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在旧社会的悲惨处境和对命运的抗争.作者通过挖掘她们备受凌辱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也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是被许多人误读的一位现代作家。其基本原因一是思维模式的僵化 ;二是许多人忽略了许地山小说文本中鲜明的宗教文化意识。宗教的慧眼 ,灵性交给了许地山打量现实人生的独到眼光 ,使他开辟出一片新奇的人生天地 ,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图追踪许地山独特的生命意识 ,呈现他艺术世界中的美妙灵光。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们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但他们也有共同的特征即都是精神的失败者。知识分子形象及其精神特征反映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鲁迅对人的生命与价值的理解达到了本体的高度,并深化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4.
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冯骥才对鲁迅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刘禾的国民性神话理论。刘禾认为鲁迅的国民性理论是受蔽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殖民霸权话语,进而全盘否定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客观存在。文章对刘禾的后现代方法、后殖民观点给予系统驳析,正面阐述了明恩溥著述的历史合理性,并肯定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翔宇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立足于鲁迅营构中国形象的历史语境、建构策略、形象序列及价值评估等重要问题,系统地梳理 了鲁迅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话语实践及心路历程,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虎符》是郭沫若以战国故事“窃符救赵”为题材创作的一出历史剧。战国时代是“一个悲剧时代”,也是“人的牛马时代的结束”。如姬积极参予到魏王与信陵君的矛盾斗争中,以坚决反对黑暗统治者魏王和坚定支持主张正义者信陵君的行动,确立了自己的伟大人格,完成了一个大写的人的造型。  相似文献   

7.
“一子两挑”是独生子女家庭在日常实践中为应对现实需求而形塑出的权变模式,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核心小家庭呈现出双系继嗣的制度幻象。然而户籍的分离和财产继承的身份边界将小夫妻割裂为两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并将孙代的姓氏与财产继承捆绑,进一步撕裂了小家庭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夫妻小家庭因利益、感情、现实等因素避重就轻地游走在两家之间,父代被置于劣势地位,家庭养老逐渐向“管好最后丧礼”的形式化孝道蜕变。由此来看,“一子两挑”的婚居实践确实改写了男性单系继嗣的家庭制度,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隐忧,是否会转向双系继嗣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