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摹声是人类造词的重要理据之一。摹声造出的词语,在同一种语言中看来,与客观存在的声音有同有异;在不同语言中看来,有的迥异,有的微殊。这种情形的存在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困惑。在语言纵向发展的历史和横向比较中,可以看出汉语摹声造词理据的特点。对该问题的探讨能深化对外汉语教学的某些理论问题,也能加深我们对“任意性”和“理据性”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荆州话里的“AA声”,是指这样一种词语形式。请看例句: (1)累得哼哼声。(3)病得歪歪声。(2)气得恨恨声。(4)穿得侉侉声。以上例句中加“·”的词语,即为本文所要讨论的荆州话里的“AA声”①。 1 “AA声”的结构特点 1·1 “AA声”是用迭音的词根加上“声”字构成的。“AA声”是一个整体必须同时出现。以前边所举的例子看,既不能说“累得哼”,“气得恨”,“病得歪”,“穿得侉”,也不能说“累得哼哼”,“气得恨恨”,“病得歪歪”,“穿得侉侉”,更不  相似文献   

3.
午夜麻将声     
“哗啦啦,哗啦啦!”听,楼上又在打麻将啦!  相似文献   

4.
“声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就“声化”问题进行探讨,无论是对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还是对形声字来源的认识,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声化”问题的提出及刍议 三十年代,唐兰先生在北大执教,写过一本叫《古文字学导论》的讲义。在这本书里,唐先生首先提出了非声字(包括他的象形和象意两类)的声化。以后,在他四九年出版的《中国文字学》里又用三段文字加以阐述。其中一段指出象意字的声化。他说:  相似文献   

5.
一、“声近义通”学说和“声近义通”现象1.1 “声近义通”学说 “声近义通”(亦称“音近义通”或“声通同训”)作为一个训访学上的术语,本是有清一代乾嘉学派提出的一种学说,其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6.
论亦声     
“亦声”,即所谓“义兼声”或“会意兼形声”。是指表意汉字的一个形符兼作声符,即“於会意字中,取其一部分兼为发声之用。此为发声之一部分,一方与其它各部分负共同发生此字意义之责任;一方又独立而负发生此字声音之责任”1。即《说文解字》中称为“某亦声”的字。例如: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礻石,“宗庙主也。从礻,从石,石亦声”。栅,“编树木也。从木,从册,册亦声”。筑,“从竹曲五弦之乐。从竹,从,持之,竹亦声”。亦声,涉及到汉字传统的造字法问题,字义训诂的问题,语音和词义的关系等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对“亦声”…  相似文献   

7.
拟声词、叹词、语气词都建立在摹声的基础之上,彼此间有着错综交织的关系,以往主要侧重词汇或语法等单一角度对它们的研究,引发了一些片面或模糊的认识,本文强调应结合修辞或语用进行研究,并对某些相关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拟声词、叹词、语气词等都是产生于摹声造词或摹声用词。  相似文献   

8.
目前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之为言”是专用于声训的训诂术语。本文征引先秦及秦汉之际文献中的用例,说明“之为言”不仅用于声训,也用于义训,且用于义训的比率也是不低的。结论是:在先秦及汉初,“之为言”是一个既用于声训又用于义训的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9.
以“声”论诗是明清的诗学热点。在声义与辞义离合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声辨体、以声论诗、无声不成诗等言论,以及反对以义学蔽声教、以义夺声等主张。近现代以来对“格调说”的研究多从其与“神韵”“性灵”“肌理”的关系出发,或从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层面展开。这些研究比较多地强调格调的辞义而忽视声义,特别是对声音的在场性关注不够。明代赵宧光提出“诗以声为命”“以声为体”的“声教”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郑樵“诗以声为用”的观点,清代沈德潜接续明代七子派“格调”观,在阐发“以声求义”时突出“格调”的“温柔敦厚”诗教思想,强调控制声音以达到国家治理的诗学意图,此二种观念极大地促进了诗学中的“声学转向”。  相似文献   

10.
沈约《宋书·乐志》收录了一些汉魏六朝时期的“声辞合写”的乐府古辞。所谓“声辞合写”就是将歌词与虚词(有声无义)以及音乐、舞蹈术语一起记录。原本是歌词用大字书写,“声辞”用小字书写;后来大小字不分,因此,无法解读,遂成千古之谜。另外,乐工在抄录时用了若干音同、音近的别字。现在这些乐府古辞大体上已经被解读出来,这就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语音资料。  相似文献   

