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了解视觉隐喻,就不能更好地研究视觉文化。视觉隐喻是诸种感官隐喻里最重要、使用最多的隐喻形式,它在西方思想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c)传统确立。随着后现代思想对感性和身体的重新发现,视觉隐喻不仅获得新的理论内涵,更泛化到日常生活领域,与当代视觉文化结合,成为现代生活的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视觉隐喻从两方面决定当前视觉图像的性质和特征。视觉文化是视觉隐喻在当代西方思想中的现实表现形态,视觉隐喻在西方思想中地位和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当代图像形象和视觉文化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宗教学、物质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角度,来综合考察中国视觉文化与写本文化传统以及知识史视野中的图像与文本,是极富前景的学术新疆域。本文提出"象数"是中国古代理解世界及其存在意义的基本范式,并从这一理念出发,阐述了中古时代的"图书"观念、传统视觉表达系统中的图像分类、东亚古写本所见图像与文本的关系,以及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图像等问题,主张不仅应当在历史研究中把图像作为证据使用,还应该从人类思想的基本表达方式来理解图像在历史情境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执政文化规范、引导、推进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生活,是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也是执政党把握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语境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上都发生了视觉转向。与此同时,视觉时代执政文化的建构、践行、表达和传播也遭遇了危机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镜头无处不在的凝视、政治秀的欺骗和视觉说服力的丧失等方面。因此,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优秀执政文化的基础上,视觉时代的执政文化建设应主要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从"照镜子、正衣冠"入手,做好执政形象文化建设;二是从"防止公仆变主人"的认同关系和认同机制入手,做好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三是从视觉文化的可见性入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好执政制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学术起点是对视觉经验的重构;其发展轨迹是对"文化转向"的加入和反思,试图把视像化、视觉性作为理解后现代文化性质的钥匙;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跨学科研究。在这三个方面,视觉文化都得益于文化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视觉文化也发展了文化研究欠缺的理论维度,对后者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视觉文化的内涵并梳理其渊源,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与视觉文化相结合,以"丽江古城形象"为研究个案,作为纳西文化研究的文化窗口。东巴象形文字、丽江古城标志性景观、丽江古城明信片、丽江古城影视作为"丽江古城形象"的凝视对象,对少数民族形象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视觉凝视与文化中,既有游客与文化的相遇与碰撞,影像与文化的相遇与碰撞,也有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与碰撞。视觉文化研究应该阐释与破译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赋有的文化符号与意蕴,揭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深入理解该民族的生命、生命与文化本身。  相似文献   

6.
视觉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传统以来的单纯纸质文字文化形态相对的,由视觉(包括听觉)因素和视觉形态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狭义是指,以电影、电视(包括摄影、绘画等)为代表的视觉媒介和视觉产品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视觉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论资源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文艺学乃至传播学等多种领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理解和重视。成为当今时代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研究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视觉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内涵进行阐释和分析。结论指出:我们已经进入视觉文化时代,然而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因此,为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对于视觉人类学来说,环境肖像是特定生境关系与族群认同的视觉表征,而影像民族志更是对其图文互证的深描。文章以"中国白族百村群像"和"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两次民族村落视觉书写实践为例,通过对调查对象历史背景、空间环境、主体性、生境和习俗的分析,讨论影像民族志书写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文化节点,如历史与现实中跨区域经贸交往的关系,村落与生态的关系,多民族杂居地的族群关系,人文传统和文化心理问题,特色民风民俗的呈现,民间手工艺的村落传统,回访和出新,文字和影像的互证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视觉文化史上,摄影理论一直围绕着"摄影作为艺术"而展开.然而,摄影作为艺术的辩护是以屈从于传统艺术观念为代价的失败的辩护.对此,本雅明提出应将"摄影作为艺术"的思考方式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的思考方式.这一转换带来了摄影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从哲学、文化学、主从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艺术作为摄影"的理论内涵.如何理解这一转换的真实内容,是理解摄影及其当代视觉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视觉经验及主体的对象化观照是视觉文化形成的关键,消费主义为视觉文化提供快速发展的平台。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观看”有着复杂的文化意义,视觉文化蕴含着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当代诗人谋求以新的方式建构自身形象。一些诗人积极利用绘画、摄影,甚至电视、电影等视觉媒介展示和传播自身形象,以"袪魅"或"返魅"的修辞,试图提供一种视觉模式的"诗人的阐释学"。诗界正尝试一种倚重诗人视觉形象的"泛化"传播策略,通过重塑诗人形象来改变中国新诗的边缘化处境。但在诗人的"明星化"塑造过程中,诗歌文本可能面临被视觉形象"僭越"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从类型角度而言,当前很多展现平民生活理念的影视剧落入了"类型剧"的俗套;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来看,一些涉及"婚外恋"的影视剧与其说是"劝世寓言",不如说是"欲望叙事";从"视觉产品"的角度看,很多文化题材影视剧基本被当成了"文化怀旧"产品,在强化了它们的"情感抚慰"功能的同时也失落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客观立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艺术自身特殊的形式美与装饰美具有丰富历史文化意味和传统情调,成为消费时代视觉符号的重要代表,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以其成熟、细腻、有力的文化信息与装饰语言强化着当代的设计传达。  相似文献   

14.
