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对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按照“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应该努力掌握和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进行内容创新、观念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开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研究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社会转型的崭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准确判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在集中精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认真谋划和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旋 《广西社会科学》2007,(4):195-196,F0003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构建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诠释是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特点和社会功能的理论基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统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灵魂,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及不同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捍卫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做个简要的梳理,认为阶级阶层变迁视角下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景来 《学术界》2001,(4):247-262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一些专家、学者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所讨论的若干问题,即意识形态的涵义及其本质特征;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等.强调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把握当代世界的总的思想背景,倡导一种科学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对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着全球化、网络传媒、社会转型及信仰危机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途径,主要是提高国家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完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创建亲近性模式,加强大众媒介的宣传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尤其是各界知名人士个体的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制度不断创新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的30年.在制度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互动关系中,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在当代中国,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支撑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学界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状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崭新认识范式和思想体系的更高样态。当前学界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基本内涵、功能发挥、挑战与机遇、治理的策略、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未来应加大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如何按照网络生态和规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如何加强中国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民族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优越性,相较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有着独特的理论力量。然而由于国内外局势复杂,以及党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一些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党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引领,加强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引导,注意提高群众的认识自觉和实践积极性,以凝聚共识,共同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网络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值得高度重视。近些年来有关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对其具体应用领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也愈发深入。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当前学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当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定位、建设维度、形势研判和实践进路等方面,研究成绩斐然。但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现状及发展来看,仍存在研究的“空白区”和“浅水区”,未来可从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根本动因、阐释国家重大决策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耦合优势、探寻新科技突破带来的新思路新理念、创新研究方法、拓宽国际视野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各种挑战。邓小平通过对文革时期极“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拨乱反正,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开放性和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并提出把实践的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结合的“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再次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成为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彭文君 《理论界》2013,(11):7-9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其科学性和无产阶级性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焕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意识形态或社会思潮进行对话,实现自我扬弃,正确看待和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有的作用,使其内容和形式达到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与意识形态内在关联的相关论述、西方学界在科技与意识形态内在关联性问题上的两种传统倾向以及当前海外学者对于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为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数据和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则为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指南。大数据的技术特征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属性相互激荡、彼此交融,进一步彰显了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契合。深入探讨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前提,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大数据视域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激发研究动能与活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努力目标和遵循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主导性和兼容性的理论特质,使其能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不断增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作用亟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为此,应及时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人民、持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断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末期讨论的基础上,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方面形成许多新的不同认识,并开始反思研究范式本身。目前的研究存在多样性有余而共识不足的问题。要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使命,正确看待研究范式并推进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以思想理论建设为先导,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导向力和说服力;以宣传阵地建设为支撑,真正使马克思主义贴近群众;以经济建设为根本,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我国散居民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学术探索》2011,(5):64-69
散居民族是相对于聚居民族而言的,指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或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但不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散居民族工作是我国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已有相关论著从散居民族的概念、概况、政策法规、权益保障、散居民族工作、民族乡工作、城市民族工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各地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也积累大量的经验,促进了散居民族的平等、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2000年以来学界对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将众多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国际因素和其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如研究方法多以思辨为主,少有实证研究;某些影响因素具有特定性,尚需进一步甄别;众多影响因素中各自的权重不明.这些不足也是今后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研究值得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