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导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文化是现代政治学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定义迄今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所谓“政治文化”指的是政治系统赖以生成的文化条件或背景,亦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的集合,主要地表现为个人对于政治系统以及自我在政治系统中所担任角色的心理取向。政治文化与政治系统互为因果,是个人政治行为和选择的主观的决定性因素,并对政治运行施以影响。现代政治文化研究一般以现时的个人心理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政治文化是近代以来提出的概念,它的提出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但是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却历史久远。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其与政治系统保持一致。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政治文化一直被视为维系统治阶级执政地位的主流思想,而世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视野中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粟 《东南学术》2005,(2):45-49
本文尝试将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系统理论相结合,从逻辑上考察微观的平民选择政治参与行为的偏好对宏观政治系统稳定和演化的影响。政治参与中的个人同样具有“经济人”的性质,在纯粹利益动机下,个人在主观上没有主动向政治系统输入(政治)资源的愿望,而是无偿地消费政治系统提供的公共产品;政治系统则通过制度方式约束个体的政治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个人消极的选择成本。因此,在制度与个人之间形成了一对不对称的博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题展开分析:(1)政治参与中的个体所具有的“经济人”特征;(2)“经济人”的微观行动与宏观制度间的不对称博弈;(3)政治活动中“经济人”的偏好选择所产生的宏观效应;(4)政治参与和政治系统发展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层面以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层面,政治制度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正确对待并处理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政治系统在现实政治发展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发挥理顺关系、协调利益、规范行为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政治信任——民众对于政治系统运行能够产生与其预期相一致结果的信心——被认为是联结普通公民与政治系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根据2011年五大城市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制度主义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在政治信任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以制度绩效为核心的制度主义因素以及以威权主义、社会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时在中国城市人的政治信任建构中发生作用。而基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以及政治系统信托者积极行为的社会参与对于政治信任的支撑力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6.
政治支持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它的获得和维持是政治系统存续的基础.特别是对于转型社会,系统的各个层面都面临着挑战和风险,如何顺利排解对系统的负输入,获得对系统发展的支持是转型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支持资源的开发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培养健全的政治人格和对政治系统的情感支持,需要提升行政效能来获取特定支持,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散布性政治支持与特定政治支持共同提高的多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公共健康实践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军 《中州学刊》2008,19(2):125-128
我国的公共健康实践可以从法律、制度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伦理反思.在法律层面,需要平衡个人的权利与政府的权力,使法律尽量避免对公民权利造成压制或侵犯;在制度层面,需要公正地分配公共健康资源,因为公正的公共健康分配制度往往可以避免或有效控制公共健康危机;而在文化层面则需要着力培育社群观念,因为最佳的公共健康状态往往是在良善的社群组织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政治理论 ,以生态系统原则、生态环境理论、整体观方法论和生态矛盾法则为其方法论基础。良好的政治系统 ,应是具备平衡性、动态性、开放性的政治系统 ,应是在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中取得双赢佳效的政治系统 ,应是用整体观的方法论看待社会政治现象的政治系统 ,应是正视社会矛盾、选择恰当时机和采用生态学方式化解矛盾的政治系统。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健康伦理的主导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文德  李伦 《兰州学刊》2009,(12):19-23
社群优先于个人和自我是社群主义的根本出发点。社群主义由此推断出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积极权利优先于消极权利和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等结论。这些价值取向为公共健康实践提供了伦理根据。因此,社群主义是公共健康伦理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引导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使政治参与规模与政治系统相适应,是当代每个国家民主建设中必须认真探索并加以努力解决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前提条件;加强制度建设,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培育新型政治文化,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政治象征是政治系统得以顺利运作的必备组件,围绕政治象征展开的争夺是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合法性建构过程中的惯常景象.政治象征之争依其程度深浅可分为三个层次:"器之争"侧重象征的物理形态和工具性质,争夺的是作为权力资源和合法性资源的象征物;"体之争"发生在政治社会的制度和秩序层面,凸显出不同价值系统之间的龃龉和消长;"意之争"是对前两种争夺在认知层面上的反思,与象征之多义性直接相关的理解象征的能力成为争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农村政治内生态系统由静态和动态两部分构成.从静态来看,农村政治系统由农村政治文化系统、农村政治规范系统、农村政治实体系统三大系统构成.其中,农村政治文化是价值系统,是系统的灵魂;农村政治规范是维护系统,是系统的保障;农村政治实体是执行系统,是系统的基础.从动态来看,农村政治系统则表现为农村政治实体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的运行过程.运用系统和整体的方法,构建农村政治内生态系统,整合系统内各种要素功能,完善农村政治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能,以形成和谐稳定的农村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义与科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从制度层面来看,政治文明要求制度的设计和安排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充分体现政治公平和政治正确;从政治运作层面来看,政治文明要求政治发展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通过法治实现政治的正义性与科学性.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原则,则是其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个人、社群与社会同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个人而言,社群与社会是其生活的必要和必需;对社群与社会而言,个人是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可见,个人、社群和社会三者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状态中.在词源学考察和辨析基础上,以关系思维的方法论为视角,在两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在三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社群与社会之间互动.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科技作为先导的创新驱动,更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系统性的社会创新基础培育。我国现有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不管是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实践倡导层面,还是具体的理论研究层面,乃至在社会的具体建设实践层面,都存在诸多政策瓶颈或理论与实践困境。创新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创新模式,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应该是建立在社会的五大基础系统,即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环境系统的基础性创新之上的"创新驱动发展"而合成的"创新型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6.
何影 《兰州学刊》2008,(8):31-33
政治和谐不只是指政治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谐,还包括政治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和谐。政治系统外部的适应状况直接决定着政治系统内部的整合状况,政治系统的内部调整是以外部适应为前提和动力的,因此政治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对于政治和谐来讲更为基础。政治系统要达到和谐状态,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文化结构变迁相适应,在不断的调适中寻找与外部环境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7.
政治民主化是当今中国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政治民主化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脱离了特定的社会基础 ,就可能事与愿违 ,给人民带来的不是真正的自由与权利 ,而是国家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从现行政治格局来看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强化立法监督职能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突破口。立法监督职能的强化 ,对于维护公民的合理权益 ,实现政治权力的合理配置 ,保障政治监督的有效运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一立法机关作为政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权限的界定要服从政治系统的整体安排。任何政治系统都存在三种基本的…  相似文献   

18.
政治调节机制是指政治系统通过各要素的有机运作,用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实现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全面发展的一系列制度、结构和功能的总称,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须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对政治调节机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9.
杨明 《理论界》2006,(3):121-122
制度是由人制定的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对人们价值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制度缺位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制度精神失灵;二是制度供给不足;三是制度执行失范。制度缺位会诱发人们的功利化行为取向。功利化行为取向的诱发机制是委托代理制度的失灵;功利化行为取向的根本成因是利益表达机制缺位;功利化行为取向的社会成因是道德约束制度弱化。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认为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的个人或团体 ,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一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国家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心理倾向的总和。它具有营造政治舆论、影响政治行为、维持政治关系等基本功能。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有二 :一是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能整合人们思想并为人们所认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 ;二是健全政治参与机制 ,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形成参与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