浅析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设计内容、设计特征以及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视觉文化的增殖,对视觉文化的理论兴趣就出现了。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与历史时期人们都可以遇到视觉文化,但只是在近几十年它才成为文化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视觉文化理论产生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另一方面它又产生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在19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90年代初,在哲学、思想史、视觉理论和艺术史的汇合点,许多著作也出现了。这些著作致力于研究视觉中心论的问题,即被视、观看和凝视等。艺术史为视觉文化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起点,在这里,前者不仅仅是进行如此分析的一种工具,而且反过来也一样:视觉文化的分析改变了艺术史,使艺术史从此开始把图像作为符号进行解释,从而使我们能够将图像作为文本来阅读,图像是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的整体部分。尚未得到解决的在艺术史家与关学家之间引起烦恼的现实和理论的问题,是作为文化特殊形式的视觉文化与艺术——尤其是与在文化对立中建构的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关系。在1996年,讽刺时事的《十月》杂志提出重新思考艺术史的历史基础,以至于允许后者通过人类学建立一座通向视觉文化的桥梁。至少到现在,如此首创精神还未马到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征文化。在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势下,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变为视觉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及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增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感染力,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合时代特色,对提高现代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信息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至少已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次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视觉文化领域中,未来社会纯技术型倾向的发展将直接导致其本身承载的人文价值观涣散;视觉文化创作者的人文精神在纯技术型导向洪流中将面临崩溃。面对信息网络化时代,未来视觉文化变革的人文化取向、大众化取向最终将会完成"文化"本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文艺与文化研究领域经历了视觉转向,该转向标志着图像时代的来临。人们一般认为这一转向是科技革命带来的以图像的创造、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电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这一转向其实是人类文化对第一感官的悠久兴趣在电讯时代的一种强力复兴,更是西方主流哲学对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视觉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重新构建。纵观西方思想史对视觉主体的思考,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凝视及其客体几经变化。柏拉图—笛卡尔理性主义传统中,视觉主体对客体的"精神观照""本质观照"隐含着一种"理性之眼"和"暴力之光"的合谋。20世纪的哲学凝视逐渐转向视觉主体本身,讨论了"被人观看""相互观看""被意识形态观看""被权力观看""伦理观看"等主客体间的视觉模式,涉及视觉权力、视觉伦理、视觉心理等层面的问题,揭示了视觉主体构建的种种模式:如视觉黑洞、镜像陷阱、镜面大厅、全景监狱、他者之面等。这些视觉主体性理论为文艺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觉转向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视觉隐喻"是最近几年来引发学界关注的一个新名词。基于它有助于促进学校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重大作用,故已日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从视觉隐喻的定义入手,通过对该概念的考证与内涵的梳理、结构的剖析与属性的探索,进而对"明示义"与"隐含义"展开深入论述。最后,再回归到学校美术教育层面的视觉隐喻识读问题,阐述识读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具体的教育策略,并以电视广告为例,列举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