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通俗演义》当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六年左右。主要依据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两件资料:一是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所载庸愚子蒋大器于弘治甲寅为该书写的序文;一是郎瑛《七修类稿》中的两段文字。还可以见诸《明孝宗实录》的一则材料作为佐证。而在目前学术界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元末明初说”则有种种漏洞,难圆其说。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弘治甲寅蒋大器序、嘉靖壬午张尚德序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本子是否为罗氏原本,近年来人们的看法是很不统一的。我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本,这是从它本身就可找到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通俗演义》夹注及诗文论赞何人所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探讨《三国志演义》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上,学术界一些同志注意了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演义》)夹注的研究,试图通过夹注中的今地名来推断作品的成书年代。由于一些研究者认定夹注为《通俗演义》。原作者罗贯中本人所加,这样,夹注中所出现今地名存在的年代,自然被认为是《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也就是作者罗贯中所处的年代,看来一切都很顺乎情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书中今地名所标志的年代并不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作者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无论从考据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演进的规律来看,它都只能是明中叶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也不是罗贯中,而是一位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湛的文学修养的文士,他很可能就是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金华蒋大器)。  相似文献   

5.
三今所见《三国志通俗演义》,以明嘉靖壬午(一五二二)刻本为最早,其大名如此,《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下著录同,晁氏《宝文堂节目》《子杂类》作《三国通俗演义》,《古今书刻》著录有都察院刊本《三国志演义》,则“演义”之名,当为罗贯中首创。《后汉书·周党传》:“文不能演义。”《文选》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匹》曰:‘填,广、远也。’”清汪瑔《旅谭》卷一:言坊间诸《演义》,举《西征赋》此文,谓“演义字殆出于此。”其说是矣,而来尽也。寻后世以演义名书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成书年代下限当在元末明初,决非在明嘉靖年间。可考信的《水浒传》的嘉靖间刻本,迄今未见。当前持《水浒》成书的嘉靖之时一说者,说到底,泰半并不能从该说部所有的现存版本本身取得确凿的内证,却最多只能从小说以外的今传其他文献中寻求所谓的大致旁证。持此说者往往侈谈什么:《水浒》中的地名、官制,有不少是明代的建置;郭勋之前无关于《水浒》的记载;郭勋又是最早出现的《水浒》版本的刊行者;根据《皇明从信录》可知郭勋使人写《英烈传》在嘉靖十六年稍前,而《英烈传》又是仿《三国志》、《水浒传》作的,则《水浒》…  相似文献   

7.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在《三国志演义》刊行流传演变史上很有研究价值的重要版本。对于周曰校刊本的初刻年代,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周曰校初刻的是万历十九年的插图本,周曰校从事刻书活动在万历年间,"嘉靖壬子"不可能是周曰校刊本的初刻年代。  相似文献   

8.
一《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至梁山泊英雄惊恶梦止,是一部反抗封建统治,热烈歌颂农民起义的不朽名著。著者为元末明初人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演义小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撰著于明洪武末至永乐初(约在1387年—1407年这段时间)。到明朝中期,约在正德、嘉靖年间,有人续加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三十回共成一百回,称为《忠义水浒传》。明朝万历年间,袁无涯从杨定见处得到一部增添“平田虎、王庆”的本子,又添二十回共一百二十回,称为《忠义水浒全传》。今人论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实在只是这些  相似文献   

9.
从水浒戏和水浒叶子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学术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认识。多数人坚持《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著作权归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元末明初说,根本没有确实证据。试问,嘉靖以前哪一本书里记载过元末明初戏曲作家罗贯中写了《水浒传》小说?哪一本书里记载过元人施耐庵的身世经历并创作《水浒传》?朝廷的哪一条禁令提  相似文献   

10.
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本子,是弘治甲寅年(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说明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取材于三国的历史,加以敷衍、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1.
三国故事是我国历代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文艺题材。《三国志通俗演义》(下简称《通俗演义》)成书以后,仍然以其它艺术形式流传着,人物和情节也多有与《通俗演义》不同者。《三国志玉玺传》(下简称《玉玺传》)就是其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考察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演变过程,清晰地阐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色及其递嬗关系。《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可分为四个系统:通俗演义系统、志传系统、批评本系统、毛本系统。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之前,应存在一种或数种“旧本”,这种版本的文字与嘉靖本不完全相同。在嘉靖本之后出现的余象斗本中有比较详的关索故事为嘉靖本所无,此外,在细节描写上,在文字上,在引用诗赋论赞上,在人名、地名、时间、名物上都存在诸多差异,这实际是保留着嘉靖本以前更早版本形态的表征,是嘉靖本之前存在“旧本”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早完成的大著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后者向来被认为是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合著,前者被视为罗贯中作。但我认为“施耐庵”乃是明嘉靖初年撰写《忠义水浒》的一个文人托名或笔名,其人实不可考。至于罗贯中,根据贾仲明的《录鬼薄续编》其人固非子虚,但其生卒年则不易断定。他是一位戏曲家,是肯定的,但却没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他既是《水浒》的始撰人,又是《三国演义》的唯一作者。  相似文献   

14.
嘉靖壬午本 《三国演义》 的序跋者和评注者确实是将其视为一部"羽翼信史"的通俗史书,但那是在章回小说尚未被视作"文家小说"的时代做出的价值判断."羽翼信史"之论对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影响深远,但历史演义小说本身"史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应是其陷入创作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成就为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相对而言,《三国演义》版本的整理工作却还比较薄弱。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力求取得较大的突破。《三国演义》版本整理的现状现存的《三国演义》版本颇多,重要的有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就版本演变的源流关系而言 ,大家都承认嘉靖元年刊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但它是否最接近罗贯中原作面貌的版本 ,则还有两种不同观点。大家都承认“通俗演义”与《三国志传》这两大版本系统的并存 ,而对其先后关系 ,仍有各种不同见解。对于个别学者提出的黄正甫本《三国志传》是《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的观点 ,多数学者认为不能成立。为此 ,需要中外学者继续深入钻研 ,平等争鸣 ,力求取得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研究是《三国志演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所以弄清这部伟大著作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社会条件,演变过程,进而弄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发展规律,意义重大。而《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三国志演义》版本众多,仅存下来的(包括残本)就不下三十几种,据有关线索,遗失不传的明刊本也有数十种。可惜现存版本中明嘉靖以前早期刊本甚少,而万历年间的大量刊本又散存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给版本研究工作带来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在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84年,在汉魏故都洛阳召开的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我曾提交一篇拙文《〈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载《〈三国演义〉论文集》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意在说明诸葛亮是体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理想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艺术上带有早期英雄传奇的特色。作者运用对比、  相似文献   

19.
一“虚”与“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和一些正统文人,曾一再指责小说“迂诞依托”,“其言浅薄”,①荒诞不经;认为小说均系“违理”之“道听途说”,“损实”之“街谈巷议”;要求小说作家不要“苟出异端,虚益新事”,②使其“真伪不别,是非相乱”。③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小说中的“讲史”的发展,特别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出现,有关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的讨论,也就转移和集中到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如何对待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关系问题一“虚”与“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和一些正统文人,曾一再指责小说“迂诞依托”,“其言浅薄”,荒诞不经;认为小说均系“违理”之“道听途说”,“损实”之“街谈巷议”;要求小说作家不要“苟出异端,虚益新事”,使其“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小说中的“讲史”的发展,特别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出现,有关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的讨论,也就转移和集中到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如何对待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魏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 他“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下引此书,只注卷,则。)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不如关羽显赫,更不象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 他与黄忠并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象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