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明"性灵"文学思想,产生干人性压抑与反压抑的语境."性灵"不同于"性情",它是在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出现的,具有去伦理、反理性、追求绝对自由的意味.晚明时期,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在生产关系上的裂缝,导致知识分子游离国家意志,在文学领域中倡导"独抒性灵",使得"性灵"文学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冲击力,促使明代文坛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小吃更是极具特色,这是人所共知的。可是你知道吗,我国有些地方的小吃可称得上『怪吃』,下面选取六例与读者朋友共飨。闽西宁化老鼠干闽西有风味特色『八大干』,即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宁化辣椒干、长汀豆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兔肉干制品(肉干、肉松、内脯)的加工工艺、配方试验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加工兔肉干、肉松,肉脯方便、保健食品的可行性,为兔肉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退溪是韩国李朝时期著名哲学家,其学宗朱熹,为李朝“朱子学”之集大成者。本文从三个方面略论“退溪学”之形成及特色。一、考察从13至16世纪前期“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流变,以明“退溪学”之所以诞生的条件;二、从退溪本人的经历、个性、学识及修养等方面,论述“退溪学”形成之过程;三、以退澳关于“四端七情”的理论为例,论述退溪如何在朱熹思想的逻辑基础上补充和发展“朱子学”,进而展示出“退溪学”本身之特色。  相似文献   

5.
"阉宦尚文辞"是个内涵丰富的学术命题,涵盖了"鸿都门学"与曹操"尚文辞"两个阶段。曹操"尚文辞"观念正是从"鸿都门学"借鉴发展而来。明乎此,既有助于理解两者各自的内涵,又能贯通两者,从而为进一步理解与此相关的学术命题如"文学自觉"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6.
"浙学"本是朱熹批判浙东思想的语言,而《宋元学案》则用来彰显"浙学"的卓越性.《宋元学案》以故事的方式将永嘉、金华、四明各地的思想整合于"浙学"之中,并有意识地将四明地区作为终点而进行颂扬.  相似文献   

7.
顾瑛在嘉兴建合溪别业的说法从明初一直沿用至今.实际上,从顾瑛及其交游者的诗篇中可以推断,合溪别业是在长兴州境内,而不是在嘉兴.长兴地区有天然地理优势,适宜隐居避兵,而且出行便利、风景宜人、盛产箬下酒与顾渚茶,是顾瑛隐居的理想选择.合溪别业建成后,顾瑛经常到嘉兴一带游览,又曾在嘉兴长期寓居,这些举动及殷奎所作墓志的传抄都可能是顾瑛在嘉兴建合溪别业这一误说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甘洒热血存"春秋"--张岱《自为墓志铭》现象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写作背景、墓志文剖析及其寓意等多个方面,对张岱《自为墓志铭》现象作了考察分析,表现了张岱"存国史"和"存明"复明"的衷曲.  相似文献   

9.
晚明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女帮闲的形象,属"三姑六婆"之列.她们的形象较为负面,但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晚明时期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女帮闲的出现与晚明时期的商品经济繁荣、"异端"思潮出现、个性意识张扬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天理人欲之辨是宋明理学的一桩重要公案,它经历了一个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的发展过程。发生这一转换的主要原因有三:即宋明理学理欲论的内在矛盾,程朱理学的政治化,中晚明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贽"人文主义"人性论评析--兼与西欧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李贽反对纲常名教、鼓吹私心利欲的人性论,常常被视为体现了市民阶级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实际上,步入封建衰世的晚明社会,还远未出现西欧的那种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作为一位对腐败政治极度不满的官僚士大夫,李贽的人性论不可能包蕴着人文主义的内涵.西欧人文主义者"个体本位"的人本观,以个人"自由"为轴心,以人的世俗追求与享乐为归宿点.而李贽在鼓吹人的私心利欲时,又力图将"人欲"纳入"圣人"导引和儒学"明德修身"扼制的轨道,进而沿着王学所开采的儒学异化路径,鼓吹儒、释、道"三教合一",将"人"引渡向一个弃绝尘欲的宗教苦海.这些都证明了他是一位反叛传统却又找不到出路的"异端"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公案"辨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案"一词的含义,从官府摆放和处理文书的几案,被引申为官文书,再进一步引申为案牍.宋人正式把讲述官府断案故事的"说公案"归入"小说"类,使"公案小说"作为一种题材类型得到正式确立.此后,公素小说经历了重要的演变.明公案小说集标志着公案小说文体的初步形成,清代的章回体长篇公案小说体现了公案小说的成熟,而晚清的长篇公案小说则反映出借鉴翻译侦探小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思想意义,采用儒家经典解释学思想的方法,认为"致良知"就是良知从人心的"本然之知"回到本心的"明觉之知"的过程,它的逻辑就是由体到用,最后回到体,亦可以称为"知行合一",即本体的良知与主体良知的合一,以及主体认知与主体实践的合一。  相似文献   

14.
韩非基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条件,对前人"忠"思想做了批判总结,并从法家立场出发,对"忠"规范做了新的界定,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规范在他这里几乎完全归结于"忠君",而且,他还将"忠"规范纳入"法"的轨道,强调重视"忠",但更应"明法","忠"法"并举思想对秦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君本论"忠"思想一提出,立即得到统治阶级热烈欢迎,在中国推行了两千余年.  相似文献   

15.
李玉是晚明至清初的戏曲大师.他在晚明创作的以婚恋为题材的几部传奇,摆脱了明末戏曲创作中宣扬低俗情欲的趋向,承袭了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理念,试图以伦理道德来挽救晚明颓靡败坏的社会风气,对情与理关系的处理从汤显祖的"情而已"转变至理为先,把情放在次要的位置,以理辖情,以理代情.若脱离时代背景、单从文本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念念致其良知"何以可能? 这不仅是聂双江、罗念庵质疑王龙溪见在良知说的起点,也是一个普遍的道德实践困境. 双江、念庵立根于"未悟之因地",而龙溪立根于"已悟之果地",其"独知""当下一念""直心""自照自察"等工夫具有非对象化体认维度. 泯合对待、当下呈现、自证自知、自我圆成,这是龙溪与双江、念庵对象化思路的根本差异,也是双江、念庵无法契会龙溪思想精义之所在. 通向这一境地的契机是以"信得及良知"来纯化意识,回返本真. "见在良知"所彰显的"不二"维度,将儒家心性工夫的超越性、主体性意涵发挥至极.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庐山东林寺的"虎溪三笑"故事,虽非真实,却在宋代被广泛流传,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时代趋势,表达了人们期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庐山海纳百川的人文特征,还体现了庐山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发达。  相似文献   

18.
从"等待"主体的自我分裂、"等待"内在维度的破碎性及"等待"对象的不自明三个方面论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揭示出这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人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等待"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外在行为状态固化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化式的解脱方式.这种转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三教合一"学术思想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成为学术思想深入发展的一个内在阻碍.  相似文献   

20.
万物有常性,性无不贵生。凤翔与骏奔,一一远害情。(六鸟)彼沙上鸥,皎皎霜雪明。夜宿沧浪静,日浴沧浪清。何以狎溪人,溪人淡无营。衎衎自饮啄,依依亦逢迎。徘徊两无猜,何慕复何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