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德勒兹反辩证法的态度自始至终地贯彻了他的整个理论。这与他反对二元逻辑,肯定存在的单义性的基本立场直接相关。德勒兹以反对辩证法中的否定人手,论证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正在于不断地通过否定的运动使差异从属于同一性。他希望通过建立先验性的内在性平面的方法,创造出作为第一性的具有肯定性的差异。同时,这种对辩证法的反对是以反对线性历史观为前提的,然而它却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呼应。这种思想对倡导肯定的创造性的后现代哲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表述了他的社会历史观。他的基本原则或立场是坚持和维护人的自由、平等和个体独立性。他对自由的强调是相对于上帝而言的。他指出,人是不断违背上帝所制定的规律而生活,并且更改着自己所制定的规律。他对人的平等的强调特别表现在奴隶制问题上。他是一个彻底的废奴主义者。他在强调个体的独立地位时,坚决反对将公共利益同个人私益对立起来,反对将前者置于后者之上。他指出,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用民法来处理,这时政府和公民个体的地位是对等的。此外,关于人的自然状态的思想也是其社会历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 吴江同志在新出的《认识论十讲》小册子中,对我们同他就哲学基本问题上是“两条战线”还是两条路线所进行的论战,再次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加给我们许多不符事实的指责,暂且不论。本文仅想同吴江同志先讨论一下他谈的辩证法问题。一、辯証法与形而上学吴江同志常常指责别人(不只是我们)是“在形而上学中思维”。当我们对他所提出的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进行所谓“两条战线”斗争的命题发表了异议时,当然也被他指为“不准许反对形而上学”。它若有其事地质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的只有或只准许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而没有或不准许反对形而上学机械论的斗争吗?”(《认识论十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对于义利关系的探讨,大致围绕着程朱所言“仁义未尝不利”而展开。他依据《易传》“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把利于天下百姓看作仁者之事,包含了对利的较多肯定。在此基础上,他发挥程朱的思想,提出“思利害而不悖乎理也,即仁义也”,进而认为“义而可以利”、“义者,利之合”,强调义与利的相互联系,并且不反对主动求利。王夫之晚年所撰《四书训义》以朱熹“四书”学为本,吸取朱熹注《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思想,既从一般意义上讲义利相合,又针对特殊的政教衰乱之世讲义利对立,并认为此时的谋利之人即是小人,君子应当“喻于义而不迷于功利”,因而反对“计利之心”,要求去除“一己之私利”。王夫之对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虽有质疑,但更多的是肯定,甚至称之为“圣功之始基”,认为董仲舒言义而不言利,并非拒斥利,将义利对立起来,而是要反对现实中将义利对立起来的惟利是求,这与朱熹对董仲舒所言的解读与推崇是较为一致的。王夫之继承和发挥程朱义利观而形成的既重义又不轻利、且不反对主动求利的义利观,是对儒家义利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到目前为此,对苏轼的评价有两种极端不同的意见。过去,曾经有人认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作家之一,甚至把他和杜甫并列起来,说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本可超越的;最近,有人在反对这种意见时,却又走向另一极端,对他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的创作的基本倾向是反动的。这种分歧的产生,主要是来自对苏轼政治态度与政治生活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6.
伏尔泰是法国比较早期的启蒙者,在他的身上反映着一定的过渡性特征。比如在政治上他反对专制,但又幻想开明君主;在经济上反对压榨,但绝不反对私有制;在文艺上他反对模仿,但赞成古典主义的某些规范。总之,从整体看,他比较温和。  相似文献   

7.
“他(别林斯基)的矫枉过正表现于在片面强调艺术客观性之中,他否定了艺术创作的一些完全合法合理的因素。第一,他因为反对幻想而走到反对艺术虚构的极端,认为‘现实以外的一切,即作家所凭空虚构的都是虚伪,都是对真理的毁谤’。其次,他因为反对感伤主义而走到否定艺术表现情感的极端,称赞莎士比亚‘没有同情,没有习惯倾向和偏嗜,没有心爱的思想,也没有心爱的典型,他是无情的’。第三,他因为反对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反对霸权主义思想是对毛泽东反对霸权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本文系统阐述邓小平反对霸权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并探讨新时期实践邓小平反对霸权主义思想应注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我国近代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著述繁富.是集文学创作、音乐、医药、数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才能于一身的传奇式人物。笔者平日研读《老残游记》,对其表现的爱国和忧民思想何所感悟。刘鹗《致黄葆年》信中有云:“弟固未尝知天.弟固未尝不信天。惟其不能知天.故竟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之安危.匹夫与有责焉。今日国之大病,在民失其养。”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忧民思想。这一点,是贯穿他整个一生言行的主要方面.也是贯穿《老残游记》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小…  相似文献   

