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德性修养思想包含"先立乎其大者"、"合内外之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三部分内容.它展现了儒家要求人立志"成仁",不甘于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者和建设者,人民教师应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及要求,并积极努力工作,我认为,加强教师的道德自我修养及建设是基础,是关键,是前提。自我修养的课题,古人就已提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焉。”孟子也强调“养性”、寡欲”,“君子必自反也”。苟子则说得更明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撇开他们的修养目的,所倡导的共同点就是,一个人应当注重道德的自我修养,强调心灵…  相似文献   

3.
名士戒慎与魏晋三玄刘康德与“恐惧”联系在一起、见于儒家经典──《中庸》的“戒慎”(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原本是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出现的,它要求人常怀恐惧敬畏心理,处处谨慎小心,即使在别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暗处,也不可隐翳操,更不可做那种合...  相似文献   

4.
孝经者合修齐治平之事。而归之于孝也。故曰孝为德行之全。百行莫先于孝也。后儒或疑孝经偏重于显扬。不知孝经言天子之孝。即由爱敬所推致。则尊亲者其分量之所极。而所以能致尊亲者。不出乎门内之爱敬也。夫百行之美。一有不能致其极。则于孝子立身之道有亏。使夫人刻刻有不可为人不可为子之心。而后立乎天地之中。无一事不敢不自勉。以求克尽乎人道之极。始克尽乎子道。是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讲题是论语上孔子所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能无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那一章书为什么要讲这个题呢因为尧舜时代是中国政治的黄金时代为后世所不能及后人徒知景仰尧舜而不知效法尧舜所以政治不得清明其实也不是后人不效法尧舜实在因为不知道仿效的方法中国之乱到现在已达极点而一般谈政治的人非理想空洞难成事实即专在组织上订计画忘却大体结果理论与方法愈多而祸乱愈亟一般民众日在乱离之中不得安居乐业遂以为尧舜的盛世是在天上而不在  相似文献   

6.
漆素红 《船山学刊》2009,(1):119-122
儒家德性修养思想包含“先立乎其大者”、“合内外之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三部分内容。它展现了儒家要求人立志“成仁”,不甘于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7.
张敞是西汉宣帝时期 (公元前 73- 49年 )一位重要的人物。宣帝号称西汉的中兴之主。他曾多用文法吏 ,以刑名绳下。当有人劝他应该重用儒生时 ,他却严厉训斥说 :“汉家自有法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 ,用周政乎 ?”① 这颇能概括其治国的方略 ,即杂用霸、王之道 ,儒、法揉杂 ,综核名实 ,权操于上 ,而责成臣下 ,尊崇儒术而不为其所拘泥。而他达成的“吏称其职 ,民安其业”② 的中兴局面 ,是与他的这一方略分不开的。张敞是学术修养颇高的大臣 ,他的政疏充满深厚的儒学色彩。如此高深的儒术修养使他适应于西汉中期儒学昌盛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君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的君子观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立人”思想。从开篇“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到结尾“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对中华民族以及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世界各民族的人格塑造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方生旭芝。绘其考鹤卿先生杖履题咏之迹。为蟹山风木图十二幅属题其端旭芝可谓不死其亲矣。虽然未之至也。壮生云。券内者行乎无名。卷外者志乎期费。人见其跋。犹之魁然。昔有图父母茔墓为寓思图以示吕泾野者。泾野曰。此诚孝子思亲至意。然思茔墓不若思形容。思形容不若思心志。思心志不若思其所遗于我者所  相似文献   

10.
<正>孰有当迷乱之世,上不获君,下不获民,志勿为之苶,皇然念四国之训乎?隆然谋四国之顺乎?谋唯恐其不訏,而不忧其大而不容乎?犹唯恐其不远,而不忧其深而逢忌乎?能此,然后一旦举六宇以任之,目昭心旷,习于光大,而铢两之计、穴罅之智、不足以动其心而成其大业,退不见有生之乐也,进不见天下之利也。故君子之  相似文献   