11.
声训在训诂史上多被当作释义的方式,这是因为声训能够展示被释词的区别特征,基本符合现代语义学“类属+种差”的释义要求;而且在形式上,声训也和义训有相同之处,甚至“比喻”类声训比“比拟事物”类义训具有更好的释义功能。可见声训只是由于其释词角度的特点,更适合展示语源,所以成为展示词语语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撒尔嗬”是土家族源远流长古老独特至今仍在流传盛行的丧葬祭祀歌舞仪式。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撒尔嗬”是汉语音译,又译“散忧儿嗬、“三友儿嗬”等,音意兼译为“跳撒尔嗬”,意译为“跳丧鼓、“打丧鼓”、“闹灵歌”等。形式上有坐丧(文丧)、跳丧(武丧)、绕棺(转丧)等。现在主要分布在湖北清江流域的长阳、巴东、五峰、鹤峰、建始、恩施等土家族聚居区,在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土家族聚居区也有程度和形式不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对“亦声”现象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其一,“亦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二,在本质上,“亦声”说揭示了整字所从的某一构件具有示源功能.其三,在归属上,“亦声”字是属于形声字一类的.其四,“亦声”现象丰富和发展了“六书”学说,是汉字形音义互求法的肇端.对于“亦声”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问题深入求证:首先,在文字演进过程中,亦声字在记录语言中的价值何在,后来的走势又如何;其次,在文字学史中,许慎是如何提出“亦声”说的,后人的理解又是如何演变的,如何催生“右文”说的等等.  相似文献   

14.
声训是用音同音近的词解释词义、推寻语源的训诂方法,它经常说明事物的作用、性状、特征,或者训释者根据某种学说、自己的理解,把本来没有联系的两种事物曲折地联系起来,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即对《说文》中的“酒”、“马”、“羊”、“媒”四条声训主要从文化史的角度进行了疏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同源词的角度 ,对《说文解字》中的“”声、“古”声和“良”声组谐声字进行了词义上的系联和分类 ,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同源词研究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大本嗓”如何改变为“混合声”季玲有些已经变过声的女学生,仍用真声唱歌。这种唱法,大都在中声区或更低一些的声区,很少用头产区的声音,效果一般比较低而粗重,我们通称它为“大本嗓”。充分利用呼吸和共鸣腔体的作用,把头声区,中声区和胸声区融合贯通起来,从而...  相似文献   

17.
声训在《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所占的比例很大。黄侃先生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他着重指明了声训的重要性:“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皆相应”;“凡‘也’字上说解字与声音有关者,皆不可忽略。”因此,本文拟结合习见的古文句例和熟语,谈谈声训,特别是《说文》声训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18.
假声漫话     
<正> 假声,歌唱生理学称为声带边缘振动发出的声音。作为艺术嗓音的一部分,中外声乐界对假声的研究由来已久。值得玩味的是,这个课题常议常新,越议越深,正所谓“经日月而多变,传万人而常新。”为了推动假声研究的发展,对这个问题进行回顾、归纳与总结,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民族声乐成就辉煌 民族声乐博大精深,对假声的运用极为广泛且深有造旨。有的同志认为,民族传统唱法以真声为主,假声没有研究的价值。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国早期的声乐论著。如芝庵的《唱论》、魏良辅的《曲律》、王骥德的《乐府传声》、李焕的《一家言·演习部》等,主要是总结了我国声乐艺术在真声(或称“大嗓”), 假声(或称“小嗓”),真假声交替使用等三种不同音色变化方面的研究。就假声本身而论,共有三种运用形式。  相似文献   

19.
清江流域土家族“撒叶尔嗬”的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撒叶尔嗬”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祀歌舞,它反映了土家族人豁达、乐观的生死观。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撒叶尔嗬”的节奏、调式、结构、旋律彰显了古朴、粗犷的音乐特征,透过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土家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撒叶尔嗬”这一土家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一、亦声字的性质和范围所谓亦声字,是指汉字合体字中主要以声符表义的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所定亦声字,往往以“从某从某,某亦声”的形式来说解形体.如:“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这些字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