10.
欧文·辛格尔在这本精心写作的书中,考查了桑塔亚那的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基本学说和假设。他依次解释了桑塔亚那关于美、美学、艺术和批评的观点,他反对这些观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相反观点。辛格尔主要认为:桑塔亚那全部美学所依据的是从认识论角度对本质和存在作了不适当的区别,因而他的美学是站不住的。  相似文献   

11.
孔令彬 《南都学坛》2007,27(3):47-50
《红楼梦》第6回是刘姥姥这个角色粉墨登场的开始,从而也正式拉开了小说故事的帷幕。作为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我们发现作者关于“前刘姥姥的故事”即刘姥姥的出身由来、年龄、家庭关系等的交代充满了疑惑,虽然时下许多人反对用“失误”论、“破绽”论、“纰漏”论等对作家作品进行指责,但面对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是“纰漏”也未尝不是一种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诗人中,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成就很高的一个。他深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民主思想的影响,是一个与英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的诗人兼画家。他反对贵族,反对资产阶级和官方教会的压迫与剥削,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殖民主义和侵略战争,他揭露英国社会的丑恶现象,而歌颂自由和平等,他把美国独立战争称颂  相似文献   

13.
朱熹既有不少排斥、反对史学之说,同时亦有许多赞同、提倡史学之论,这就令人对其史学态度生出困惑。从根本上而言,朱熹并不反对史学,他反对的只是将史学凌驾于、优先于理学之上,这是从辨本末之学来考虑的;另一方面,他反对作为权谋功利之说的史学,这是从义利之辨的角度着眼的。朱熹提倡史学乃是其格物穷理、经世致用思想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德治,是儒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所谓德治,就是反对严刑峻法,要求统治者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从思想上实行对人民的统治,用软化方式和怀柔政策来治理国家。西汉儒家大师董仲舒,力主德治,为了从理论上证明德治的合理性,他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哲学体系。因此,要认识董仲舒哲学的历史作用,笼统地说他完全反动是不科学的,必须对他的德治主张进行考察,了解他的哲学是怎样服务于他的德治主张的。  相似文献   

15.
鲍敬言主要反对儒家的纲常名教,用无君反对尊君,也反对玄学。他由对道家思想的改造而走向唯物主义。他从天地本无尊卑的世界观出发,提出“无君论”;又从无君论出发,提出空想社会的蓝图。这种空想社会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6.
胡适曾反对封建思想和专制政治,力图改革近代中国现状,但对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帝国主义却缺乏正确的态度和本质的认识,公开反对打倒帝国主义,认为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可以改变,否认帝国主义是军阀混战和中国贫弱的根源;认为帝国主义虽有对外侵略和掠夺,但其资本主义文明却能给大多数人以最大幸福。胡适的错误的帝国主义观的产生,除有其观察问题的片面性及与当政者保持一致等因素外,最基本的导源是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理想化。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在总结国内外革命斗争过程中阐发了民主集中制的重大意义作用。他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反对和纠正两种错误倾向;尤其着力剖露个人专权和命令主义的危害及病根。他在实践中逐步创制、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与制度。这一历史奉献至今犹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白写下了一系列反对战乱的诗。反对民族分裂、反对穷兵黩武、反对他族侵犯,维护各民族的和平统一是诗人对待战乱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一)引论欲知道文心雕龙的价值,先要看一看刘勰以前关于文学批评的主张。在六艺和先秦诸子中,未尝没有关于文学批评的说话,然而东鳞西爪,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到了汉代,扬雄作法言,对辞赋方面,稍有所论列。如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或问君子尚辞乎?曰:君子事之为尚。事勝辞则伉,辞勝事则赋,事辞称则经……,”等等。大都尚道德,贱虚辞。一本于儒家的见地。但并没有批评文学的专篇,不过零碎的表露他的意见而已。王充在所著论衡中,反对辞赋,浮靡的作风,主张文学要能够明辨是非,剖析真伪。如定贤篇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进化论的独特理解,严复提出了文明排外和发展民力民智民德的社会改良之路来解除中国的生存危机,因而他坚决反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暴力排满的主张,也很反对暴力革命的手段,但他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既有反对的一面,又有可以接受的一面。由此可见,革命和改良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