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3):92-97
甲午战争受列强的远东政策所支配和左右。本文分析了英、俄列强调停甲午战争的动机与目 的并运用日本的外交史料阐述了调停的过程,指出:英、俄的外交调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日本“开战外交”的顺利实施。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政府对明治以来不断恶化的中日关系 的一次大清算,其战争目的明确,准备周密,开战决心坚决。日本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在并 不利于日本“开战外交”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一条冒险主义的外交路线,使英、俄的调停 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
日本军国主义与大陆政策及甲午战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试图阐述日本军国主义与大陆政策、甲午战争及资本主义诸关系。日本军国主义曾滋长于明治致府初期。政权内的倒幕派就是其主导.致府要人木户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
甲午战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通商行船条约>,强占台湾省、攫取巨额战争赔款、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将朝鲜变成其殖民地,攫取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快速积聚了巨额资本.利用战争赔款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其政治经济力量也随之迅速膨胀.为进一步对外扩张、掠夺财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可以说对华战争的利润对于日本现代化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5)
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李少军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即对彼此意图和动向、对俄英为主的他国动向的认识和判断,一误一准,从而导致中方迟迟不立足于战守而忙于交涉,陷入全面被动,日方全力推行挑战方针,军事外交均占主动... 相似文献
7.
李少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即对彼此意图和动向、对俄英为主的他国动向的认识和判断,一误一准,从而导致中方迟迟不立足于战守而忙于交涉,陷入全面被动,日方全力推行挑战方针,军事外交均占主动。双方认识和判断的准确度差异巨大,除了受制于各自立场动机外,也是由于了解外情的不同水平、对国际事务的不同观念和处理两国争端的不同经验所致。笔者认为,比较和研究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有助于对中国失败的原因得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南昌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日本从1894年6月2日决定战争而出兵朝鲜,到7月25日偷袭丰岛实际开战,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寻找挑起战争的借口,妄图掩饰这场战争的本质。先决定战争,然后再寻找开战的借口,这是历史事实的真相。本文试就此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秀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不同类型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战争,并展现了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及其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0.
陆汉文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6):104-107
转型期社会思潮的形成与演化既与客观的社会形势有关 ,也与不同社会力量的主观取向相联。主客观因素的交织互动决定了辛亥革命前夕主要社会思潮的不同历史境遇 ,亦构成了正确把握这些思潮理论价值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1.
黄顺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黄顺力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堂堂“天朝”败于蕞尔“岛夷”,这一结局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反映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而且也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直接促成了世纪末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一、甲午战前洋...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舆论及情报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瑞侠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甲午战争前,日本不仅大力扩军备战,还进行了大量的舆论与情报准备工作。舆论方面,主要宣扬“失之欧美,取之亚洲”,把侵略中国说成是“拯救亚洲”。情报方面,派遣大批特务潜入中国,并在中国建立了许多间谍机构,刺探情报,精心策划、准备了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3.
黄世坤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0-85
自被迫开国始 ,日本被纳入到近代国际体系中 ,与西方构成了一对矛盾统一体。统一体的复杂互动对日本向现代社会转型起着决定性影响 ,因此 ,日本之发展取决于其对西方做出何种创造性回应。经过主体自身痛苦、曲折的选择 ,日本终于较快地走上了主动开国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明治维新前夕,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达到高潮,并成为推翻德川幕府的主要动力,但是,有的史学家不承认它是动力,有的只强调在客观上有作用。本文试图就具体史实初步探讨日本人民的斗争是怎样导致幕藩体制陷于崩溃的。外国入侵与人民运动的总趋势十九世纪中叶,正当日本内部发生幕藩体制严重危机时,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又闯了进来。1854年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取消锁国,开放下田、函馆二港。当美国取 相似文献
15.
肖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在这场侵略战争中,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其称霸亚洲的野心,几乎发动起国内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以此一赌国运。面对此种局势,日本佛教各大团体亦纷纷采取了迎合政府的态度。从其内部动因而言,则有试图摆脱明治维新以来废佛毁释打击的因素,但从结果来看,却适得其反。本文是对甲午战争前后日本佛教教团之动态所作的历史性描述。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前爆发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曾经在河南引起广泛的反响。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在河南引起反响,是和当时河南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一战的爆发为日本侵华的势力提供了良机,不过在对华问题上日本国内朝野的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矛盾更为尖锐。倒袁派一度占到上风,致使北洋政府被迫接受二十一条,然而出乎日本军国主义者意料的是中国人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政府被迫采取温和的对华政策,即从迫袁附日到亲善提携。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制改革与战时大本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香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4):108-111
战时大本营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天皇亲自主持的战时最高统帅机构。它不仅在甲午战争时期,而且在此后的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一直发挥着对外侵略的核心作用。新世纪,对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加强我军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丁名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2)
本文是作者提交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一篇论文。文章具体分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的国内历史背景,介绍了整个战争的经过,最后探讨了这次战争对中国、日本和远东国际形势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37-42
近代日本东亚国际体系观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华夷秩序 ,并以日本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取而代之。它具有包含封建主义、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属性 ,以及日本的“皇化”特性。近代日本的东亚国际体系观是在同历史与西方影响的双重关联中发展的。日本近代化的国家导向决定了日本官方东亚战略构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作的考察也证明了这一点。到甲午战争前 ,近代日本的东亚国际体系观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