11.
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影响高师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果说高等师范教育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那是不公平的。教师的学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修养,所教专业科学知识修养及教育理论知识修养。高师所设教育理论课程乃是高师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12.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争辩中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孙龙在《名实论》中集中阐发了他的“唯谓”逻辑思想,他说:“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就是说,“名”(概念)要做到正确使用,就得专一地称谓(“唯乎”“其谓”)彼“实”或此“实”,比如面对“白马”之实,只能用“白马”之名来称谓,不可用“马”之名来称谓.这种思想,一方面确实肯定了概念的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另一方面却也否认了概念本身的辩证特点.下面对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原群上     
人有强弱。而后有盛衰。有盛衰而后有治乱。人群则强则盛则治。人不群则弱则衰则乱。是故三皇五帝之世。合天下为一大群焉。其在五霸。则以群群不群者也。自汉唐暨国朝。群人之业术各不同。然皆以有群而强而盛而治。以不群而衰而弱而乱。曰其间败群者何也。曰党也。何以有党。曰私是也。何以私。曰人之群也。必有人安其居卫其生。以优游和同相养相教也。私乎名。名轧名。私乎利。利轧利。名利轧。则养不相养。教不相教。甚者相争相夺。穷乎宇宙若不足以容。旷乎垓垠若不足以生也。人情拂戾。不能郁郁久居。则鸟兽散耳。遑曰群乎。曰然则何以克其私。曰道德仁义礼乐刑政。其精焉者也。最显最要者。莫如公。公则人慕其有而相通。人利其有而相让。  相似文献   

14.
窃维今日读经。万不可不削其伪谬。置其无徵。以从易简。否则无裨实用。枉费心思。昔之为学者。童年入塾。皓首穷经。而淹通者不数人。况今日乎。今之世变甚矣。中外交通。文化互进。欲求体用博达之才。断非以仅能读十三经为能事。矧十三经几时可通乎。孔子删定五经。使人博文约礼。若孔子生今日。又不能不亟谋删定矣。何以必删定也。即正经与民之义也。然则经有不正者乎。曰凡谬伪无徵。不足以兴民行者。即不正也。如易正也。圣人明天道正人事也。而杂以河间女子所献说卦三篇。无  相似文献   

15.
治民之道。其犹操弓乎。以严治民。而使之终岁勤动。靡寒靡暑。民不堪命矣。恶乎治。正犹弓之久张而不弛。则力必绝也。以宽治民。而使之习于媮惰。溺于晏安。民皆玩愒矣。又恶乎治。正犹弓之久弛而不张。则体必变也。盖一于严。则火烈民畏。其失之也多苛残。苛残固足以病民。一于宽。则水懦民玩。其失之也多姑息。姑息又适以养奸。宽严相济者。其惟文武之道乎。文(?)  相似文献   

16.
儒学即仁学、人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孟子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更是博大而精深。修养可以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修养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修养是齐家治国之本。孟子为世人所确立的修养目标在于“为尧舜”;“大丈夫”是他所倡导的道德楷模和典型范式;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性修养,终能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之目标;循序渐进、从平易处做起、克欲律己、取人之善等修养方法,对于内以从善成圣,外以齐家治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战国诸子的使命感与散文的勃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便是战国诸子的使命意识对诸子散文勃兴的作用。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最具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战国的知识分子尤其如此。儒家是最具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曾参将他的人生价值思想凝结成这样的几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①儒家的“仁”是一个最高的伦理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最高的政治观念范畴。后来的孟子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认为君主只要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他,国家就会走向富强,社会就会走向有序。因而,曾参说“仁以为己任”,并非只是要…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感言并诗联李新甲午战争百年矣!治史者有感焉。惨败之由何哉?舰甲不精乎?非也。诸将无能乎?非也。士卒不勇乎?人民不爱国乎?皆非也。然则何为而惨败耶?曰:腐败,最高统治者彻头彻尾之腐败。统治者不亦言革改乎?曰:西人之船坚炮利可以学,富强之技术可以...  相似文献   

19.
在上博简<诗论>中,孔子两次称赞<宛丘>,而古人却多视其淫荡之诗.<宛丘>一诗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巫女,一位男子为她迭宕起伏、婀娜多姿的舞蹈所倾倒,与之相爱生情,但迫于客观条件,两人无法结合为婚姻,这一对男女不得不采取冷静态度,谓"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孔子称赞这种做法.孔子之所以"善之",是由其情爱观所决定的.依照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爱观,孔子既赞赏巫女对于爱情的执着,又称赞他们止乎礼义的做法.诗中巫女爱情受挫的重要原因应当在于巫觋的社会地位在周代呈下降趋势和巫女不嫁的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20.
七月二日第二次讲演昔陆象山先生应朱子之请。至白鹿书堂讲学。以论语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和二句警惕学者。大旨以喻义喻利辨君子小人之归。谓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乎义则所习在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在利。所习在利、斯喻予利矣。故学者必先辨志。科举取士已久。为士者专注意于埸屋之得失则其志之所向、已与聖贤背驰摊而上之。则又惟官资之崇、录(?)之厚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