它在港台文学中有着多重表现,既表现为地理上的怀乡,也表现为文化上的怀乡和精神上的怀乡.  相似文献   

4.
“乡土”既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存在,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精神性存在.在现代文学时期,故乡作为背离乡土的现代作家童年经验中的重要部分,能充分满足现代作家精神返乡的需要,在作家笔下成为了主要的文学表现题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够完全绕开自己的故乡,他们以故乡为依托,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大厦.现代作家的故乡书写又和古代作家的怀乡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现代作家是在获得了现代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之后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再反观故乡的人和事,虽然也对故乡家园含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有对亲人的怀恋和对故乡景物、人性人情的赞美,但更多的是对故乡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作家从事创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精神分析心理学来看,作家从事创作有个从生存方式到存在方式的转化过程.人生在世,需要证明自我的存在意义,作家也不例外;现实受挫后作家开辟内心世界,形成"自我理想",转入文学艺术诉说焦虑,补偿和宣泄成为创作的心理动机.创作成为生存方式的同时,作家戴上了人格面具.他无法不离开现实生活,进入词语世界,展开对词语的征服.最终词语异化作家,创作成为作家存在方式和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众多文学家情有独钟的灵感源泉.在中国当代文坛,余华是一位执着书写死亡主题的作家,死亡意象成为余华对现实世界认知折射的中介,同时也展示出作家直面死亡的勇气.文章从死亡意象的角度切入,探索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之下的生命意义,并且通过对作家童年经历的探究,解读其潜藏于内心世界的死亡情结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开始,埃及现代启蒙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侯赛因·法伍兹以归国知识分子的身份,以旅行文学的形式,参与、推动这一时期埃及社会变革的浪潮.1978年后,我国开始一系列改革,作为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学界也涌现出一批勇于表达、敢于创新的作家,而余秋雨是收获荣誉和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两住作家出发旅行之际,正是埃及和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剧烈转型的时期.在相似的变革背景下,两位作家在旅行中思考文化的同时,也在验证对文化的思考.通过对两位作者早期旅行文学作品的分析,比较社会变革映射下两位作家作品的特点,比较分析社会变革与两位作家早期旅行文学创作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8.
陕西儿童文学在当代儿童文学版图里,是不可小视的.当代陕西儿童文学作家中,李凤杰、王宜振、安武林、孙卫卫等是比较有影响的.陕西儿童文学的发展得益于西北厚重的文学传统和文化积淀.也得益于陕西儿童文学作家的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作家和浪漫主义作家都有巨大成就,不可扬此抑彼.二者所用的创作方法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不能用现实主义关于典型的标尺作为权衡浪漫主义或其他创作方法创造典型人物的共同尺度.雨果经历复杂,世界观产生了许多前后矛盾的痕迹,但他始终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雨果也塑造了许多具有理想化特征的不平凡的人物.这些人物与现实主义作家所写的典型人物不同,属于浪漫主义典型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对浪漫主义作家批评甚多,从政治观点来看,无疑是正确的.诚然这些作家有其弱点,但包括雨果在内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文艺创作中有很多地方值得赞扬,故不应对其大加贬抑.  相似文献   

10.
雾原本是重庆的一个地域自然现象,成为战时作家们最受青睐的意象.对于雾,作家们有欣赏它保障生命安全的一面,也有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戏剧和长篇小说创作繁荣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作家们也厌恶雾对人的压抑,并上升到雾和国民党腐败统治的象征关联.对于雾这一意象的全方位分析,有助于理解抗战时期文学与重庆政治中心地位及地域文化复杂性关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的创作源于文学家内心深处的矛盾 ,是文学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常表现为文学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希望而进行的表达 ,最终通向对人性、人生的终极关怀 ,追问生的意义 ,体现了人们的生命激情。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古都》中千重子悲哀美的艺术形象 ,寄托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和对现实的理解 ,体现了作者对创作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乾嘉学者冯应榴撰有《苏文忠公诗合注》,该书针对从宋代到清代的苏诗旧注进行了全面的文献考订。首先是删除了冗注、合理地移动了部分注文的顺序、补充了旧注的阙文,并核对原书,订正了引文的错误。其次,冯应榴在查慎行《苏诗补注》的的基础上,依靠宋代至明清的各类文献,进行了辑佚和辨伪工作。此外,冯应榴还对前代的苏轼年谱作了考证,纠正了其中关于苏轼的事迹、苏诗的编年、宋代的时事的错误。因而,《苏诗合注》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写作中的智慧美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克服种种种困难、解决种种问题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作者苦心出异、出新、出巧、出彩的能力,它使人们在应用文中发现了远比大千世界的有形存在更深刻更内在更绚丽更动人的美。应用写作中的智慧美使应用文产生了强烈持久的心理折服和精神魅力,纠正了人们对应用文的偏见、我们赏析应用写作的智慧美,为的是赏析和创造应用文更多姿多彩的美。  相似文献   

15.
优秀小说的深度当然来自作家心灵的博大与精深,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洞悉社会、体悟人生的高超能力息息相关。它向读者提供的,并不只是一个好的故事,还有潜藏在故事之中的有关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生命自身的多方位思考。小说《棋殇》选取史实为背景,并将历史事件引入小说,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苏轼与道的关系,即道家道教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对道家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具体论述苏轼与道家道教关系的历史分期;道对苏轼思想的影响;苏轼的道教修炼;道与苏轼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阐述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的承传。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词是否和音律这一问题,学界争论由来已久,各家众说纷纭,有人说苏轼只是略懂音律,也有人说苏轼精通音律,是音律家。各家对于音律的理解都存在着分歧,在格律方面苏轼作词显然符合要求,但从音律方面来讲,苏轼的词有很多不和音律的现象,不能说苏轼是音律家。  相似文献   

18.
写作超越不了物与意的关系,比喻则是物与意关系的中介者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其展示的是写作主体写作心理的主导性,心为情、思而动,情、思决定对物的去取。文章在论述了比喻的三个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比喻在写作中的三大类十二种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巴尔加斯.略萨写于1973年的长篇小说《潘上尉与劳军女郎》,体现了这位秘鲁作家鲜明而繁复的叙事结构特色。多样化的拼贴方式,相似对话的巧妙衔接,特有的结构模型,均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同时,这部小说又与现代成品艺术融合,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面貌,这是作者为突显新的现实主义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  相似文献   

20.
由于贬谪时期生活困窘、经济困难,因而苏轼以躬耕接济。而艰苦的贬谪生活也使苏轼心仪于虽处穷困但能够清洁自守的陶渊明,并进一步从他的身上汲取了独立自由、躬耕自守的高洁品格,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为旷达洒脱。通过亲身的躬耕体验,加之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也使苏轼认识到了适量劳动的养生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苏轼才能更好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各家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