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西游记》的回目、韵语、人名地名等文化信息入手,对《西游记》的宗教文化思想进行了剖析,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就是道教全真道的金丹大道。  相似文献   

3.
《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以载道是古代文学语言大师进行创作的不祧法则。道即是人生和宇宙运行的规律,随着作者自己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而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西游记》小说的作者是一个精通佛道儒三教、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大道的知识分子,而《西游记》正是对全真道的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文学形象演绎。本文从主题、人物和结构三方面来论证《性命圭旨》就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西游记》主题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西游记》主题的评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全书前后主题矛盾,或主题转化而不统一等说法。本文以为,若把《西游记》放在明中叶以后社会新思潮中来认识,不难发现:《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情理之争贯穿着全书,猪八戒是弘扬人欲的凯歌,孙悟空是反理学的斗士,唐僧则反映理学的破产。《西游记》的主题是统一的,孙悟空的形象也是统一的。《西游记》是明中叶以后反理学思潮中的先驱之作。  相似文献   

5.
明代阳明心学对《西游记》影响深广,本文拟从“自然人欲”与“正心诚意”两方面分析心学视野下猪八戒形象与心学同中有异之处,从而揭橥猪八戒的形象意义。  相似文献   

6.
沙僧形象在《西游记》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一方面作为很好的陪衬角色,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的折中倾向。沙僧形象的演变反映出《西游记》人物世俗化的演变,其世情内容使《西游记》的主题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孙悟空试论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其主题,歧异纷纷。考察起来,大都来自对小说主人公孙悟空认识上的不一致,因为作品的基本思想往往是通过它的主要人物显现出来的。我认为辨别清楚作家的创作契机与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取舍倾向,对于正确认识《西游记》将是非常重要正。的。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孙悟空这一形象做过这种考察之后得出的一点认识,希望得到指我以为《西游记》,实际上是孙悟空传,它描述了孙悟空的奋斗与追求以及挫折与失败。《西游记》是我国人民多灾多难历史的形象表现,孙悟空是千百年来没被压垮的我们民  相似文献   

8.
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形象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元代前红孩儿的形象是以鬼子母之子的角色附于佛经中"鬼子母"故事而流传的。元杂剧中其虽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学形象,但故事叙述的大致线索都已出现,杂剧《西游记》中的红孩儿虽然仍从属于鬼子母的故事,但其对取经故事所起作用已大大加强;同时,元杂剧中也出现了铁扇公主的形象,这为后来吴本《西游记》对红孩儿故事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元素。吴本《西游记》出于叙事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对孙悟空正面形象塑造的要求,综合了元杂剧中的叙事元素,塑造了红孩儿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蔑视皇权、冲破社会等级、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孙悟空形象,蕴含着深刻的反腐败意蕴。今天,当我们重凄《西游记》的时候,在为其高超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口义服的同时,更为其鲜明的抗争性和反腐败特色而折服。  相似文献   

10.
从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到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世俗性由强变弱。表现在:(一)出身,(二)性格。转变的原因:(一)时代背景,(二)文人心态,(三)载体不同。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作品体现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西游记》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文化的特点,即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以及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出发,把女性塑造成了色欲、食欲、情欲的化身,从而显出吴承恩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一位男性作家,摆脱不了已成为骨髓血液的宗法文化积淀的制约,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和整个民族心理去制作,具有视女人为祸水这一落后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精变:《聊斋志异》与《西游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拟从形象的美丑、类型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来比较《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精变的异同 ,并探讨精变产生的源流  相似文献   

13.
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吴承恩个人经历、所创作的诗文及前人误解的事实等方面论证,认为吴承恩不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位儒生,尽管能诗文、善杂记,但没有接触过玄门释宗,没有学过佛、修过道。四十五岁以前热衷科举,四十五岁以后著《禹鼎志》,从其诗文及文友诗文记载中看,从未说过写小说之事。从《西游记研究资料》所选录的吴承恩诗文看,吴承恩对金丹学、佛学等方面的了解与小说《西游记》有很大差异。鲁迅、胡适等学术前贤认为小说《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其依据是《淮贤文目》,本文认为文目当为文章或文集的辑目,而不是书目,《西游记》收入《淮贤文目》之中,并未收入《淮人书目》之中,收入文目之中的《西游记》,可能是一篇游记类的文章,而不是小说《西游记》。  相似文献   

14.
从百回本《西游记》文本表现出来的大量明代信息来看,《西游记》作者应该是明代人。《西游记》中的许多职务名称都是明代所始置,《西游记》中的许多宫殿名和城门名都是明代所始有,《西游记》中的许多办事机构都是明代所始设,《西游记》还化用了朱元璋的一首诗,并大量引用了明代《增广贤文》中的许多名句。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丰富的明代信息,都足以证明《西游记》作者应该是明代人,吴承恩仍然是《西游记》最可能的作者。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与《坛经》在“悟空求法”和“惠能求道”的事迹安排上极具相似性,从“求长生”和“求作佛”的修持目的,从“三更受法”的情节设计,乃至二人的“悟空”与“本来无一物”,都有从形到神的契合之处。而差异在于,作为文学经典的《西游记》,情节叙写更为细致,感性,且思想内涵显之以释道融合,而作为佛教思想经典的《坛经》,则更为精到,深远,主要表现以禅学的面目。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孙悟空的形象问题,学术界已有众多的论点,但很少有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探讨的。如果打破惯常思维去通读《西游记》,就会发现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一个高度异化的悲剧形象。从异化悲剧的诞生,经历异化悲剧的过程,最终达到诛心之悲剧结果,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孙悟空异化的悲剧史。  相似文献   

17.
董斯张写作《西游补》,意在挑战《西游记》,试探自己的艺术才力。这决定了《西游补》的两个特点一是尊重《西游记》的影响,自觉做出艺术让步;二是费尽周折地改变已经由《西游记》确立的悟空形象,浮显自己的才情。  相似文献   

18.
从唐诗到《绿野仙踪》之前的明清小说,火龙真人这一文学形象,经历数百年的发展,虽渐以形成、具备了诸如度人成仙并使之救助人世等主要特点,但总体上并不够引人注目,距离一成功人物形象颇为遥远。至李百川《绿野仙踪》出来,第一次给这一人物较全面的设定与描写,给他以全书故事发展提线人与掌控者的地位,才使这一形象有了质的变化,生动可感,内涵丰富。其在全书作为叙事之主脑与纲领人物的地位与作用,有似于《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和《水浒传》中九天玄女,并实际是模拟《西游记》中观音菩萨而有所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与着重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形象地表现了修心正性、成圣作贤的心学理论。孙悟空从充满欲望的野猴到取得正果的猴神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心中之欲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