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构建(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解构和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建构)是马克思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旨趣.马克思社会构建理论以"关于人的科学"为逻辑支点: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存在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对它的取代表现为"自由人联合体"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确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总体轮廓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博爱,个人的全面发展.基于对人的社会境遇的关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有三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潮 ,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并不能作为替代资本主义方案的理论基础 ,否定生产理论在分析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种以哈贝马斯与吉登斯为代表 ,认为生产理论只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部分层面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变迁 ,更需要强调制度或普遍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支配作用 ;第三种以杰姆逊等人为代表 ,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处于马克思所讨论的理论问题域中 ,生产理论仍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逻辑前提。批判分析这些理论观点 ,在生产理论基础上丰富和完善马克思哲学范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我们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逻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胜利  崔云 《学术论坛》2012,35(11):15-19,24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多样性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多样性的指导方法,生产方式多样性、制度"渗透"等是资本主义制度多样性的原因,所有制形式、市场模式、企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资本主义制度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全面梳理并准确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多样性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成为当下一个紧迫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而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已然给出明确解答。德里达以解构思维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使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精神获得反讽式表达,并且从民主的"将临性"视角阐释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从而使得解构理论与马克思的思想遗产实现内在共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资本为主导的全球化过程并没有传播资本主义制度的"福音",而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以及集中体现为人的"物化"的人类生存性危机扩散到全世界.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决定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也越来越凸显出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时代价值.而西方左翼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吁求则是时代精神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7.
"空间化"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重建的重要理论路径之一.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模式很大程度上湮没了空间维度,因而如何突破这一模式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研究的首要任务.卢森堡、列宁等人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这一理论已经蕴含了从空间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倾向.列斐伏尔、哈维等学者从元理论和资本主义批判两个层面挖掘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的理论潜能,给我们以诸多启示.马克思虽然并未对空间问题进行主题化的研究,但他的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转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郗戈 《学术月刊》2012,(8):48-54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9.
不平衡发展问题并非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空白,而是内在于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的重要议题。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为基础,分别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时间消灭空间"的空间生产矛盾运动、不平衡的工农业国际分工等视角,推进不平衡发展问题的历史科学建构,并呈现为以下的逻辑进路:从不平衡发展的自然规定性深入到以生产方式研究为内核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并从一般生产方式历史运动的广义不平衡发展问题深入到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狭义不平衡发展问题研究,进而也从物性地理空间的不平衡考察深入到社会关系空间及其再生产的不平衡机制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方法论的本质层面将企业理论划分为三种范式,即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老制度学派企业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三种范式的企业理论在方法论上存在本质区别: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以个人主义方法论为基石;老制度学派企业理论以整体主义方法论为基石;而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则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根本方法。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以"新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出发点;老制度学派企业理论以"制度人"作为研究出发点;而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则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作为研究出发点。新制度学派采用静态比较的方法,把企业问题仅仅置于交换领域中;老制度学派采用进化论方法,把企业问题置于文化领域中;而马克思则运用系统发展的观点,在生产与交换的有机结合中研究企业问题。若使企业理论更加完备和科学,在方法论上必须接受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当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方法论也面临不断创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黄力之 《中国社会科学》2012,(4):23-45,205,206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种种复杂现象,丹尼尔·贝尔以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为研究出发点,指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与社会断裂的矛盾是由于结构性和机制性两个原因,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然而,贝尔试图在否定的意义上超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文化问题的深度揭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从未忽视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关注,并鲜明地提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问题的解决思路。同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性质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危机的出路的相关探索,对贝尔思想的超越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推进同样值得重视。因此,认真清理、研究包括贝尔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学术成果,科学认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问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曾凡跃 《学术界》2012,(7):176-183,290
马克思与哈耶克的国家观批判的视角差异在于:马克思认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的寄生赘瘤,哈耶克认为国家和政府在知识论方面无知无能;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提出,无知论国家观的直接理论支撑是"自生秩序论"和"人的无知论";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是对近代契约论、黑格尔国家主义和当时资本主义现实本质的批判,无知论国家观是对西方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全权计划体制的批判。当然,两种国家观都有其现实诠释的限度性。  相似文献   

13.
曾庆伟 《晋阳学刊》2008,2(3):71-74
布罗代尔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含义一无所知。他用“资本主义”一词来确指不同于“物质生活”和“市场经济”并在它们之上的领域。他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的三层分立解释模式。但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有其恢弘的论述。他从社会形态演进和内部要素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路径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解构之路,形成了其独特的“资本主义”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论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变趋势方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但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存在根本区别。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分配理论是按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分配的,并将资本主义当作自然的、永恒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体系,因此,尽管马克思论证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动态的演变趋势与古典经济学一致,但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平均利润率下降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趋向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两个必然”论断进行政治经济学论证,到20世纪由资本主义“适应论”和“变质论”引发的一系列论争,再到21世纪资本主义危机频现推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复苏,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对资本主义结构体系的分析不断深入,对资本主义未来走向的认识也愈加清晰。对这一问题研究总体经历了由预判资本主义消亡结局向全方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转变过程,贯穿这一思想史发展过程的主题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导逻辑的批判,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衰落趋势和资本积累极限存在的客观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长期共存竞争的格局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6.
王晶 《学术探索》2010,(4):18-22
西方某些学者将马克思的进步观念与线性进步观念相混淆,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严重依赖于单线性的历史进步观。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单向的、直线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现实的人"的理论以及"东方社会"的理论,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模式辩证的统一起来,描述出人类历史复杂的进步过程,从总体上否定了线性历史进步观所指认的历史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单线性的、同质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高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 ,其自由资本主义部分 ,一般都照搬《资本论》3卷的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和改变的必要性 ,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 ,不仅要体现在社会主义部分 ,而且也必须体现在其资本主义部分 ,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理论体系 ,使之能够帮助人们深刻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从西方引进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两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延安颂》经典系列影视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经典影视阐析了军民鱼水情,歌曲《歌唱延安》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延安颂》等影视彰显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获得活力与动力。中共七大胜利召开,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这个署名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浙江社会科学》2012,(2):97-102,108,158
在今天,署名的问题在文本理论或写作科学中具有显著的地位.本文试图以一种新的方式对马克思这个名字所引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当我们从署名问题谈到马克思哲学时,这意味着马克思的名字代表着他的思想实质.无论是以名字来阐释马克思,还是以思想来阐释名字,我们关注马克思的署名问题,并非关注他的生平事迹的报告之类的枝节,而是关乎思想之实事,关乎仿佛是不会朽腐的思想.我们应该更审慎、更符合其“思想事业”地理解“马克思”的署名.  相似文献   

20.
江静  黄敏 《学术探索》2010,(2):25-30
马克思首创了世界历史理论,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单线逻辑向双线逻辑的发展却是由列宁完成的。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域中,世界历史的根本矛盾是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和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特殊矛盾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特殊性中获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